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我成了大明勋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此乃擅离职役,方命不忠之举,还请陛下治罪!”
听完通政使李锡的弹劾详情,沈忆宸震惊的呆在原地,历史上于谦被弹劾问罪的一幕,居然就这么突然发生在自己面前。
于谦宣德五年出任河南山西巡抚,至正统十年已有十五年之久。按照明朝早期规定,巡抚出镇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这十几年时间以来,于谦始终与家眷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十五载时光,足以让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中年,从中年走向暮年。可不是什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个字,就能轻松带过去的。
长久的外放为官,让于谦厌倦了官宦仕途,于是他在上疏奏章中写道“在外年久,乞召回京”,期望能回京任职。
结果上表奏章压根就没人叼,于谦一时冲动之下,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职位,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擅自离职回到了京师。
本来这种事情可大可小,但于谦归心似箭,动作实在有些过于快了。举荐别人替代的奏章还没送到京师通政司,他本人倒是先回京师了,这直接变成了擅离职守。
哪怕到这一步,看在于谦十几年功劳苦劳的份上,朝廷大概率也会和稀泥批评两句算了。
偏偏于谦为人清廉正直,其他官员到京述职,都会争相给王振献金求媚。而他每次进京奏事,两袖清风不带任何礼品,更没有谄媚王振的想法。甚至还写了首《入京》诗明志,讽刺了进贡的歪风。
以王振的性格,你得罪了他哪怕没把柄,也要创造出来把柄问罪。
现在于谦搞出了擅离职守的事情,简直是正中王振下怀,立马就叫通政使李锡弹劾。并且还把事情给扩大化,上升到了抗命不忠的地步,势必要一举把于谦给拿下问罪!
听完通政使李锡的阐述,明英宗朱祁镇脸色凝重起来,把目光看向了吏部尚书王直问道:“王爱卿,确有此事?”
外官只有一种情况下能返京,那就是述职期间回京“朝觐考察”。
官员朝觐考察事情由吏部负责,所以于谦到底是不是擅自回朝,王直就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回陛下,确有此事。”
“好,朕令都御史、大理寺卿彻查此事。”
“臣遵命!”
都察院都御史王文跟大理寺卿俞士悦出班领命。
对于朱祁镇而言,官员入狱调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别说区区一兵部右侍郎,就连六部主官跟勋戚都会没事去大狱里面走一遭。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走走过场,很快就会释放并且官复原职。不过沈忆宸听到后却感到不容乐观,因为主管此案的都御史王文,就是王振的人。
之前王振侄子王山当法外狂徒,强抢指挥使妻妾,反倒把审问的大理石少卿薛瑄给罢官削职。靠的就是掌控了都察院,才能如此颠倒黑白。
现在于谦由都察院审问,恐怕下场好不到哪里去。
“退朝!”
见到无人启奏,鸿胪寺鸣赞官宣布退朝。
恭送朱祁镇离去后,沈忆宸忧心忡忡的准备返回公府,看看能不能打探一下于谦的消息。
就在此时徐珵靠了过来,向沈忆宸行礼道:“沈修撰今日相助,在下感激不尽!”
“为国为民之举,徐前辈毋需客气。”
沈忆宸不想揽功,帮助徐珵纯粹是出于大义,并无私情。
“如若没有沈修撰仗义执言,这篇治水策可能就此埋没了。日后若是有用得上在下的地方,定当义不容辞!”
徐珵虽然对皇帝偏爱的态度有些失落,但总归沈忆宸帮了自己个大忙,态度还是得表示一下。
“徐前辈不必如此,晚辈还有要事回府,就先行告辞了。”
沈忆宸没心思图徐珵的报答,他此刻更多是关心于谦的罪责。按照原本的历史走向,于谦这一关是有惊无险,最终在百姓跟朝中官员的帮助下过关了。
但是随着自己到来,历史是否还会按照原来的轨迹走,沈忆宸并无把握,只能尽量防患于未然。
说完之后,沈忆宸留下一脸茫然的徐珵,快步出宫朝着公府走去。
另外一边司礼监,下朝之后通政使李锡跟都御史王文,都没有立刻出宫,而是过来拜见王振。
“翁父,下官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弹劾了于谦,这次证据确凿,定能将他革职问罪!”
李锡脸上满是讨好的笑容,他素来十分热衷于奉承王振,这下算是有了一个表现的机会。
只要这件事情办妥当让王振高兴,未来自己说不定就能从大九卿之一,升职到六部之一。
“此事办的不错。”
王振点了点头夸奖了一句,他看不惯于谦已久,今日算是抓住了机会。
“能为翁父效力,乃在下的福份!”
听着李锡如此谄媚的话语,王文脸上表情有些不自然。
他虽然也是阉党成员依附于王振,但性格属于强悍刻薄的那种,还不做彻底的不要脸。
“王都宪,于谦抗命不忠之事,咱家希望能定成铁案,你觉得如何?”
擅离职守按照《大明律》,是“笞四十”,也就是说用鞭子抽打四十下。
于谦不是身虚体弱之人,相反后来能成为兵部尚书执掌武事,在文官群体里面还属于强壮的。正常情况下四十鞭,最多也就是受皮肉之苦,不像廷杖那样能直接把人给打死。
而以抗命不忠问罪,最高能被判处死刑!
王振希望以抗命不忠这件罪责办成铁案,意图就很明显了,他想要于谦这条命!
听到王振的这个要求,王文内心里面有些为难纠结。于谦在官场百姓中素来有名望,强行判死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声誉。
上次大理寺卿薛瑄案子,王文就已经背了个黑锅被问罪革职,还被朝野诸多大臣唾弃。这次要再加上个于谦,那以后自己恐怕是洗不白了。
另外擅自离职这种事情,放在古代并不是什么罕见情况。正统六年四川右参政田衡,被命令去抓住盗贼,他就以自己年纪大了的理由不去,找了个人代替。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请求还被默认允许了。
都已经有先例摆在那里,要还是处罚不公,那公报私仇的意图也太明显了吧。
“王公公,单靠李纳言的弹劾,声势不足以让于谦判死,定成铁案恐有难度。”
以王振的情商,怎么可能听不出王文话语中的推辞之意?
只见他冷哼了一声后回道:“那咱家就让六科十三道一同弹劾,这样声势够了吗?”
察觉到王振的不满,都御史王文赶紧跪了下来,满头大汗的回道:“够了,够了,足以判处于谦死罪!”
看着王文这般模样,李锡的脸上同样流露出不屑,前面装什么清高呢,现在还不是得装孙子?
另外一边沈忆宸返回公府,立马就叫来了苍火头等人,让他们去都察院狱提前蹲点,并且买通几个狱卒好了解情况。
同时还写了一封拜帖,给当初自己在应天院试的提学官孙鼎。
于谦会贸然离职回京,就是因为明朝三年一度的朝觐时间到了,孙鼎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担任提学官也有三年,最近刚好到京述职。
沈忆宸本来想等他朝觐完皇帝之后才去拜访,现在只能提前做了。因为除了孙鼎外,他实在不认识其他的都察院官员。
就在沈忆宸写好拜帖,遣人送往孙鼎府上的时候,朱仪突然来到了他的面前,一脸平静的问道。
“有时间聊聊吗?”
/> “此乃擅离职役,方命不忠之举,还请陛下治罪!”
听完通政使李锡的弹劾详情,沈忆宸震惊的呆在原地,历史上于谦被弹劾问罪的一幕,居然就这么突然发生在自己面前。
于谦宣德五年出任河南山西巡抚,至正统十年已有十五年之久。按照明朝早期规定,巡抚出镇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这十几年时间以来,于谦始终与家眷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十五载时光,足以让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中年,从中年走向暮年。可不是什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个字,就能轻松带过去的。
长久的外放为官,让于谦厌倦了官宦仕途,于是他在上疏奏章中写道“在外年久,乞召回京”,期望能回京任职。
结果上表奏章压根就没人叼,于谦一时冲动之下,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职位,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擅自离职回到了京师。
本来这种事情可大可小,但于谦归心似箭,动作实在有些过于快了。举荐别人替代的奏章还没送到京师通政司,他本人倒是先回京师了,这直接变成了擅离职守。
哪怕到这一步,看在于谦十几年功劳苦劳的份上,朝廷大概率也会和稀泥批评两句算了。
偏偏于谦为人清廉正直,其他官员到京述职,都会争相给王振献金求媚。而他每次进京奏事,两袖清风不带任何礼品,更没有谄媚王振的想法。甚至还写了首《入京》诗明志,讽刺了进贡的歪风。
以王振的性格,你得罪了他哪怕没把柄,也要创造出来把柄问罪。
现在于谦搞出了擅离职守的事情,简直是正中王振下怀,立马就叫通政使李锡弹劾。并且还把事情给扩大化,上升到了抗命不忠的地步,势必要一举把于谦给拿下问罪!
听完通政使李锡的阐述,明英宗朱祁镇脸色凝重起来,把目光看向了吏部尚书王直问道:“王爱卿,确有此事?”
外官只有一种情况下能返京,那就是述职期间回京“朝觐考察”。
官员朝觐考察事情由吏部负责,所以于谦到底是不是擅自回朝,王直就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回陛下,确有此事。”
“好,朕令都御史、大理寺卿彻查此事。”
“臣遵命!”
都察院都御史王文跟大理寺卿俞士悦出班领命。
对于朱祁镇而言,官员入狱调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别说区区一兵部右侍郎,就连六部主官跟勋戚都会没事去大狱里面走一遭。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走走过场,很快就会释放并且官复原职。不过沈忆宸听到后却感到不容乐观,因为主管此案的都御史王文,就是王振的人。
之前王振侄子王山当法外狂徒,强抢指挥使妻妾,反倒把审问的大理石少卿薛瑄给罢官削职。靠的就是掌控了都察院,才能如此颠倒黑白。
现在于谦由都察院审问,恐怕下场好不到哪里去。
“退朝!”
见到无人启奏,鸿胪寺鸣赞官宣布退朝。
恭送朱祁镇离去后,沈忆宸忧心忡忡的准备返回公府,看看能不能打探一下于谦的消息。
就在此时徐珵靠了过来,向沈忆宸行礼道:“沈修撰今日相助,在下感激不尽!”
“为国为民之举,徐前辈毋需客气。”
沈忆宸不想揽功,帮助徐珵纯粹是出于大义,并无私情。
“如若没有沈修撰仗义执言,这篇治水策可能就此埋没了。日后若是有用得上在下的地方,定当义不容辞!”
徐珵虽然对皇帝偏爱的态度有些失落,但总归沈忆宸帮了自己个大忙,态度还是得表示一下。
“徐前辈不必如此,晚辈还有要事回府,就先行告辞了。”
沈忆宸没心思图徐珵的报答,他此刻更多是关心于谦的罪责。按照原本的历史走向,于谦这一关是有惊无险,最终在百姓跟朝中官员的帮助下过关了。
但是随着自己到来,历史是否还会按照原来的轨迹走,沈忆宸并无把握,只能尽量防患于未然。
说完之后,沈忆宸留下一脸茫然的徐珵,快步出宫朝着公府走去。
另外一边司礼监,下朝之后通政使李锡跟都御史王文,都没有立刻出宫,而是过来拜见王振。
“翁父,下官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弹劾了于谦,这次证据确凿,定能将他革职问罪!”
李锡脸上满是讨好的笑容,他素来十分热衷于奉承王振,这下算是有了一个表现的机会。
只要这件事情办妥当让王振高兴,未来自己说不定就能从大九卿之一,升职到六部之一。
“此事办的不错。”
王振点了点头夸奖了一句,他看不惯于谦已久,今日算是抓住了机会。
“能为翁父效力,乃在下的福份!”
听着李锡如此谄媚的话语,王文脸上表情有些不自然。
他虽然也是阉党成员依附于王振,但性格属于强悍刻薄的那种,还不做彻底的不要脸。
“王都宪,于谦抗命不忠之事,咱家希望能定成铁案,你觉得如何?”
擅离职守按照《大明律》,是“笞四十”,也就是说用鞭子抽打四十下。
于谦不是身虚体弱之人,相反后来能成为兵部尚书执掌武事,在文官群体里面还属于强壮的。正常情况下四十鞭,最多也就是受皮肉之苦,不像廷杖那样能直接把人给打死。
而以抗命不忠问罪,最高能被判处死刑!
王振希望以抗命不忠这件罪责办成铁案,意图就很明显了,他想要于谦这条命!
听到王振的这个要求,王文内心里面有些为难纠结。于谦在官场百姓中素来有名望,强行判死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声誉。
上次大理寺卿薛瑄案子,王文就已经背了个黑锅被问罪革职,还被朝野诸多大臣唾弃。这次要再加上个于谦,那以后自己恐怕是洗不白了。
另外擅自离职这种事情,放在古代并不是什么罕见情况。正统六年四川右参政田衡,被命令去抓住盗贼,他就以自己年纪大了的理由不去,找了个人代替。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请求还被默认允许了。
都已经有先例摆在那里,要还是处罚不公,那公报私仇的意图也太明显了吧。
“王公公,单靠李纳言的弹劾,声势不足以让于谦判死,定成铁案恐有难度。”
以王振的情商,怎么可能听不出王文话语中的推辞之意?
只见他冷哼了一声后回道:“那咱家就让六科十三道一同弹劾,这样声势够了吗?”
察觉到王振的不满,都御史王文赶紧跪了下来,满头大汗的回道:“够了,够了,足以判处于谦死罪!”
看着王文这般模样,李锡的脸上同样流露出不屑,前面装什么清高呢,现在还不是得装孙子?
另外一边沈忆宸返回公府,立马就叫来了苍火头等人,让他们去都察院狱提前蹲点,并且买通几个狱卒好了解情况。
同时还写了一封拜帖,给当初自己在应天院试的提学官孙鼎。
于谦会贸然离职回京,就是因为明朝三年一度的朝觐时间到了,孙鼎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担任提学官也有三年,最近刚好到京述职。
沈忆宸本来想等他朝觐完皇帝之后才去拜访,现在只能提前做了。因为除了孙鼎外,他实在不认识其他的都察院官员。
就在沈忆宸写好拜帖,遣人送往孙鼎府上的时候,朱仪突然来到了他的面前,一脸平静的问道。
“有时间聊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