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开元天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贞元心中很是不解,南诏军一般是据关固守,很少出关迎战,这突然杀出的两支队伍又是来自于何方呢?正在疑虑之时,突然,牛角号“呜呜”地响起在群山之间。李贞元急忙站到高处一看,一面吐蕃旗帜猎猎迎风,飘在自己队伍的右面,另一面凤伽异旗帜则飘在左侧。他大惊失色,心中暗自叹息:两面夹攻,我军危矣!
吐蕃军和凤伽异部一起掩杀过来,把唐军困在山谷中,唐军两面冲杀,却被吐蕃和凤伽异部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阵阻止。李贞元下了狠心,亲自带令队伍冲锋,好不容易才从凤伽异部固守的山口突围出来。带着残兵败将,历尽艰辛,回到了李宓大营。李贞元泣告李宓:“父亲,吐蕃和凤伽异都出兵援助南诏,我们是孤军深入,要想取胜,万千之难!”
李宓亲手为李贞元包扎伤口:“勿以小败而疑惑,勿以大胜而骄矜,此为兵家之道。败了两路,为父的中军还未损一兵一将,切勿轻言取胜艰难。”
“孩儿听说,阁逻凤亲领人马在龙尾关阻击,父亲一定要多加小心。”
李宓摇头叹息:“昔日好友,今日阵前对垒,昔日为友,今日为敌,各为其主,只有拼死厮杀,拼个你死我活而已。”
李贞元哭着说:“父亲,孩儿还是希望你与阁逻凤能够相互网开一面,不要自相残杀才是。”
李宓点点头:“为父知道了。”
李宓率领中军向玉龙关挺进,一路斩关夺隘,杀死了大批阻拦的南诏兵马。到了玉龙关前。新开挖出来的子河里已经蓄满了水,水底是厚厚的淤泥。城门紧闭,一座浮桥横在子河之上。欲要攻取玉龙关,必要从浮桥上过去,李宓身先士卒,挥舞长剑,走在攻城队伍的最前面。城上的南诏军士破口大骂,李宓气得咬紧了牙关:“将士们,随本将冲过桥去,取了玉龙关,再乘胜进击太和。”
他一马当先,到了桥前,催马踏上木桥。胯下的玉骢马却连连后退,一面嘶鸣,一面仰起前蹄,无论怎么鞭策,它也不肯踏上木桥一步。
玉骢马跟随李宓征战,临阵从不畏葸不前。李宓拍着它的颈项问道:“怎么了,难道你也有害怕的时候?”
玉骢“咴咴”长声嘶叫,仰起头来,甩动鬃毛,四蹄踏着地面,依然不肯迈上木桥半步。李宓用马鞭使劲抽打,玉骢连连后退,宁死也不愿上桥。
跟随在李宓身后的一名果毅驱马过来,拦在了李宓马前:“将军,万不能上去。你仔细看看,这是一座朽桥。”
李宓低头一看,木桥的桥板果然已经朽烂不堪,踏上去必定垮塌,人马都将坠下子河。正在踟躇之间,城楼上的南诏人又七嘴八舌地开始嘲讽:“到了关下,过了木桥即可进占我玉龙关。却又退缩不前,一定是惧怕我南诏兵马神威。既然如此,何不就此退兵,免得遭我南诏大军屠戮之苦。”
“尔等休要猖狂!”李宓大喝一声,不顾一切,驱马踏上了朽桥。摇摇欲坠的木桥不堪重压,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木桥垮塌,李宓和玉骢马一起坠入了河中。玉骢马拼命挣扎,在淤泥中越陷越深。李宓料定难以脱身,仰天长叹一声,挥舞长剑,自刎而亡。
主帅身死,大军慌乱,中军立时乱了阵脚。玉龙关南诏兵马乘乱杀出城来。唐军慌不择路,四下奔逃,被南诏军杀死的,被马踩踏身亡的,不计其数。李宓的副将好不容易才集拢了残兵,丢盔弃甲,一退千里,回到了剑南。清点人马,折损兵将四万有余。再征南诏以惨败而告终。
当时,阁逻凤就在玉龙关内,部署迎战李宓,他没有上城楼,只在府内等候消息。当守城大将从关上下来,向他报告李宓自刎而亡时,他良久不语,而后,低低地说了一声:知道了。
烽烟止息,阁逻凤命将散落在各处战场上的唐军尸体收集起来,埋葬在西洱河南岸。并勒石为碑,碑上刻七个大字:大唐天宝战士冢。碑石落成之日,阁逻凤亲自前往祭拜,在冢前读了祭文:君不正而朝纲乱,奸佞起而害忠良。生乃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呜呼哀哉!
李宓的遗体被安埋在苍山上的仙鹤塘,墓旁还建有李将军祠,供奉了李宓神位。次年,李宓夫人带领孙子孙女前往祭拜。之前去了太和,拜见了阁逻凤。李宓的长孙女把李宓留下的宝剑呈到阁逻凤面前,阁逻凤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泪下。他说:“吾不思战,奈何人逼我为战。将军亦不愿与南诏为敌,却为人之所逼,战死于南诏。此剑当为一证鉴:南诏与大唐不应以兵戎相见,而应该化干戈为玉帛,永不再战。”
大唐兵马铩羽南诏,血染苍山,明皇却丝毫不知情。他也屡屡地向杨国忠问起南诏战况,杨国忠只说:“我军杀死南诏兵马三万多,大获全胜。”
“李宓为何不上奏报凯?”
“李将军在玉龙关前受了箭伤,大概伤口未愈,因而未能亲拟上书奏报陛下。”
“哦,原来如此。李宓此战指挥得当,才能大败南诏国。他既然受了伤,朕要亲自去往剑南,当面抚慰他才是。”
杨国忠忙不迭地阻止:“陛下不必挂心,微臣已经派人去了,把朕的心意转达给了李宓。李宓定然万分感念陛下恩泽。在此,微臣还要贺喜陛下:自此之后,南诏国已无寇我边界之兵力,南疆自此烽烟不起,陛下自可高枕无忧。”
明皇颔首称是:“如此说来,北疆有安禄山守定,契丹人不敢再贸然犯我边境。南疆经李宓领军征讨,也是烽火平息,我大唐从此无边乱之忧了。”
杨国忠点头称是:“正是如此,吾皇文功武治,功德无量,才有我大唐国运昌盛,国祚久长,万代相传。”
“你也不在朕面前聒噪,再三地说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了?”
杨国忠一笑:“那就看他究竟有无反叛之心了。”
“你还是不放心他!”
“此人奸诈,无人能比。他一日据守在三镇,微臣就一日放心不下他。既然怀有反心,心中必定有鬼。如果此时陛下下诏令他进京,以微臣之见,这个胡儿一定不肯前来。”
明皇一脸的不相信:“朕倒要看看,他到底敢不敢来。”
李贞元心中很是不解,南诏军一般是据关固守,很少出关迎战,这突然杀出的两支队伍又是来自于何方呢?正在疑虑之时,突然,牛角号“呜呜”地响起在群山之间。李贞元急忙站到高处一看,一面吐蕃旗帜猎猎迎风,飘在自己队伍的右面,另一面凤伽异旗帜则飘在左侧。他大惊失色,心中暗自叹息:两面夹攻,我军危矣!
吐蕃军和凤伽异部一起掩杀过来,把唐军困在山谷中,唐军两面冲杀,却被吐蕃和凤伽异部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阵阻止。李贞元下了狠心,亲自带令队伍冲锋,好不容易才从凤伽异部固守的山口突围出来。带着残兵败将,历尽艰辛,回到了李宓大营。李贞元泣告李宓:“父亲,吐蕃和凤伽异都出兵援助南诏,我们是孤军深入,要想取胜,万千之难!”
李宓亲手为李贞元包扎伤口:“勿以小败而疑惑,勿以大胜而骄矜,此为兵家之道。败了两路,为父的中军还未损一兵一将,切勿轻言取胜艰难。”
“孩儿听说,阁逻凤亲领人马在龙尾关阻击,父亲一定要多加小心。”
李宓摇头叹息:“昔日好友,今日阵前对垒,昔日为友,今日为敌,各为其主,只有拼死厮杀,拼个你死我活而已。”
李贞元哭着说:“父亲,孩儿还是希望你与阁逻凤能够相互网开一面,不要自相残杀才是。”
李宓点点头:“为父知道了。”
李宓率领中军向玉龙关挺进,一路斩关夺隘,杀死了大批阻拦的南诏兵马。到了玉龙关前。新开挖出来的子河里已经蓄满了水,水底是厚厚的淤泥。城门紧闭,一座浮桥横在子河之上。欲要攻取玉龙关,必要从浮桥上过去,李宓身先士卒,挥舞长剑,走在攻城队伍的最前面。城上的南诏军士破口大骂,李宓气得咬紧了牙关:“将士们,随本将冲过桥去,取了玉龙关,再乘胜进击太和。”
他一马当先,到了桥前,催马踏上木桥。胯下的玉骢马却连连后退,一面嘶鸣,一面仰起前蹄,无论怎么鞭策,它也不肯踏上木桥一步。
玉骢马跟随李宓征战,临阵从不畏葸不前。李宓拍着它的颈项问道:“怎么了,难道你也有害怕的时候?”
玉骢“咴咴”长声嘶叫,仰起头来,甩动鬃毛,四蹄踏着地面,依然不肯迈上木桥半步。李宓用马鞭使劲抽打,玉骢连连后退,宁死也不愿上桥。
跟随在李宓身后的一名果毅驱马过来,拦在了李宓马前:“将军,万不能上去。你仔细看看,这是一座朽桥。”
李宓低头一看,木桥的桥板果然已经朽烂不堪,踏上去必定垮塌,人马都将坠下子河。正在踟躇之间,城楼上的南诏人又七嘴八舌地开始嘲讽:“到了关下,过了木桥即可进占我玉龙关。却又退缩不前,一定是惧怕我南诏兵马神威。既然如此,何不就此退兵,免得遭我南诏大军屠戮之苦。”
“尔等休要猖狂!”李宓大喝一声,不顾一切,驱马踏上了朽桥。摇摇欲坠的木桥不堪重压,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木桥垮塌,李宓和玉骢马一起坠入了河中。玉骢马拼命挣扎,在淤泥中越陷越深。李宓料定难以脱身,仰天长叹一声,挥舞长剑,自刎而亡。
主帅身死,大军慌乱,中军立时乱了阵脚。玉龙关南诏兵马乘乱杀出城来。唐军慌不择路,四下奔逃,被南诏军杀死的,被马踩踏身亡的,不计其数。李宓的副将好不容易才集拢了残兵,丢盔弃甲,一退千里,回到了剑南。清点人马,折损兵将四万有余。再征南诏以惨败而告终。
当时,阁逻凤就在玉龙关内,部署迎战李宓,他没有上城楼,只在府内等候消息。当守城大将从关上下来,向他报告李宓自刎而亡时,他良久不语,而后,低低地说了一声:知道了。
烽烟止息,阁逻凤命将散落在各处战场上的唐军尸体收集起来,埋葬在西洱河南岸。并勒石为碑,碑上刻七个大字:大唐天宝战士冢。碑石落成之日,阁逻凤亲自前往祭拜,在冢前读了祭文:君不正而朝纲乱,奸佞起而害忠良。生乃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呜呼哀哉!
李宓的遗体被安埋在苍山上的仙鹤塘,墓旁还建有李将军祠,供奉了李宓神位。次年,李宓夫人带领孙子孙女前往祭拜。之前去了太和,拜见了阁逻凤。李宓的长孙女把李宓留下的宝剑呈到阁逻凤面前,阁逻凤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泪下。他说:“吾不思战,奈何人逼我为战。将军亦不愿与南诏为敌,却为人之所逼,战死于南诏。此剑当为一证鉴:南诏与大唐不应以兵戎相见,而应该化干戈为玉帛,永不再战。”
大唐兵马铩羽南诏,血染苍山,明皇却丝毫不知情。他也屡屡地向杨国忠问起南诏战况,杨国忠只说:“我军杀死南诏兵马三万多,大获全胜。”
“李宓为何不上奏报凯?”
“李将军在玉龙关前受了箭伤,大概伤口未愈,因而未能亲拟上书奏报陛下。”
“哦,原来如此。李宓此战指挥得当,才能大败南诏国。他既然受了伤,朕要亲自去往剑南,当面抚慰他才是。”
杨国忠忙不迭地阻止:“陛下不必挂心,微臣已经派人去了,把朕的心意转达给了李宓。李宓定然万分感念陛下恩泽。在此,微臣还要贺喜陛下:自此之后,南诏国已无寇我边界之兵力,南疆自此烽烟不起,陛下自可高枕无忧。”
明皇颔首称是:“如此说来,北疆有安禄山守定,契丹人不敢再贸然犯我边境。南疆经李宓领军征讨,也是烽火平息,我大唐从此无边乱之忧了。”
杨国忠点头称是:“正是如此,吾皇文功武治,功德无量,才有我大唐国运昌盛,国祚久长,万代相传。”
“你也不在朕面前聒噪,再三地说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了?”
杨国忠一笑:“那就看他究竟有无反叛之心了。”
“你还是不放心他!”
“此人奸诈,无人能比。他一日据守在三镇,微臣就一日放心不下他。既然怀有反心,心中必定有鬼。如果此时陛下下诏令他进京,以微臣之见,这个胡儿一定不肯前来。”
明皇一脸的不相信:“朕倒要看看,他到底敢不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