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执宰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未统一行使任何行政。
因此,大元帝国的疆域实际在东亚,通常所说的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由成吉思汗子孙组建的帝国是包括大元帝国和四大汗国在内的蒙古帝国。
1259年以前并没有大元帝国,当时成吉思汗建立的国家是蒙古帝国,伊儿汗国还没有成立,蒙古帝国的藩国只有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蒙哥是蒙古帝国的大汗。
蒙哥大汗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钓鱼山时去世,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
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讯时在鄂州一带与南宋作战,听说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准备集会称汗,立即与南宋议和并北上回到开平(内蒙古多伦县),于1260年5月在以东道诸王塔察儿为首的蒙古宗王及汉人儒臣的支持下抢先集会称汗。
阿里不哥闻讯后在阿速台、玉龙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在当时的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
由于忽必烈长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汉人,推行汉法,改变了蒙古人的游牧传统,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贵族的不满,故多数西道诸王当时均支持阿里不哥。
为了争取宗王势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认了术赤后王别儿哥、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对各自封地的合法统治权。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随后迁都大都(北京),以上都为陪都。
由于忽必烈推行的“行汉法”主张造成众多蒙古贵族的不满,因此承认忽必烈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三大蒙古汗国纷纷与其敌对,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东亚与蒙古高原地区,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
不过,当时西征的忽必烈的四弟旭烈兀支持忽必烈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因此被忽必烈封为伊儿汗,留在西亚建立了伊儿汗国,依旧对忽必烈臣服。
至元八年,即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
这是蒙古政权由世界性的大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地区推行的是极具游牧性质的掠夺式统治,中原地区仅是其属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原为主体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元朝”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元朝的蒙古文则称为“大元国”或“大元大蒙古国”,继承了原蒙古帝国的法统。
不过,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仍然与忽必烈敌对,并联合察合台汗国与金帐汗国组成同盟与忽必烈的元军交战,并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
金帐汗国君主忙哥帖木儿本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转为支持海都反对忽必烈。
忽必烈去世后海都等继续与元成宗交战,直到海都于1301年2月去世。
在窝阔台汗国灭亡后,其余三大汗国仅在名义上仍为元朝的宗藩(元朝称其为西北诸王),实际独立的地位为元廷所承认。
元廷保留了金帐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处的份地,每年颁给岁赐。
而伊利汗国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册封,颁发“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作为元朝的藩属国,此后金帐汗国的数位君主,如脱脱(肃宁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册封。
因此,关西七卫的首领并不是北元的臣属,所以阿鲁台无法命令他们行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的关西七卫与瓦剌时常爆发战争,与鞑靼的关系则比较友善。
本来阿鲁台可以轻松地应对目前的局面,不过他万万想不到辽东的战局竟然会出现巨大的纰漏,按照计划宣德八年上半年辽东的蒙古军队就要攻占整个辽东,然后与兀良哈部合兵攻打山海关。
届时,关西七卫在配合北元兵打下居庸关后合兵北上,与辽东的蒙古军队夹击山海关的明军。
非常可惜,李云天在辽东把蒙古军队的计划打乱了,迫使蒙古军队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而没有了辽东蒙古军队的配合,要想打下山海关简直就难于登天。
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一是从地理位置上,它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再就从地理形势上,依山襟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攻,其关城紧扼隘口,东有峻岭,西是一道天然屏障的石河,成为一条自然壕堑从而构成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
古人称其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由此可见其的重要,当年若不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兵根本就无法攻破山海关。
为了能在北直隶有一个立足之地,阿鲁台让人攻占了通州城,并且开始布局北直隶,派兵攻打北直隶各州府,大张旗鼓地在那些州县建立北元政权,全力征募仆从军士兵。
与此同时,阿鲁台让人开始制造大型攻城器械,摆出了一副攻占京师的架势,使得京城里的局势万分紧张,城里无论官员还是百姓莫不人心惶惶,担心城破后受到蒙古兵的屠戮。
阿鲁台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逼着周征主动出击,然后在战场上消灭周征所辖的明军,如果周征不上当的话那么他就攻城,倒要看看周征能忍到哪个地步。
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未统一行使任何行政。
因此,大元帝国的疆域实际在东亚,通常所说的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由成吉思汗子孙组建的帝国是包括大元帝国和四大汗国在内的蒙古帝国。
1259年以前并没有大元帝国,当时成吉思汗建立的国家是蒙古帝国,伊儿汗国还没有成立,蒙古帝国的藩国只有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蒙哥是蒙古帝国的大汗。
蒙哥大汗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钓鱼山时去世,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
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讯时在鄂州一带与南宋作战,听说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准备集会称汗,立即与南宋议和并北上回到开平(内蒙古多伦县),于1260年5月在以东道诸王塔察儿为首的蒙古宗王及汉人儒臣的支持下抢先集会称汗。
阿里不哥闻讯后在阿速台、玉龙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在当时的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
由于忽必烈长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汉人,推行汉法,改变了蒙古人的游牧传统,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贵族的不满,故多数西道诸王当时均支持阿里不哥。
为了争取宗王势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认了术赤后王别儿哥、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对各自封地的合法统治权。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随后迁都大都(北京),以上都为陪都。
由于忽必烈推行的“行汉法”主张造成众多蒙古贵族的不满,因此承认忽必烈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三大蒙古汗国纷纷与其敌对,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东亚与蒙古高原地区,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
不过,当时西征的忽必烈的四弟旭烈兀支持忽必烈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因此被忽必烈封为伊儿汗,留在西亚建立了伊儿汗国,依旧对忽必烈臣服。
至元八年,即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
这是蒙古政权由世界性的大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地区推行的是极具游牧性质的掠夺式统治,中原地区仅是其属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原为主体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元朝”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元朝的蒙古文则称为“大元国”或“大元大蒙古国”,继承了原蒙古帝国的法统。
不过,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仍然与忽必烈敌对,并联合察合台汗国与金帐汗国组成同盟与忽必烈的元军交战,并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
金帐汗国君主忙哥帖木儿本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转为支持海都反对忽必烈。
忽必烈去世后海都等继续与元成宗交战,直到海都于1301年2月去世。
在窝阔台汗国灭亡后,其余三大汗国仅在名义上仍为元朝的宗藩(元朝称其为西北诸王),实际独立的地位为元廷所承认。
元廷保留了金帐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处的份地,每年颁给岁赐。
而伊利汗国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册封,颁发“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作为元朝的藩属国,此后金帐汗国的数位君主,如脱脱(肃宁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册封。
因此,关西七卫的首领并不是北元的臣属,所以阿鲁台无法命令他们行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的关西七卫与瓦剌时常爆发战争,与鞑靼的关系则比较友善。
本来阿鲁台可以轻松地应对目前的局面,不过他万万想不到辽东的战局竟然会出现巨大的纰漏,按照计划宣德八年上半年辽东的蒙古军队就要攻占整个辽东,然后与兀良哈部合兵攻打山海关。
届时,关西七卫在配合北元兵打下居庸关后合兵北上,与辽东的蒙古军队夹击山海关的明军。
非常可惜,李云天在辽东把蒙古军队的计划打乱了,迫使蒙古军队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而没有了辽东蒙古军队的配合,要想打下山海关简直就难于登天。
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一是从地理位置上,它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再就从地理形势上,依山襟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攻,其关城紧扼隘口,东有峻岭,西是一道天然屏障的石河,成为一条自然壕堑从而构成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
古人称其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由此可见其的重要,当年若不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兵根本就无法攻破山海关。
为了能在北直隶有一个立足之地,阿鲁台让人攻占了通州城,并且开始布局北直隶,派兵攻打北直隶各州府,大张旗鼓地在那些州县建立北元政权,全力征募仆从军士兵。
与此同时,阿鲁台让人开始制造大型攻城器械,摆出了一副攻占京师的架势,使得京城里的局势万分紧张,城里无论官员还是百姓莫不人心惶惶,担心城破后受到蒙古兵的屠戮。
阿鲁台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逼着周征主动出击,然后在战场上消灭周征所辖的明军,如果周征不上当的话那么他就攻城,倒要看看周征能忍到哪个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