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初吉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遭遇国粹纯属偶然。
印象当中我这个年龄的人很少有好此的;初遇国粹是在六岁左右。
六岁的时候懂什么?看热闹的成分大。那时候已经听过两年评书,些许知道些人物,于是跟老人家们混,老人家们看什么我跟着看什么,老人家们听什么我跟着听什么。那时候什么老生、青衣之类基本看不进去,也看不动,看的是武角和丑角;看的第一部戏和听的第一部书一样瓦岗英雄传,最大的好处是不必费心从头记人物。
京剧是舞台艺术,相较于口头艺术要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至少武角的场面不用凭空想象,但我不喜欢京剧的节奏,觉得慢、一句话为什么要拖那么长的音,以至于现在遇到欧洲人向我提到这一点时深有体会。不过欧洲人常说京剧相教于歌剧要难懂的多,无关乎语言,关键在于变现手法。仔细想想确实有这么一说,相较于歌剧布景的华丽,京剧的舞台似乎要简陋许多,两把椅子一栊帘幔便是一个场景,一把鞭子便是万马千军,难怪看完京剧欧洲人最想说的话是你们中国人的想象力好丰富。
京剧很难理解
或者说对于我来说很难理解,首先单就唱腔而言就有很多说法在里面。
京剧唱腔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如果按照经验主义划分地方戏剧,就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因为京剧并非是北京方言而是从湖北的楚调(在明、清两代湖北一带称湖广)与安徽的徽调演变而来的,即京剧的唱腔和念白是在湖广与安徽的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其后由于北方方言在语系方面便于融合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加入相应的京腔,从而逐渐演变成现代京剧的声调。个人认为京剧作为欣赏艺术可以走入民间融于群众,但从唱腔知识艺术声调技巧方面很难走入千家万户;因为京剧具体唱腔方面有很多专业问题,我这里也只知道一些皮毛胡乱说说仅供参考:
第一,京剧主要唱腔属于板腔体。所谓板腔体的唱词与律诗相似,每一个唱句分为七字或十字,特殊的跺句也可长达二十字不等,句数不限,但要求合辙压韵。上句末字为仄声,下句末字为平声。字韵按十三辙分出韵脚,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二,京剧的曲调分为西皮与二黄。西皮的曲调比较激越活泼,京胡定弦为低音6和中音3。另一个特点是弱拍起唱,京剧的唱腔节奏分为板眼,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所以是“眼”上张嘴,眼起板落。二黄的曲调比较平稳、深沉。京胡定弦为低音5与中音2;与西皮不同,唱腔是板起板落,因此唱腔也比较工整。此外还有反二黄,是把二黄降低四度来唱,即把52弦转为15弦,转调后,调门降低,音域加宽,故尔唱腔起伏跌宕的幅度加大,显得激昂悲壮。
第三,京剧唱腔的板式决定唱腔的节奏,西皮有原板、慢板、流水、快板、导板、二六板、散板和摇板等;二黄有原板、慢板、散板、摇板、导板、回笼等。原板顾名思义,就是原来,原本的板式。其他板式都是根据原板演变。原板是四分之二拍,放慢速度,变成四分之四拍后就变成慢板,加快速度,改成四分之一拍后就变成快板。如果把强弱拍节再唱得自由一些就形成了散板。但是不管什么板式,唱腔的结构是不变的,也是上下句的结构,每句的落音也都与原板一样。流水和快板都是四分之一拍,但是习惯的叫法,快板比流水的节奏要更快一些。散板与摇板都是自由节拍,但是一般都是把紧打慢唱的板式称为摇板。
京剧在发声方面也很有讲究,因此也产生许多学术用语包括: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
(2)本嗓同“假嗓”
(3)大嗓同“真嗓”
(4)真声同“真嗓”
(5)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
(6)小嗓同“假嗓”
(7)二本嗓同“假嗓”
(8)假声同“假嗓”
(9)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
(10)吊嗓亦作调嗓。
(11)调嗓同“吊嗓”
(12)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13)丹田音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
(14)响堂同“丹田音”
(15)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
(16)塌中京剧声乐名词。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
(17)脑后音京剧发生的一种。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
(18)背工音同“脑后音”
(19)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
&... -->>
遭遇国粹纯属偶然。
印象当中我这个年龄的人很少有好此的;初遇国粹是在六岁左右。
六岁的时候懂什么?看热闹的成分大。那时候已经听过两年评书,些许知道些人物,于是跟老人家们混,老人家们看什么我跟着看什么,老人家们听什么我跟着听什么。那时候什么老生、青衣之类基本看不进去,也看不动,看的是武角和丑角;看的第一部戏和听的第一部书一样瓦岗英雄传,最大的好处是不必费心从头记人物。
京剧是舞台艺术,相较于口头艺术要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至少武角的场面不用凭空想象,但我不喜欢京剧的节奏,觉得慢、一句话为什么要拖那么长的音,以至于现在遇到欧洲人向我提到这一点时深有体会。不过欧洲人常说京剧相教于歌剧要难懂的多,无关乎语言,关键在于变现手法。仔细想想确实有这么一说,相较于歌剧布景的华丽,京剧的舞台似乎要简陋许多,两把椅子一栊帘幔便是一个场景,一把鞭子便是万马千军,难怪看完京剧欧洲人最想说的话是你们中国人的想象力好丰富。
京剧很难理解
或者说对于我来说很难理解,首先单就唱腔而言就有很多说法在里面。
京剧唱腔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如果按照经验主义划分地方戏剧,就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因为京剧并非是北京方言而是从湖北的楚调(在明、清两代湖北一带称湖广)与安徽的徽调演变而来的,即京剧的唱腔和念白是在湖广与安徽的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其后由于北方方言在语系方面便于融合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加入相应的京腔,从而逐渐演变成现代京剧的声调。个人认为京剧作为欣赏艺术可以走入民间融于群众,但从唱腔知识艺术声调技巧方面很难走入千家万户;因为京剧具体唱腔方面有很多专业问题,我这里也只知道一些皮毛胡乱说说仅供参考:
第一,京剧主要唱腔属于板腔体。所谓板腔体的唱词与律诗相似,每一个唱句分为七字或十字,特殊的跺句也可长达二十字不等,句数不限,但要求合辙压韵。上句末字为仄声,下句末字为平声。字韵按十三辙分出韵脚,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二,京剧的曲调分为西皮与二黄。西皮的曲调比较激越活泼,京胡定弦为低音6和中音3。另一个特点是弱拍起唱,京剧的唱腔节奏分为板眼,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所以是“眼”上张嘴,眼起板落。二黄的曲调比较平稳、深沉。京胡定弦为低音5与中音2;与西皮不同,唱腔是板起板落,因此唱腔也比较工整。此外还有反二黄,是把二黄降低四度来唱,即把52弦转为15弦,转调后,调门降低,音域加宽,故尔唱腔起伏跌宕的幅度加大,显得激昂悲壮。
第三,京剧唱腔的板式决定唱腔的节奏,西皮有原板、慢板、流水、快板、导板、二六板、散板和摇板等;二黄有原板、慢板、散板、摇板、导板、回笼等。原板顾名思义,就是原来,原本的板式。其他板式都是根据原板演变。原板是四分之二拍,放慢速度,变成四分之四拍后就变成慢板,加快速度,改成四分之一拍后就变成快板。如果把强弱拍节再唱得自由一些就形成了散板。但是不管什么板式,唱腔的结构是不变的,也是上下句的结构,每句的落音也都与原板一样。流水和快板都是四分之一拍,但是习惯的叫法,快板比流水的节奏要更快一些。散板与摇板都是自由节拍,但是一般都是把紧打慢唱的板式称为摇板。
京剧在发声方面也很有讲究,因此也产生许多学术用语包括: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
(2)本嗓同“假嗓”
(3)大嗓同“真嗓”
(4)真声同“真嗓”
(5)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
(6)小嗓同“假嗓”
(7)二本嗓同“假嗓”
(8)假声同“假嗓”
(9)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
(10)吊嗓亦作调嗓。
(11)调嗓同“吊嗓”
(12)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13)丹田音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
(14)响堂同“丹田音”
(15)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
(16)塌中京剧声乐名词。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
(17)脑后音京剧发生的一种。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
(18)背工音同“脑后音”
(19)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