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东唐再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皮钉叶,皮绳作带,铀布缝袖肚……至于包钢法,菜刀的做法,那么有谁见过菜刀也拿去热处理的!热煅都不一定要热处理,道是要求很高的刀具热煅常见热处理的。
华觉明说宋朝也有冷锻技术,李曜觉得未必,如果有这冷锻技术,那么乌锤甲锁子甲就会广泛应用,而不会出现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无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这已充分说明了到宋朝冷锻技术(本质就是冷轧),宋人还没有搞懂。乌锤甲锁子甲这一类东西都是外来作品,常以贡品的身份出现,到清代也是如此。后世沈阳故宫收藏锁子甲百余件,款式多样,有带袖、无袖之分,圆领、围领之别,还有无领无袖的护胸甲。有的锁子甲上焊有铜牌,上刻有使用者的名字。锁子甲的铁环有“大扁环”、“小扁环”、“大圆环”、“小圆环”、“细小圆环”、“弦纹环”、“扁套环”等多种式样,制作工艺繁杂、细致、十分坚固。这些锁子甲虽不是努尔哈赤时期的文物,但式样基本相同,它们是清中期西北少数民族的进贡品或缴获的战利品。
还有一点,现在发现除了可以热处理外,还可以在常温以下的冷处理,虽然把这种冷处理技术也归纳在热处理技术中来讲的:低碳微合金钢能够发生铁素体动态再结晶.碳含量低,动态再结晶易于发生.铁素体晶粒尺寸可以细化到l.1m,从而使钢的强度大幅提高。应用要点:多用于低碳钢、低合金结构钢以及工具钢制件。操作方法:将淬火后的钢件,在低温介质(如干冰、液氮)中冷却到-60~-80度或更低,温度均匀一致后取出均温到室温。
低温轧制特别是在铁素体区轧制是一种现代才讲的技术,冷煅相对于热煅而言只是温度上高低的定义,事实上低温轧制的温度也是很高的。辽金西夏不同于大宋,地理条件可以解释基于热处理定义下的冷处理技术,很显然大宋很难获得温度在摄式零下几十度的条件,很显然低温轧制定义上是一种很多人并不了解的金属工艺技术,可能会想象会是摄式零下的温度,事实上是摄式500c-600c度,已属于退火的范围了,冷煅相对于热煅很难有人注意到两者间有温度高低的界线,而普遍对冷煅慨括为常温下的定义。这也是李曜对西夏冷煅甲在金属工艺方面的看法之一,也算是针对前面讲的常温下冷作硬化后的第二种观点。换句话说,冷煅与热煅只是两种加工方法,是理论上的定义,在成品件上,可见相互之间都有应用。热处理与冷处理也是这样,就看个人如何去理解这温度的高低了。
也就是说通常人们眼里的冷煅是常温下的冷轧,热处理是通常定义下的热处理,而另一种看法却是古代的冷煅是现代定义下低温轧制(500c-600c),后序处理的方式是冷处理(摄式零下几十度)。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讲的但无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显然是就热煅而言的,沈括显然也对冷煅的定义与后序的冷处理技术也是不了解的。含硫量高导致钢材的红脆性,到南宋以后,大量普及煤炼钢铁,煤是一种价格低廉的燃料,这样大大提高了铁中的硫磷杂质,到500c-600c时很难再煅打,而大多数的碳钢及低合金钢,都在270c至350c范围内发生脆化现象,中碳钢在400c至550c脆化,而含碳高的工具钢或结构合金钢在500c至570c脆化,古代讲的热煅应该属于600c中高温以上,也就是沈括大人在《梦溪笔谈》里讲不能冷煅的只能热煅的由来。
也正是因为材料的原因,工匠想方设法想通过自己的手艺来满足选为法式的需要,而选为法式的标件,就是选出最好的。由于原材料也有个体间的差异性,能达到标件这个目的却很难满足需要,这就是讲的最终降式造甲中的轻重通融。工匠想方设法搞出的加工技术,用专家常讲的话说就是夹钢、百炼钢、团钢、炒钢、冷锻、“镔铁”钢(乌滋钢)、坩埚钢等等,而这些大多是文人的分类,并不专业,半对半错的写上两笔。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我们不能说那种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条条道路都可以通罗马,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材料是基础,加工是手段,技术的进步需要满足的就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技术不能更新是受材料所限,没有好的材料,连试验的机会也不会出现。
钢铁中的硫含量对盔甲的使用寿命有严重的影响,大宋不断地再造,新甲还没造出,前面造的旧甲已开始腐烂了,这又是一个要命的问题。而南方潮湿,铁甲比在北方烂得更快,这也是宋军面向纸甲选择的结果。宋朝的盔甲分铁、皮、纸三等。宋代的纸甲的产量也相当多。如北宋仁宗时,曾令淮南、江、浙州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末宁宗嘉定时,蕲州曾在三、四个月中造纸兜鍪一千副所以不从材料上解决问题,盔甲生锈的难题始终存在。即便是有油漆的保护,钢铁中的硫始终要做怪,穿在身上油漆随时都会被磨掉,只要有潮气,立马开始烂。
中国的铁制品最大的问题是富矿源少,华东华南铁矿的含硫偏高,后来用煤炼钢,含硫量更是超过工业标准。含硫量高导致钢材的红脆性,热锻时就不能反复锻打,导致铁兵器质量的下降。中国到南宋以后,大量普及煤炼钢铁,煤是一种价格低廉的燃料,这样大大提高了铁中的硫磷杂质,兵器用钢铁和犁地工具用铁完全不同,但他们显然是忽略了用途,含硫磷高的低劣生铁,虽然脆,但犁地工具用铁就这种用途来说,需要粗厚才能深耕的犁齿,良好的硬度能提高耐磨性。因此,宋朝皇帝降式造甲,就是因为看到了完全将所有的盔甲标准都控制在绝对一致的质量和重量上,是不现实性的,所以才会适时下御旨降式造甲,降低造甲的要求和质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算是恰当调整。
而李曜过去趁拓跋氏“不懂行”,通过他们弄到了一些上好原料,此时换装到了队正,正在考虑全军换装,结果便出了这种情况,不得不说是个麻烦。尤其是麻烦还出在这么关键的时候,更是让他心烦。
他思来想去,忽然摆手道:“那你就去告诉他们,不卖就不卖,这生意咱们不做了。”
顾艋瞪大眼睛:“不做了?那……换装怎么办?”
第209章出镇河中(十五)
面对顾艋的震惊,李曜面色坚决:“换装暂缓!”
他见顾艋惊得一时失声,才稍微放缓语气,沉吟道:“我料拓跋氏并无这等能耐知晓我河东军械监之冷锻甲一旦少了他的原料便制造不成,他们或许只是试探,之所以装作态度强硬,也无非是为了给我等造成心理压力。俗话说得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他以为非他不可,我便偏偏不使他如意,前番你不是与我说了,我河东军械监每年与拓跋氏方面交易,使他们大获其利,恐怕占据了他家收益三到四成?哼,那便停了这生意,我倒要看看,最后是谁耗不起!”
顾艋深吸一口气,思索一下,道:“先耗不起的,自然是他拓跋氏,只是这一来我河东军的换装速度就将大大减缓,如今冷锻甲的换装,开山军基本完成,其余诸军,黑鸦军、铁林军算是换到了队正、队副一级,而再后的诸军,有些连队副都还未曾拿到冷锻甲,此时我军械监忽然喊停,某是怕掌监……您可能会为人诟病。”
李曜冷哼一声:“诟病?谁不服气,让他来与我说!”
顾艋干笑着搓搓手:“掌监说笑了,他们再不满,也自然不敢来与您说,要不然没准暂缓就变成停换,那岂不是因小失大?”
李曜嘿嘿一笑,看了看越来越近地对岸,语气发沉:“过去几年,我军械监对他们的要求几无不允,倒是让他们越发不知轻重了……今后,军械监发放军备,一切按照某的调度来进行,若是有人质疑,你只管将责任推倒我身上便是。”
顾艋心中一凛,暗道:“掌监这话的意思,似乎是要挟宝自重,原先军械监分配物资,按说是要经过节帅王府,不过节帅王府那边,大王是不问这些事的,盖太保(盖寓此番随军平定关中之乱后授予检校太保)对军械监的报备也极少驳回或改令,只是不管怎么说,这事至少名义上是由节帅王府直管,如今掌监这话……”
他不禁问道:“那……节帅王府那边?”
李曜淡淡地道:“此节无须担心,某自会拿到大王教令,叫任何人说不出半句多话来。”
顾艋听了这话,总算放下心来。
李曜问他还有何事,顾艋一拍额头,道:“掌监不问,某还真要忘了。”他皱起眉头,用劝谏的语气道:“掌监,‘火神液’的进展非常不顺,这一个月来,又引起了四次爆炸,死了十一个,伤了三十几个……很多工匠都不愿意进‘火神液’攻关组,技师们也颇为忧虑。您看……是不是能暂缓一下‘火神液’的研究?”
李曜也皱起眉头:“又炸了四次?”他迟疑一下,点头道:“计划可以暂缓,不过不能全部停下,愿意留下的,让他们留下,薪酬涨三成,并将攻关奖励再提高一倍。”
顾艋张大嘴巴:“现在的攻关奖励已经三十万贯了,再加一倍可就是六十万贯了,这笔钱足够整个开山军近一年的粮草、马料和除武器装备外的日常开支了。”
李曜沉声道:“我知道,但是火神液必须继续试验。”他盯着顾艋的眼睛:“与其他攻关一样,这东西今后的作用,远超你的想象。”
顾艋轻叹一声:“掌监高瞻远瞩,某自无不服,既然掌监这般坚持,某还能说什么呢?这就回去安排。”
李曜点点头,叮嘱道:“还是那句话,安全第一,测试的时候务必小心,务必避免出现人员伤亡,尤其是那些看懂了我对‘火神液’综述的技师工匠,更要保护妥当。”
顾艋苦笑道:“倘是别事,艋无二言,只是这火神液实在是……只能说尽量了。”
李曜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这“火神液”是何等危险,因为所谓“火神液”只是他就着中国人的习惯语言随口编造的一个称呼,这玩意在现代有个更简单直接的名字,叫做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这东西,是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在十九世纪中叶,用硝酸和硫酸处理甘油时发现的一种黄色的油状透明液体,这种液体非常不稳定,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爆炸,而且威力较大。但是硝化甘油是很多烈性炸药的重要配料,若是没有它,要制造初期烈性炸药基本无望,最多只能琢磨一下黑火药。但是黑火药这玩意比较简单,李曜自己就懂,上次耸人听闻的“引天雷”就不过是黑火药的杰作。然而黑火药毕竟威力太小,李曜集中了储存许久的黑火药,也只炸掉一段城墙,这显然达不到经过无数美国大片熏陶的李曜对炸药的要求,因此火神液——也就是硝化甘油的制造就被他搜肠刮肚地想了出来,并且提上研究日程。
然而人无完人,李曜本身在化学领域所知很是有限,因此对制造、保存、利用硝化甘油的指导未免有些过于大条,而且化学工业这个东西,它不比简单的机械物理,它需要非常完整的配套体系才能成功。李曜手头所拥有的,不过是唐朝时代的一些所谓“经验科学”,一些手工作坊级配套设施,要想制造硝化甘油,其难度自然是恍如登天。
其实他倒是记得诺贝尔后来制造安全的烈性炸药的一些相关知识,而且那些东西的制造反而不比制造硝化甘油要难。因此就算如今火神液计划每个月都要出现几次爆炸,每个月都要让人送命,可他心中再如何不忍,也仍然要求将计划推进下去。
这不是他李曜残暴无道冷酷无情,而是这一关键物资确实有足够的重要性。军事应用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但它的作用,远远不止军事。为此死去的工匠,他虽然心怀内疚,却也只能在心中对自己说,你们的死是有意义的。有时候他甚至觉得,在这个人吃人的时代,为科技献身,说起来还真是有一种难得的崇高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顾艋刚刚退下,李曜身后就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他看了看不远处清晰的河岸,知道将军们已然来请命了。
他收起了心中淡淡的思绪,漠然转身,目中唯余杀气,凛然对一起朝他抱拳行礼的诸将道:“都统令:各部依计行动!”
“喏!”
第209章出镇河中(十六)
(章节已修改添加正文。)
“听崔胤说,德王与王抟奉旨调停我与李鸦儿的战事,按说今日也该到了吧?”
“大王,李克用最近为朝廷新立大功,风头正盛啊,德王和王抟二人,就算到了,今夜也必然是去李克用营中宣谕无疑。就算要来,也得是明日了。”
“唔,也是。”朱温说着,眉头却仍皱着:“可不知为何,今日入夜之后,我这心里啊……就总觉得有点不得劲,总觉得有什么事情不踏实。你说今晚李存曜那小子,当真会如李晡所言,准备反戈一击,并将在明日上午发动么?”
敬翔微微一笑:“就算他不会,那又如何?哪怕此策只是在他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它不能今晚就长成参天大树,可它终究会要生根发芽,总有一天破土而出。大王,李克用岁尚未老,雄心已弱,当他渐渐失了锐气,河东小辈,谁可与李存曜比肩?既然如此,那若是河东没有了李存曜,则我汴梁何惧之有?”
朱温讶然:“李存曜固然少年得志,可……他当真有如此要紧?”
敬翔郑重点头,沉声道:“不错,此事大王务必信仆!李存曜者,河东之心脑也,余下众将,纵是李存孝那般悍勇无匹,亦不过手足臂膀,甚至手指罢了,其实不足为虑。大王欲谋河东,首要障碍,便是李存曜!”
朱温沉吟道:“原是这般,我却小瞧他了……不过子振,李存曜若是河东心脑,那李克用将被置于何地?”
敬翔仍是一本正经,拱手答道:“大王,李克用奶河东之魂魄也。”
皮钉叶,皮绳作带,铀布缝袖肚……至于包钢法,菜刀的做法,那么有谁见过菜刀也拿去热处理的!热煅都不一定要热处理,道是要求很高的刀具热煅常见热处理的。
华觉明说宋朝也有冷锻技术,李曜觉得未必,如果有这冷锻技术,那么乌锤甲锁子甲就会广泛应用,而不会出现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无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这已充分说明了到宋朝冷锻技术(本质就是冷轧),宋人还没有搞懂。乌锤甲锁子甲这一类东西都是外来作品,常以贡品的身份出现,到清代也是如此。后世沈阳故宫收藏锁子甲百余件,款式多样,有带袖、无袖之分,圆领、围领之别,还有无领无袖的护胸甲。有的锁子甲上焊有铜牌,上刻有使用者的名字。锁子甲的铁环有“大扁环”、“小扁环”、“大圆环”、“小圆环”、“细小圆环”、“弦纹环”、“扁套环”等多种式样,制作工艺繁杂、细致、十分坚固。这些锁子甲虽不是努尔哈赤时期的文物,但式样基本相同,它们是清中期西北少数民族的进贡品或缴获的战利品。
还有一点,现在发现除了可以热处理外,还可以在常温以下的冷处理,虽然把这种冷处理技术也归纳在热处理技术中来讲的:低碳微合金钢能够发生铁素体动态再结晶.碳含量低,动态再结晶易于发生.铁素体晶粒尺寸可以细化到l.1m,从而使钢的强度大幅提高。应用要点:多用于低碳钢、低合金结构钢以及工具钢制件。操作方法:将淬火后的钢件,在低温介质(如干冰、液氮)中冷却到-60~-80度或更低,温度均匀一致后取出均温到室温。
低温轧制特别是在铁素体区轧制是一种现代才讲的技术,冷煅相对于热煅而言只是温度上高低的定义,事实上低温轧制的温度也是很高的。辽金西夏不同于大宋,地理条件可以解释基于热处理定义下的冷处理技术,很显然大宋很难获得温度在摄式零下几十度的条件,很显然低温轧制定义上是一种很多人并不了解的金属工艺技术,可能会想象会是摄式零下的温度,事实上是摄式500c-600c度,已属于退火的范围了,冷煅相对于热煅很难有人注意到两者间有温度高低的界线,而普遍对冷煅慨括为常温下的定义。这也是李曜对西夏冷煅甲在金属工艺方面的看法之一,也算是针对前面讲的常温下冷作硬化后的第二种观点。换句话说,冷煅与热煅只是两种加工方法,是理论上的定义,在成品件上,可见相互之间都有应用。热处理与冷处理也是这样,就看个人如何去理解这温度的高低了。
也就是说通常人们眼里的冷煅是常温下的冷轧,热处理是通常定义下的热处理,而另一种看法却是古代的冷煅是现代定义下低温轧制(500c-600c),后序处理的方式是冷处理(摄式零下几十度)。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讲的但无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显然是就热煅而言的,沈括显然也对冷煅的定义与后序的冷处理技术也是不了解的。含硫量高导致钢材的红脆性,到南宋以后,大量普及煤炼钢铁,煤是一种价格低廉的燃料,这样大大提高了铁中的硫磷杂质,到500c-600c时很难再煅打,而大多数的碳钢及低合金钢,都在270c至350c范围内发生脆化现象,中碳钢在400c至550c脆化,而含碳高的工具钢或结构合金钢在500c至570c脆化,古代讲的热煅应该属于600c中高温以上,也就是沈括大人在《梦溪笔谈》里讲不能冷煅的只能热煅的由来。
也正是因为材料的原因,工匠想方设法想通过自己的手艺来满足选为法式的需要,而选为法式的标件,就是选出最好的。由于原材料也有个体间的差异性,能达到标件这个目的却很难满足需要,这就是讲的最终降式造甲中的轻重通融。工匠想方设法搞出的加工技术,用专家常讲的话说就是夹钢、百炼钢、团钢、炒钢、冷锻、“镔铁”钢(乌滋钢)、坩埚钢等等,而这些大多是文人的分类,并不专业,半对半错的写上两笔。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我们不能说那种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条条道路都可以通罗马,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材料是基础,加工是手段,技术的进步需要满足的就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技术不能更新是受材料所限,没有好的材料,连试验的机会也不会出现。
钢铁中的硫含量对盔甲的使用寿命有严重的影响,大宋不断地再造,新甲还没造出,前面造的旧甲已开始腐烂了,这又是一个要命的问题。而南方潮湿,铁甲比在北方烂得更快,这也是宋军面向纸甲选择的结果。宋朝的盔甲分铁、皮、纸三等。宋代的纸甲的产量也相当多。如北宋仁宗时,曾令淮南、江、浙州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末宁宗嘉定时,蕲州曾在三、四个月中造纸兜鍪一千副所以不从材料上解决问题,盔甲生锈的难题始终存在。即便是有油漆的保护,钢铁中的硫始终要做怪,穿在身上油漆随时都会被磨掉,只要有潮气,立马开始烂。
中国的铁制品最大的问题是富矿源少,华东华南铁矿的含硫偏高,后来用煤炼钢,含硫量更是超过工业标准。含硫量高导致钢材的红脆性,热锻时就不能反复锻打,导致铁兵器质量的下降。中国到南宋以后,大量普及煤炼钢铁,煤是一种价格低廉的燃料,这样大大提高了铁中的硫磷杂质,兵器用钢铁和犁地工具用铁完全不同,但他们显然是忽略了用途,含硫磷高的低劣生铁,虽然脆,但犁地工具用铁就这种用途来说,需要粗厚才能深耕的犁齿,良好的硬度能提高耐磨性。因此,宋朝皇帝降式造甲,就是因为看到了完全将所有的盔甲标准都控制在绝对一致的质量和重量上,是不现实性的,所以才会适时下御旨降式造甲,降低造甲的要求和质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算是恰当调整。
而李曜过去趁拓跋氏“不懂行”,通过他们弄到了一些上好原料,此时换装到了队正,正在考虑全军换装,结果便出了这种情况,不得不说是个麻烦。尤其是麻烦还出在这么关键的时候,更是让他心烦。
他思来想去,忽然摆手道:“那你就去告诉他们,不卖就不卖,这生意咱们不做了。”
顾艋瞪大眼睛:“不做了?那……换装怎么办?”
第209章出镇河中(十五)
面对顾艋的震惊,李曜面色坚决:“换装暂缓!”
他见顾艋惊得一时失声,才稍微放缓语气,沉吟道:“我料拓跋氏并无这等能耐知晓我河东军械监之冷锻甲一旦少了他的原料便制造不成,他们或许只是试探,之所以装作态度强硬,也无非是为了给我等造成心理压力。俗话说得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他以为非他不可,我便偏偏不使他如意,前番你不是与我说了,我河东军械监每年与拓跋氏方面交易,使他们大获其利,恐怕占据了他家收益三到四成?哼,那便停了这生意,我倒要看看,最后是谁耗不起!”
顾艋深吸一口气,思索一下,道:“先耗不起的,自然是他拓跋氏,只是这一来我河东军的换装速度就将大大减缓,如今冷锻甲的换装,开山军基本完成,其余诸军,黑鸦军、铁林军算是换到了队正、队副一级,而再后的诸军,有些连队副都还未曾拿到冷锻甲,此时我军械监忽然喊停,某是怕掌监……您可能会为人诟病。”
李曜冷哼一声:“诟病?谁不服气,让他来与我说!”
顾艋干笑着搓搓手:“掌监说笑了,他们再不满,也自然不敢来与您说,要不然没准暂缓就变成停换,那岂不是因小失大?”
李曜嘿嘿一笑,看了看越来越近地对岸,语气发沉:“过去几年,我军械监对他们的要求几无不允,倒是让他们越发不知轻重了……今后,军械监发放军备,一切按照某的调度来进行,若是有人质疑,你只管将责任推倒我身上便是。”
顾艋心中一凛,暗道:“掌监这话的意思,似乎是要挟宝自重,原先军械监分配物资,按说是要经过节帅王府,不过节帅王府那边,大王是不问这些事的,盖太保(盖寓此番随军平定关中之乱后授予检校太保)对军械监的报备也极少驳回或改令,只是不管怎么说,这事至少名义上是由节帅王府直管,如今掌监这话……”
他不禁问道:“那……节帅王府那边?”
李曜淡淡地道:“此节无须担心,某自会拿到大王教令,叫任何人说不出半句多话来。”
顾艋听了这话,总算放下心来。
李曜问他还有何事,顾艋一拍额头,道:“掌监不问,某还真要忘了。”他皱起眉头,用劝谏的语气道:“掌监,‘火神液’的进展非常不顺,这一个月来,又引起了四次爆炸,死了十一个,伤了三十几个……很多工匠都不愿意进‘火神液’攻关组,技师们也颇为忧虑。您看……是不是能暂缓一下‘火神液’的研究?”
李曜也皱起眉头:“又炸了四次?”他迟疑一下,点头道:“计划可以暂缓,不过不能全部停下,愿意留下的,让他们留下,薪酬涨三成,并将攻关奖励再提高一倍。”
顾艋张大嘴巴:“现在的攻关奖励已经三十万贯了,再加一倍可就是六十万贯了,这笔钱足够整个开山军近一年的粮草、马料和除武器装备外的日常开支了。”
李曜沉声道:“我知道,但是火神液必须继续试验。”他盯着顾艋的眼睛:“与其他攻关一样,这东西今后的作用,远超你的想象。”
顾艋轻叹一声:“掌监高瞻远瞩,某自无不服,既然掌监这般坚持,某还能说什么呢?这就回去安排。”
李曜点点头,叮嘱道:“还是那句话,安全第一,测试的时候务必小心,务必避免出现人员伤亡,尤其是那些看懂了我对‘火神液’综述的技师工匠,更要保护妥当。”
顾艋苦笑道:“倘是别事,艋无二言,只是这火神液实在是……只能说尽量了。”
李曜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这“火神液”是何等危险,因为所谓“火神液”只是他就着中国人的习惯语言随口编造的一个称呼,这玩意在现代有个更简单直接的名字,叫做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这东西,是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在十九世纪中叶,用硝酸和硫酸处理甘油时发现的一种黄色的油状透明液体,这种液体非常不稳定,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爆炸,而且威力较大。但是硝化甘油是很多烈性炸药的重要配料,若是没有它,要制造初期烈性炸药基本无望,最多只能琢磨一下黑火药。但是黑火药这玩意比较简单,李曜自己就懂,上次耸人听闻的“引天雷”就不过是黑火药的杰作。然而黑火药毕竟威力太小,李曜集中了储存许久的黑火药,也只炸掉一段城墙,这显然达不到经过无数美国大片熏陶的李曜对炸药的要求,因此火神液——也就是硝化甘油的制造就被他搜肠刮肚地想了出来,并且提上研究日程。
然而人无完人,李曜本身在化学领域所知很是有限,因此对制造、保存、利用硝化甘油的指导未免有些过于大条,而且化学工业这个东西,它不比简单的机械物理,它需要非常完整的配套体系才能成功。李曜手头所拥有的,不过是唐朝时代的一些所谓“经验科学”,一些手工作坊级配套设施,要想制造硝化甘油,其难度自然是恍如登天。
其实他倒是记得诺贝尔后来制造安全的烈性炸药的一些相关知识,而且那些东西的制造反而不比制造硝化甘油要难。因此就算如今火神液计划每个月都要出现几次爆炸,每个月都要让人送命,可他心中再如何不忍,也仍然要求将计划推进下去。
这不是他李曜残暴无道冷酷无情,而是这一关键物资确实有足够的重要性。军事应用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但它的作用,远远不止军事。为此死去的工匠,他虽然心怀内疚,却也只能在心中对自己说,你们的死是有意义的。有时候他甚至觉得,在这个人吃人的时代,为科技献身,说起来还真是有一种难得的崇高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顾艋刚刚退下,李曜身后就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他看了看不远处清晰的河岸,知道将军们已然来请命了。
他收起了心中淡淡的思绪,漠然转身,目中唯余杀气,凛然对一起朝他抱拳行礼的诸将道:“都统令:各部依计行动!”
“喏!”
第209章出镇河中(十六)
(章节已修改添加正文。)
“听崔胤说,德王与王抟奉旨调停我与李鸦儿的战事,按说今日也该到了吧?”
“大王,李克用最近为朝廷新立大功,风头正盛啊,德王和王抟二人,就算到了,今夜也必然是去李克用营中宣谕无疑。就算要来,也得是明日了。”
“唔,也是。”朱温说着,眉头却仍皱着:“可不知为何,今日入夜之后,我这心里啊……就总觉得有点不得劲,总觉得有什么事情不踏实。你说今晚李存曜那小子,当真会如李晡所言,准备反戈一击,并将在明日上午发动么?”
敬翔微微一笑:“就算他不会,那又如何?哪怕此策只是在他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它不能今晚就长成参天大树,可它终究会要生根发芽,总有一天破土而出。大王,李克用岁尚未老,雄心已弱,当他渐渐失了锐气,河东小辈,谁可与李存曜比肩?既然如此,那若是河东没有了李存曜,则我汴梁何惧之有?”
朱温讶然:“李存曜固然少年得志,可……他当真有如此要紧?”
敬翔郑重点头,沉声道:“不错,此事大王务必信仆!李存曜者,河东之心脑也,余下众将,纵是李存孝那般悍勇无匹,亦不过手足臂膀,甚至手指罢了,其实不足为虑。大王欲谋河东,首要障碍,便是李存曜!”
朱温沉吟道:“原是这般,我却小瞧他了……不过子振,李存曜若是河东心脑,那李克用将被置于何地?”
敬翔仍是一本正经,拱手答道:“大王,李克用奶河东之魂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