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明末金手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或许已经乱套了。
起义提前的结果就是有些历史人物已经起义,而有些原本应该成就无上功业的,却因为起义迟了导致实力大损。
别的不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未来的大人物,他们麾下的将领至少还有不少没有到齐,甚至半路被张弘斌截胡,四名历史名将文臣被自己挖到了手中。
事实证明,哪怕是农民起义者,能够成为主要将领的历史人物,都不会是傻瓜。
数个月的培训,郝连忠、袁宗弟和冯双礼三人已经彻底褪去了农民的单纯和憨厚,双目多了几分英气和睿智。在军事知识方面,郝摇旗更偏向于勇将,袁宗弟偏向于大将,冯双礼则是帅将。
勇将者,凡事带头冲在前面,以勇猛引导着全军的士气,带领军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大将者,善用天时地利人和,不骄不躁,荣辱不惊,全局仅在其掌握之中,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帅将者,千万大将之主心骨,天地万物都在他的计算之中,所有的行动都在他们的视线之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或许张弘斌对这三种将领的理解不够全面或正确,但他觉得这三人就属于这三类将领。就水平而言,郝摇旗在勇猛方面堪比王二,略胜李定国和曹变蛟半筹,但是在军师韬略和全局观上,则仅仅胜于王二,弱了李定国和曹变蛟一筹,弱曹文诏三筹。三人里面,仅冯双礼能够有资格与曹文诏一争高下,前提是有足够的时间让他成长起来。
是的,三人有成为优秀将领的潜质,但仅仅是潜质,如何成长和成长到什么程度才是关键。比如他们才上战场就死在了对方的火枪狙击下,那么就算有再好的潜质,也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将而已。在历史上,甚至连专门描写的一小句话都不会剩下。
三人的培训已经完毕,他们正在开始与刚刚征召入伍,并且初步训练完毕的士兵进行磨合。剩下的时间里,这些士卒要如何操练,具体要怎么指挥和统御,这就是他们的问题。只要不违反救世军类似宪法一般的军规总纲,以及细部军人守则,张弘斌对其他的东西还是放得很宽的。
至少,从龙之臣必然会有点优待,后期建立了专门的专业军事学校之后,再提拔上来的军官,可就没那么走运了。
最后还有一个文臣的汪兆麟,此刻却是已经成为了何陵的副手之一,他的执政能力很强,对数字也非常敏感,学习能力也非常强大。难得的是他已经身居高位,但依然没有忘记学习,只要是救世军里面特有并且外面没有的知识,他都仿佛海绵一般,非常贪婪的吸收着这些知识。
其实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他已经看出了救世军的治国思想和大明完全不同,想来一旦夺得江山,只怕是不会再玩大明的那一套的。换言之,若以大明的办公模式和个人操守来行事,最后只能被淘汰出局。想要不被淘汰的结果,就是不断的学习再学习。
这这方面何陵就差了一些,或许是太年轻就身居高位的关系,他已经停止了学习。这不怪他,一个政权草创,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负责,偏偏他的年纪还小,社会阅历不丰富,他担心自己犯错,所以每一件事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出错,这就直接导致事情的完成效率不仅不高,而且他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
但,这并不能成为他拖了政权后腿的借口。
所有人在干什么事情,张弘斌都看在眼里,既然何陵年纪还小阅历差,就先在基层磨练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核心来工作最好。尤其在基层工作的话,他应该也会有时间去学习了。
张弘斌已经决定,过一段时间,就和他专门谈谈话,若是他愿意就下放,若不愿意就继续工作。但评比的时候若是差评,那么该开除的还是会开除,这没什么好商量的。
行政执法可不能是过家家,关系到千万人的温饱甚至生存问题,不容有失!
徐光启被张弘斌痛骂了一顿,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翻阅起了儒家的经典。看了数天,隐晦的表示前人或许为了得到帝皇的支持,把儒家的学问向利于帝王的方向进行了修改。但是,若非如此,儒家如何可以存在,而帝王又如何控制百姓?
昔日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推翻了华夏的血统贵族论,这就使得若帝王没有一个手段控制并且压制住百姓的思想,那么在这句话的号召下,就算是盛世太平的时代,也会有人站出来试图颠覆政权。
儒家,就是后世帝王使用的手段,愚民,让百姓只知道生活只知道劳作,除此除此之外不留给他们任何思考的余地,如此自然不会想起那句话,自然就乖乖的当他们的顺民了。
只是副作用,还是大了一些……
徐光启的观点,张弘斌既然已经割据一方,成为军阀,说不得以后还要称王称帝,到时候若不靠这样的学说,依靠这样的手段,他又如何驾驭得了他麾下的子民?自己明明都是一个秃子,有什么资格笑和尚?!
但徐光启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结合了自己的西洋思想,以及自己对儒学的理解,甚至还加入了张弘斌对顺民的解释和评价之后,决定研究一种中庸的儒家。在愚民的同时,告诉他们... -->>
历史,或许已经乱套了。
起义提前的结果就是有些历史人物已经起义,而有些原本应该成就无上功业的,却因为起义迟了导致实力大损。
别的不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未来的大人物,他们麾下的将领至少还有不少没有到齐,甚至半路被张弘斌截胡,四名历史名将文臣被自己挖到了手中。
事实证明,哪怕是农民起义者,能够成为主要将领的历史人物,都不会是傻瓜。
数个月的培训,郝连忠、袁宗弟和冯双礼三人已经彻底褪去了农民的单纯和憨厚,双目多了几分英气和睿智。在军事知识方面,郝摇旗更偏向于勇将,袁宗弟偏向于大将,冯双礼则是帅将。
勇将者,凡事带头冲在前面,以勇猛引导着全军的士气,带领军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大将者,善用天时地利人和,不骄不躁,荣辱不惊,全局仅在其掌握之中,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帅将者,千万大将之主心骨,天地万物都在他的计算之中,所有的行动都在他们的视线之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或许张弘斌对这三种将领的理解不够全面或正确,但他觉得这三人就属于这三类将领。就水平而言,郝摇旗在勇猛方面堪比王二,略胜李定国和曹变蛟半筹,但是在军师韬略和全局观上,则仅仅胜于王二,弱了李定国和曹变蛟一筹,弱曹文诏三筹。三人里面,仅冯双礼能够有资格与曹文诏一争高下,前提是有足够的时间让他成长起来。
是的,三人有成为优秀将领的潜质,但仅仅是潜质,如何成长和成长到什么程度才是关键。比如他们才上战场就死在了对方的火枪狙击下,那么就算有再好的潜质,也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将而已。在历史上,甚至连专门描写的一小句话都不会剩下。
三人的培训已经完毕,他们正在开始与刚刚征召入伍,并且初步训练完毕的士兵进行磨合。剩下的时间里,这些士卒要如何操练,具体要怎么指挥和统御,这就是他们的问题。只要不违反救世军类似宪法一般的军规总纲,以及细部军人守则,张弘斌对其他的东西还是放得很宽的。
至少,从龙之臣必然会有点优待,后期建立了专门的专业军事学校之后,再提拔上来的军官,可就没那么走运了。
最后还有一个文臣的汪兆麟,此刻却是已经成为了何陵的副手之一,他的执政能力很强,对数字也非常敏感,学习能力也非常强大。难得的是他已经身居高位,但依然没有忘记学习,只要是救世军里面特有并且外面没有的知识,他都仿佛海绵一般,非常贪婪的吸收着这些知识。
其实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他已经看出了救世军的治国思想和大明完全不同,想来一旦夺得江山,只怕是不会再玩大明的那一套的。换言之,若以大明的办公模式和个人操守来行事,最后只能被淘汰出局。想要不被淘汰的结果,就是不断的学习再学习。
这这方面何陵就差了一些,或许是太年轻就身居高位的关系,他已经停止了学习。这不怪他,一个政权草创,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负责,偏偏他的年纪还小,社会阅历不丰富,他担心自己犯错,所以每一件事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出错,这就直接导致事情的完成效率不仅不高,而且他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
但,这并不能成为他拖了政权后腿的借口。
所有人在干什么事情,张弘斌都看在眼里,既然何陵年纪还小阅历差,就先在基层磨练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核心来工作最好。尤其在基层工作的话,他应该也会有时间去学习了。
张弘斌已经决定,过一段时间,就和他专门谈谈话,若是他愿意就下放,若不愿意就继续工作。但评比的时候若是差评,那么该开除的还是会开除,这没什么好商量的。
行政执法可不能是过家家,关系到千万人的温饱甚至生存问题,不容有失!
徐光启被张弘斌痛骂了一顿,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翻阅起了儒家的经典。看了数天,隐晦的表示前人或许为了得到帝皇的支持,把儒家的学问向利于帝王的方向进行了修改。但是,若非如此,儒家如何可以存在,而帝王又如何控制百姓?
昔日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推翻了华夏的血统贵族论,这就使得若帝王没有一个手段控制并且压制住百姓的思想,那么在这句话的号召下,就算是盛世太平的时代,也会有人站出来试图颠覆政权。
儒家,就是后世帝王使用的手段,愚民,让百姓只知道生活只知道劳作,除此除此之外不留给他们任何思考的余地,如此自然不会想起那句话,自然就乖乖的当他们的顺民了。
只是副作用,还是大了一些……
徐光启的观点,张弘斌既然已经割据一方,成为军阀,说不得以后还要称王称帝,到时候若不靠这样的学说,依靠这样的手段,他又如何驾驭得了他麾下的子民?自己明明都是一个秃子,有什么资格笑和尚?!
但徐光启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结合了自己的西洋思想,以及自己对儒学的理解,甚至还加入了张弘斌对顺民的解释和评价之后,决定研究一种中庸的儒家。在愚民的同时,告诉他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