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草原特种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永清史家叛金归蒙,这是振动河朔的大事。永清县官等一众官员,当天就跑的干干净净,没有人还在这里等死。清乐社接管了县城城防,史天倪就在县衙设立了清乐军中军指挥机构。黑军仍然驻在韩侯乡。
将两个万人队,在短时间内训练成强悍军队,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些人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不要说杀人,连字都不认识,左右不分,想短时间内成军,克敌制胜,靠传统的手段肯定是不行。史家军四面皆敌,金人不可能给他一年两年的时间练出精兵。但是史家军也经不起失败,这些刚刚从军的人巴根台对他们再了解不过,一旦初战失败,必然溃散。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加强他们的信心,成为一支强大军队。
好在巴根台手里现在不缺钱,他把永清和信安县库里的白银集中起来,加上史家历代积存,足有20万两。他从中都札八儿手里,采购到了大量的生牛皮,铁料和3千匹骡马。
在巴根台的建军思路里,单兵防御装备以皮甲皮胄为主,内嵌铁钉。皮甲可以在50步距离上防住轻箭,在近战之中也有相当的防护能力。百夫长以上军官都是两重皮甲,铁盔。这防御能力在这个时代已经相当于蒙军的一般轻骑兵水平,对付金军那些无甲签军步兵,那优势不可同日而语,和金军重步兵水平相当。
巴根台仔细思考过他能掌握的历代步兵阵法,尤其是宋阵,最终都放弃了。因为这些战阵多数消极防御,反击力度太差,想在广阔的河朔大平原上战胜金国重骑兵,是痴心妄想。尤其是所谓的宋太宗所创平戎万全阵,呆板,消极,怎么可能对付灵活性,冲击性更强的女真骑兵。北宋军事不振,败多胜少,和这种战法有重大关系。即无法平戎,更不能完全,名不副实。
宋朝为了控制统兵将领,皇帝临战之前都要授予大将阵图,将领必须要一丝不苟的执行。深宫里的皇帝,可能一辈子都没上过战场,他们授予的阵图,能克敌制胜才是怪事。全是拍脑门的纸上战术家。巴根台只相信进攻,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如果没有一定力度的进攻,再好的防御也终究会被突破。
但是步兵克制骑兵,确实是个大难题,他们的敌人,历史上可是强悍的骑兵部队。史家军缺少良马,不可能建立像蒙古那么强大的轻骑兵部队,还是只能在步兵战术上做文章。在巴根台看来,将步兵诸兵种合同战术发挥到极致的,是明将戚继光的鸳鸯阵。可惜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成的,敌人不可能给他这个时间。
如果不能用巧,那么用拙也未必不能破敌。最简单的战术,简化到每个士兵只有一两个动作,这样士兵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实战才不会因为慌乱而忘记。巴根台设想的史家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十人队,4个大盾兵,每人两只轻标枪,一把大刀或短斧。大盾兵之后是4个长枪兵,枪长1丈8尺。最后是2个轻盾短刀兵。
标准战术是,当面对敌军密集步兵阵列时。大盾兵在前,用胸盾挡住敌军的箭矢,兵器,掩护后面的队友。随后投掷标枪,打乱敌军阵列,再用沉重短兵打乱敌阵。长枪兵随后跟上,攒刺被打乱的敌军。这与传统的长枪兵在前,短兵在后的阵列不同。
最后的轻盾短刀手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掩护队列侧后,防止敌军从战队薄弱处突袭。当前面的战友打开通路,突入敌阵的时候,短刀手砍杀那些抡不开长大武器的敌军。
当遇到敌军骑兵突击的时候。将胸盾立于战队之前,用原木支撑,长矛兵在胸盾后斜持长矛对敌。当敌骑突至4、50步距离,大盾兵投掷标枪,重创敌骑。敌骑越过长矛手,大盾兵用大刀大斧砍杀敌军人或马。轻盾短刀兵最后,警戒侧后,随时支援前两队的战友。
一般十夫长是最前的大盾兵,巴根台设立了副什长职位,是最后的两个轻盾兵之一。十夫长阵亡,副什长接替指挥。
可以把巴根台的史家军战阵,看成简化版的鸳鸯阵。十人队的班组战术,百人队的连排战术,都建立在简单易懂,相互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没有过多的复杂变阵,和机动动作。士兵们需要反复练习的,只是几个动作。军官们需要掌握的,也仅仅是几种情况下列阵的方法。
巴根台在战术上最大的创见,是重新拾起了车兵战术,就是为了加强进攻的力度,防守后的反击。车兵是中国最古老的重型兵种,曾经的贵族兵种。从殷商时代一直到战国中期,中国的战争形式,都是以车兵为核心的战术,徒兵是辅助兵种。随着马种、马具的改善,骑兵在机动性,冲击性,灵活性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大,过于笨重的车兵逐步退出了军队的主战序列,成为了纯后勤辎重运输单位。
但是在河北大平原上,地形开阔,土地坚硬,车兵仍然有用武之地。在没有有力骑兵部队的情况下,仅仅靠步兵对抗精锐骑兵是非常困难的,战车就成为了利器。
巴根台设计的史家军基本战术单位,是百人队。每战斗百人队,有偏厢车5辆,骡马10匹。偏厢车是四轮重型车辆,有厚木车棚,行军时运输粮秣辎重,炊事用具,营帐盔甲和重型装备。战时将齐胸大盾立于车厢两侧,就成为了战车。扎营时以战车环在营帐周边,形成车城防御,这比每当扎营就挖掘沟壕,筑墙为垒简单的多,有利于保存士兵的体能。
作战的时候,以战车连成一线为前列,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术堡... -->>
永清史家叛金归蒙,这是振动河朔的大事。永清县官等一众官员,当天就跑的干干净净,没有人还在这里等死。清乐社接管了县城城防,史天倪就在县衙设立了清乐军中军指挥机构。黑军仍然驻在韩侯乡。
将两个万人队,在短时间内训练成强悍军队,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些人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不要说杀人,连字都不认识,左右不分,想短时间内成军,克敌制胜,靠传统的手段肯定是不行。史家军四面皆敌,金人不可能给他一年两年的时间练出精兵。但是史家军也经不起失败,这些刚刚从军的人巴根台对他们再了解不过,一旦初战失败,必然溃散。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加强他们的信心,成为一支强大军队。
好在巴根台手里现在不缺钱,他把永清和信安县库里的白银集中起来,加上史家历代积存,足有20万两。他从中都札八儿手里,采购到了大量的生牛皮,铁料和3千匹骡马。
在巴根台的建军思路里,单兵防御装备以皮甲皮胄为主,内嵌铁钉。皮甲可以在50步距离上防住轻箭,在近战之中也有相当的防护能力。百夫长以上军官都是两重皮甲,铁盔。这防御能力在这个时代已经相当于蒙军的一般轻骑兵水平,对付金军那些无甲签军步兵,那优势不可同日而语,和金军重步兵水平相当。
巴根台仔细思考过他能掌握的历代步兵阵法,尤其是宋阵,最终都放弃了。因为这些战阵多数消极防御,反击力度太差,想在广阔的河朔大平原上战胜金国重骑兵,是痴心妄想。尤其是所谓的宋太宗所创平戎万全阵,呆板,消极,怎么可能对付灵活性,冲击性更强的女真骑兵。北宋军事不振,败多胜少,和这种战法有重大关系。即无法平戎,更不能完全,名不副实。
宋朝为了控制统兵将领,皇帝临战之前都要授予大将阵图,将领必须要一丝不苟的执行。深宫里的皇帝,可能一辈子都没上过战场,他们授予的阵图,能克敌制胜才是怪事。全是拍脑门的纸上战术家。巴根台只相信进攻,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如果没有一定力度的进攻,再好的防御也终究会被突破。
但是步兵克制骑兵,确实是个大难题,他们的敌人,历史上可是强悍的骑兵部队。史家军缺少良马,不可能建立像蒙古那么强大的轻骑兵部队,还是只能在步兵战术上做文章。在巴根台看来,将步兵诸兵种合同战术发挥到极致的,是明将戚继光的鸳鸯阵。可惜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成的,敌人不可能给他这个时间。
如果不能用巧,那么用拙也未必不能破敌。最简单的战术,简化到每个士兵只有一两个动作,这样士兵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实战才不会因为慌乱而忘记。巴根台设想的史家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十人队,4个大盾兵,每人两只轻标枪,一把大刀或短斧。大盾兵之后是4个长枪兵,枪长1丈8尺。最后是2个轻盾短刀兵。
标准战术是,当面对敌军密集步兵阵列时。大盾兵在前,用胸盾挡住敌军的箭矢,兵器,掩护后面的队友。随后投掷标枪,打乱敌军阵列,再用沉重短兵打乱敌阵。长枪兵随后跟上,攒刺被打乱的敌军。这与传统的长枪兵在前,短兵在后的阵列不同。
最后的轻盾短刀手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掩护队列侧后,防止敌军从战队薄弱处突袭。当前面的战友打开通路,突入敌阵的时候,短刀手砍杀那些抡不开长大武器的敌军。
当遇到敌军骑兵突击的时候。将胸盾立于战队之前,用原木支撑,长矛兵在胸盾后斜持长矛对敌。当敌骑突至4、50步距离,大盾兵投掷标枪,重创敌骑。敌骑越过长矛手,大盾兵用大刀大斧砍杀敌军人或马。轻盾短刀兵最后,警戒侧后,随时支援前两队的战友。
一般十夫长是最前的大盾兵,巴根台设立了副什长职位,是最后的两个轻盾兵之一。十夫长阵亡,副什长接替指挥。
可以把巴根台的史家军战阵,看成简化版的鸳鸯阵。十人队的班组战术,百人队的连排战术,都建立在简单易懂,相互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没有过多的复杂变阵,和机动动作。士兵们需要反复练习的,只是几个动作。军官们需要掌握的,也仅仅是几种情况下列阵的方法。
巴根台在战术上最大的创见,是重新拾起了车兵战术,就是为了加强进攻的力度,防守后的反击。车兵是中国最古老的重型兵种,曾经的贵族兵种。从殷商时代一直到战国中期,中国的战争形式,都是以车兵为核心的战术,徒兵是辅助兵种。随着马种、马具的改善,骑兵在机动性,冲击性,灵活性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大,过于笨重的车兵逐步退出了军队的主战序列,成为了纯后勤辎重运输单位。
但是在河北大平原上,地形开阔,土地坚硬,车兵仍然有用武之地。在没有有力骑兵部队的情况下,仅仅靠步兵对抗精锐骑兵是非常困难的,战车就成为了利器。
巴根台设计的史家军基本战术单位,是百人队。每战斗百人队,有偏厢车5辆,骡马10匹。偏厢车是四轮重型车辆,有厚木车棚,行军时运输粮秣辎重,炊事用具,营帐盔甲和重型装备。战时将齐胸大盾立于车厢两侧,就成为了战车。扎营时以战车环在营帐周边,形成车城防御,这比每当扎营就挖掘沟壕,筑墙为垒简单的多,有利于保存士兵的体能。
作战的时候,以战车连成一线为前列,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术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