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皇上,系统不让我爱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咸嘉元年的夏天,京城雨水丰沛,连续三个多月都泡在水汽里,难得见到太阳露头,直到立秋还不见放晴,早将满城百姓熬得心烦意乱。而就在七月十六,平远侯赵顺德停灵办丧事的头一天,老天爷却像凑趣似的,给了个响晴薄日。
天气好却不热,天空蓝的通透鲜亮,名副其实的秋高气爽。侯府大院里白幡漫天,金银箔堆积成山,一大早就反着金亮亮的阳光。
赵老太公自外院颤巍巍地爬下自家的半旧灰蓝布棚马车,刚一迈进正院大门,就被这亮光耀得两眼发花,忍不住抬起袖子遮挡。
正院遍铺青砖,两侧环抱着抄手游廊,描金画彩的檐下挂着大大小小的金丝鸟笼,鹦鹉和画眉等雀儿叽叽喳喳打着嘴架,一旁的台阶底下卧着大奶奶刘氏养的巴儿狗,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时不时还发出几声惬意的呻.吟。
虽说鸟笼上缠着白绸,狗身上也绑了白粗布,却显不出一丁点丧事该有的哀戚气氛。
迎面遇上同来吊唁的族亲拱手招呼,赵老太公也笑着拱手作答……还好,这笑正是在嘴边一闪,就被老太公及时忍住了。
难得晴了天,大伙儿都不由自主地神清气爽,真是要刻意板着,才能不在这场合喜形于色。
老太公暗中叹了口气,也不怪大伙儿伤感不起来,这几年来,平远侯赵家是越来越不像样了。
赵氏也算京城大族,虽说平远侯一门已是三代单传,与族中其余亲人的血缘是越来越远,可早在侯夫人在世之时,族亲之间的走动往来还算亲厚。
自打数年前老侯夫人过世,大少爷守孝完毕娶了大奶奶刘氏进门,平远侯家与族亲的往来就骤然减少,到近两年,族中亲戚几乎没人敢来登门了。
没办法,那位大奶奶不但个性剽悍,而且视金钱如性命,谁敢占她一分一毫的便宜,她就跟谁不共戴天。族亲中但有上门寒暄几句的,都会被她当做来打秋风,轻则冷嘲热讽,重则斥骂出门。
赵氏族人除平远侯这一脉之外,身份最高的也不过是考过个举人,担个小官,人有脸树有皮,被大奶奶这般相待,真有心打秋风的亲戚也不敢登门了,余人更是不敢来触这霉头。
实在是很不像话,老太公觉得,这事儿也要怪老侯爷赵顺德。
刚过世的老侯爷赵顺德是赵家族长,于两年前升任蓟辽总督,官居正二品,常年于辽东镇守,极少回家,但儿媳妇的做派,他不见得就不知道,之所以放任不管,族亲们也能想得到,是因为侯爷与这儿媳妇志同道合,一样地爱财如命,都觉得但凡是省了钱,就是上上之好。早在侯夫人过世后,大奶奶进门之前,族中公产的进项就再不见分给侯府外的族人了。
至于他儿子大少爷赵仕进,没人会想起去追究他有什么责任。赵顺德的一儿一女都是怯懦软弱的性子,自从娶了刘氏,听说赵大少爷不经夫人提前教授,就连话都不敢说上一句。
总之是,赵老侯爷这两年纵着儿媳妇将族亲们几乎得罪了个遍,平远侯府也与族人断了往来。也就别怪族亲们对老侯爷之死生不出什么哀戚之情了。
直等到老侯爷急病过世,大奶奶才终于放下.身段,依礼给族亲们都下了帖子。
“显见是冲着赙仪来的。”人群中有人阴阳怪气地议论。
老太公不屑地扫了说话的人一眼,人都死了,总不该在人家的灵堂前说话还如此刻薄。虽说……话是真话。
眼看日上三竿,来在庭院里等待吊唁的客人却仅有二十来个,且都是赵家的族亲,一个老侯爷的贵胄同僚都不见。钟鸣鼎食的权爵之家,丧仪的头天却仅仅来了这几个人,场面实在寥落得有几分寒掺。
“可见传言为真,侯爷犯下的即便不是谋逆,也是桩了不得的大罪。同僚们都要避嫌,唯恐惹祸上身。”族亲之间低声议论着。
“话虽如此,毕竟人都已死,一了百了,今上都未露出追究之意,这些人便急着撇清,未免太过凉薄无情。”
“谁知今上的意思,是不是一了百了呢……不过既是如今尚未降罪,想必是吧。”
这话立即引来几声附和。
他们多是平头百姓,做官的最高也不过七品,对朝中大事只有些风闻,不清楚内情。赵老侯爷风光半生,也不怎地,前阵子竟有他里通外敌、谋逆不轨的消息在京城疯传,众族亲都不免胆战心惊。
谋逆之罪可是要判族诛的,他们这些连秋风都打不着的赵氏族亲要再被株连,真是冤沉海底了。
同僚们尚可撇清,他们身为写在同一张族谱上的族亲,却是想逃也逃不掉,所以大伙儿只好抱着侥幸心理,情愿相信,人死了就是一了百了,今上定不会再追究下去。至于同僚们不来吊唁,或许只是大奶奶送信晚了些而已。
老太公也同意这一猜测。反正这位大奶奶的理家本事之差,只看眼前就能知道:客人都上门了,灵堂都还未布置好,连个像样的待客之处都没安排,知客忙着指挥下人布置灵堂,竟命人草草在院里摆了些方桌和条凳,倒上些半冷不热的茶水,就算是将他们给打发了。
说话间灵堂终于布置好了,知客出来领族亲们进去烧香祭奠。赵顺德还未入殓,正被停在侯府正厅里的箦床上。
赵仕进夫妇正跪在堂前哭灵。老太公身为族中耆老,被众人谦让着最先一个步入正厅。族亲们跟在后面一个挨一个地进来,从知客手中接过香来,一边安慰着长子夫妇,一边挨到灵位前烧香。
这时候怪事儿就来了——香点不着。
每个人手里的香都点不着,大厅里霎时静了下来,众人齐齐去看那灵位前的烛火。果然不出所料,烛火抖了几抖,熄灭了。
老太公的脸都白了,香不着,烛火灭,是丧事上最骇人的变故,暗示着死者不得安息。
外头凑趣地飘过一片云,遮蔽了日头,厅内光线昏暗下来,顿时显得鬼气森森。
大奶奶刘氏突然嗓门尖利的哭喊出来,吓了众人一跳:“公爹啊,媳妇知道您惦记着大姐儿婚事,果然为此不肯瞑目。您老放心,媳妇这便为您了却这桩心事……”
赵顺德面上覆着白纱,没人看得到他是不是真的死不瞑目。
赵仕进低头哭着不出声。刘氏站起,为众族亲解说:“众位长辈有所不知,我家大姐儿雯儿今年已然十七了,公爹过世之前就操持着要为她定门婚事,唯恐自己撑不住了耽搁女儿,只大姐儿一门心思为父尽孝,不愿在父亲病重之时谈婚论嫁,才一拖再拖。想不到真应了公爹所虑,如今依着大姐儿这年纪,若再守孝三年,还如何能寻着好人家?恳请诸位长辈看在公爹无法瞑目的份上,替大姐儿做个主,破了老例为她将婚事办了吧。”
众族亲都面面相觑,无人接茬。一个年已十七的大姑娘尚未说亲,要再守孝三年,确实不好再议得好人家,况且眼睁睁面对这灵堂上死者不肯瞑目的情状,这个例似乎是该破的。
可国朝以孝道治天下,如今又是新帝登基、严肃法纪的当口,子女不守孝就谈婚事,还是公侯家的小姐,这事传出去可大可小,一时没人敢来接这个口,都怕揽祸上身。
有人上前抹稀泥,劝说刘氏从长计议,刘氏哭哭啼啼地说:“原本公爹生前对雯儿的婚事早已有所打算,与对家都已谈妥了,可惜尚未来得及过定,他便去了。如今只需来个长辈替他出面主事就好。”
说着便来扯住老太公的衣袖游说:“老太公,您可要帮我们做这个主才行,不这么着,如何能让公爹入土为安?只要您作为长辈发个话,替我家仕进撑个腰,也便好了,到时由您与仕进一同出面,先与对家过了定……”
老太公仍在为烛灭香熄的怪相惊魂未定,只想着让死者瞑目才是首要,再被她磨了这几句,就活了心,磕磕巴巴道:“说……说的也是……”
却在这时,只听一个清亮的女子声音自厅外传来:“老太公请慎言!”
人群分开,但见几个丫鬟仆妇簇拥着一个身着重孝的女子走了进来。老太公定了定神,认出来人正是大小姐赵绮雯。
赵大小姐一身重孝,头上简单绾个弯月髻,连素银簪环都未插戴,只在鬓边簪了朵白线绒花,脸上也未施脂粉,眼角还略显红肿,走来堂前,掖手而立,宛若一株亭亭立水的含苞白荷。
有人说“要想俏,一身孝”,可往日看见一身孝袍子的女人,很难看得出美感来。正如那刘氏,身为侯府长媳,此时一眼看去却与寻常戴孝村妇无异。
而见了绮雯,众人才知这话不假。她生就眉目标致,再配上这一身缟素,更衬得发黑如墨,肤白如瓷,添上几分含悲泫然的楚楚韵致,当真是见者生怜。
众族亲里还无人见过绮雯成年后的模样,这一见之下,无论男女老幼,脑中的思绪都随之滞了一滞,个别年轻男客更是回不过神来。
连老眼昏花的老太公都不由得惊叹:想不到没几年未见,雯儿孙女儿竟已出落得如此标致了。
“你……”见她竟然闯来灵堂,刘氏大为骇然,硬撑着长嫂威严训斥,“你一个闺中小姐,如此抛头露面,成何体统?还不快回去!”
... -->>
咸嘉元年的夏天,京城雨水丰沛,连续三个多月都泡在水汽里,难得见到太阳露头,直到立秋还不见放晴,早将满城百姓熬得心烦意乱。而就在七月十六,平远侯赵顺德停灵办丧事的头一天,老天爷却像凑趣似的,给了个响晴薄日。
天气好却不热,天空蓝的通透鲜亮,名副其实的秋高气爽。侯府大院里白幡漫天,金银箔堆积成山,一大早就反着金亮亮的阳光。
赵老太公自外院颤巍巍地爬下自家的半旧灰蓝布棚马车,刚一迈进正院大门,就被这亮光耀得两眼发花,忍不住抬起袖子遮挡。
正院遍铺青砖,两侧环抱着抄手游廊,描金画彩的檐下挂着大大小小的金丝鸟笼,鹦鹉和画眉等雀儿叽叽喳喳打着嘴架,一旁的台阶底下卧着大奶奶刘氏养的巴儿狗,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时不时还发出几声惬意的呻.吟。
虽说鸟笼上缠着白绸,狗身上也绑了白粗布,却显不出一丁点丧事该有的哀戚气氛。
迎面遇上同来吊唁的族亲拱手招呼,赵老太公也笑着拱手作答……还好,这笑正是在嘴边一闪,就被老太公及时忍住了。
难得晴了天,大伙儿都不由自主地神清气爽,真是要刻意板着,才能不在这场合喜形于色。
老太公暗中叹了口气,也不怪大伙儿伤感不起来,这几年来,平远侯赵家是越来越不像样了。
赵氏也算京城大族,虽说平远侯一门已是三代单传,与族中其余亲人的血缘是越来越远,可早在侯夫人在世之时,族亲之间的走动往来还算亲厚。
自打数年前老侯夫人过世,大少爷守孝完毕娶了大奶奶刘氏进门,平远侯家与族亲的往来就骤然减少,到近两年,族中亲戚几乎没人敢来登门了。
没办法,那位大奶奶不但个性剽悍,而且视金钱如性命,谁敢占她一分一毫的便宜,她就跟谁不共戴天。族亲中但有上门寒暄几句的,都会被她当做来打秋风,轻则冷嘲热讽,重则斥骂出门。
赵氏族人除平远侯这一脉之外,身份最高的也不过是考过个举人,担个小官,人有脸树有皮,被大奶奶这般相待,真有心打秋风的亲戚也不敢登门了,余人更是不敢来触这霉头。
实在是很不像话,老太公觉得,这事儿也要怪老侯爷赵顺德。
刚过世的老侯爷赵顺德是赵家族长,于两年前升任蓟辽总督,官居正二品,常年于辽东镇守,极少回家,但儿媳妇的做派,他不见得就不知道,之所以放任不管,族亲们也能想得到,是因为侯爷与这儿媳妇志同道合,一样地爱财如命,都觉得但凡是省了钱,就是上上之好。早在侯夫人过世后,大奶奶进门之前,族中公产的进项就再不见分给侯府外的族人了。
至于他儿子大少爷赵仕进,没人会想起去追究他有什么责任。赵顺德的一儿一女都是怯懦软弱的性子,自从娶了刘氏,听说赵大少爷不经夫人提前教授,就连话都不敢说上一句。
总之是,赵老侯爷这两年纵着儿媳妇将族亲们几乎得罪了个遍,平远侯府也与族人断了往来。也就别怪族亲们对老侯爷之死生不出什么哀戚之情了。
直等到老侯爷急病过世,大奶奶才终于放下.身段,依礼给族亲们都下了帖子。
“显见是冲着赙仪来的。”人群中有人阴阳怪气地议论。
老太公不屑地扫了说话的人一眼,人都死了,总不该在人家的灵堂前说话还如此刻薄。虽说……话是真话。
眼看日上三竿,来在庭院里等待吊唁的客人却仅有二十来个,且都是赵家的族亲,一个老侯爷的贵胄同僚都不见。钟鸣鼎食的权爵之家,丧仪的头天却仅仅来了这几个人,场面实在寥落得有几分寒掺。
“可见传言为真,侯爷犯下的即便不是谋逆,也是桩了不得的大罪。同僚们都要避嫌,唯恐惹祸上身。”族亲之间低声议论着。
“话虽如此,毕竟人都已死,一了百了,今上都未露出追究之意,这些人便急着撇清,未免太过凉薄无情。”
“谁知今上的意思,是不是一了百了呢……不过既是如今尚未降罪,想必是吧。”
这话立即引来几声附和。
他们多是平头百姓,做官的最高也不过七品,对朝中大事只有些风闻,不清楚内情。赵老侯爷风光半生,也不怎地,前阵子竟有他里通外敌、谋逆不轨的消息在京城疯传,众族亲都不免胆战心惊。
谋逆之罪可是要判族诛的,他们这些连秋风都打不着的赵氏族亲要再被株连,真是冤沉海底了。
同僚们尚可撇清,他们身为写在同一张族谱上的族亲,却是想逃也逃不掉,所以大伙儿只好抱着侥幸心理,情愿相信,人死了就是一了百了,今上定不会再追究下去。至于同僚们不来吊唁,或许只是大奶奶送信晚了些而已。
老太公也同意这一猜测。反正这位大奶奶的理家本事之差,只看眼前就能知道:客人都上门了,灵堂都还未布置好,连个像样的待客之处都没安排,知客忙着指挥下人布置灵堂,竟命人草草在院里摆了些方桌和条凳,倒上些半冷不热的茶水,就算是将他们给打发了。
说话间灵堂终于布置好了,知客出来领族亲们进去烧香祭奠。赵顺德还未入殓,正被停在侯府正厅里的箦床上。
赵仕进夫妇正跪在堂前哭灵。老太公身为族中耆老,被众人谦让着最先一个步入正厅。族亲们跟在后面一个挨一个地进来,从知客手中接过香来,一边安慰着长子夫妇,一边挨到灵位前烧香。
这时候怪事儿就来了——香点不着。
每个人手里的香都点不着,大厅里霎时静了下来,众人齐齐去看那灵位前的烛火。果然不出所料,烛火抖了几抖,熄灭了。
老太公的脸都白了,香不着,烛火灭,是丧事上最骇人的变故,暗示着死者不得安息。
外头凑趣地飘过一片云,遮蔽了日头,厅内光线昏暗下来,顿时显得鬼气森森。
大奶奶刘氏突然嗓门尖利的哭喊出来,吓了众人一跳:“公爹啊,媳妇知道您惦记着大姐儿婚事,果然为此不肯瞑目。您老放心,媳妇这便为您了却这桩心事……”
赵顺德面上覆着白纱,没人看得到他是不是真的死不瞑目。
赵仕进低头哭着不出声。刘氏站起,为众族亲解说:“众位长辈有所不知,我家大姐儿雯儿今年已然十七了,公爹过世之前就操持着要为她定门婚事,唯恐自己撑不住了耽搁女儿,只大姐儿一门心思为父尽孝,不愿在父亲病重之时谈婚论嫁,才一拖再拖。想不到真应了公爹所虑,如今依着大姐儿这年纪,若再守孝三年,还如何能寻着好人家?恳请诸位长辈看在公爹无法瞑目的份上,替大姐儿做个主,破了老例为她将婚事办了吧。”
众族亲都面面相觑,无人接茬。一个年已十七的大姑娘尚未说亲,要再守孝三年,确实不好再议得好人家,况且眼睁睁面对这灵堂上死者不肯瞑目的情状,这个例似乎是该破的。
可国朝以孝道治天下,如今又是新帝登基、严肃法纪的当口,子女不守孝就谈婚事,还是公侯家的小姐,这事传出去可大可小,一时没人敢来接这个口,都怕揽祸上身。
有人上前抹稀泥,劝说刘氏从长计议,刘氏哭哭啼啼地说:“原本公爹生前对雯儿的婚事早已有所打算,与对家都已谈妥了,可惜尚未来得及过定,他便去了。如今只需来个长辈替他出面主事就好。”
说着便来扯住老太公的衣袖游说:“老太公,您可要帮我们做这个主才行,不这么着,如何能让公爹入土为安?只要您作为长辈发个话,替我家仕进撑个腰,也便好了,到时由您与仕进一同出面,先与对家过了定……”
老太公仍在为烛灭香熄的怪相惊魂未定,只想着让死者瞑目才是首要,再被她磨了这几句,就活了心,磕磕巴巴道:“说……说的也是……”
却在这时,只听一个清亮的女子声音自厅外传来:“老太公请慎言!”
人群分开,但见几个丫鬟仆妇簇拥着一个身着重孝的女子走了进来。老太公定了定神,认出来人正是大小姐赵绮雯。
赵大小姐一身重孝,头上简单绾个弯月髻,连素银簪环都未插戴,只在鬓边簪了朵白线绒花,脸上也未施脂粉,眼角还略显红肿,走来堂前,掖手而立,宛若一株亭亭立水的含苞白荷。
有人说“要想俏,一身孝”,可往日看见一身孝袍子的女人,很难看得出美感来。正如那刘氏,身为侯府长媳,此时一眼看去却与寻常戴孝村妇无异。
而见了绮雯,众人才知这话不假。她生就眉目标致,再配上这一身缟素,更衬得发黑如墨,肤白如瓷,添上几分含悲泫然的楚楚韵致,当真是见者生怜。
众族亲里还无人见过绮雯成年后的模样,这一见之下,无论男女老幼,脑中的思绪都随之滞了一滞,个别年轻男客更是回不过神来。
连老眼昏花的老太公都不由得惊叹:想不到没几年未见,雯儿孙女儿竟已出落得如此标致了。
“你……”见她竟然闯来灵堂,刘氏大为骇然,硬撑着长嫂威严训斥,“你一个闺中小姐,如此抛头露面,成何体统?还不快回去!”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