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林有德在德国无聊的同时,遍布世界各地的他的部下们正在忙着实现他的宏图大略。
摄影记者铁球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林氏家族宣传计划的一环,美国籍记者斯诺正在波斯湾采风。
“简直不敢相信,”他对跟随自己的摄影记者说,“我一直以为伊拉克都是沙漠。”
“实际上,我也这么认为。”
说话的时候,两人正坐在非洲军的水上巡逻机上,沿着非洲军所说的小长江飞行,机翼下面局势连绵不绝的军垦农场。
“之前我从非洲军的气象部门那里拿到的资料说,最近两年降雨量都有小幅度增长,我以为那只是正常的气候起伏,现在看来,非洲军的气象专家们的自豪不是毫无根据的啊,如果有这么多绿色,环境因此改变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这里可是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啊。”
“会诞生文明,是不是说明那时候这里很湿润?”摄影记者好奇的问。
“不,在两河文明诞生之前,这里就是半干旱气候了。”斯诺立刻讲解道,“人类早期的文明都诞生在半干旱地区,而不是土壤更加肥沃水分更加充足的气候潮湿地区。这是因为那些水分充足的地区要么覆盖了大量的森林,要么有密集的河网和沼泽,早期的人类文明只有石器,根本无法开垦这些地方。人类大规模开拓湿润地区那是金属工具普及之后的事情,中国人的铁器普及最早,所以他们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从黄河流域向南迁徙,从而把文明保持了下来,印度人虽然铁器普及较晚,但他们在青铜器时代就渐渐从印度河流域的发源地向着更加湿润更加肥沃的恒河流域迁徙。”
斯诺两手一摊:“但巴比伦和埃及都比较惨,有了青铜器之后放眼四顾,没发现可以迁徙的更加肥沃的土地。埃及人好不容易了解到在地中海那边的欧洲有肥沃的土地,但这时候巴尔干地区的古文明已经崛起,埃及人失去了迁徙的好时机。巴比伦更惨,直到他们被沙漠吞噬之前,他们都不知道该去哪儿找更多的耕地。”
“但是,”摄影记者说,“这至少说明,曾经的两河流域可以供养起一个文明古国,不是么?”
“可能吧,确实有气象学家认为巴比伦诞生之初两河流域的水资源比现在要丰富,但谁都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只能拿出一些古河床来作为这里曾经河网密布的证据。”
“但现在,中国人又把两河流域变成了大片大片的农田。”
“是啊,”斯诺点点头,“农耕民族真是可怕。”
“看那边!”摄影记者指着机翼下方,“那看起来像灌溉工程。”
“不是看起来像,那就是人工修筑的灌溉渠。”
斯诺说话的同时,摄影记者拿起照相机,咔嚓咔嚓的拍个不停。在快门声中,隐约可以听见斯诺在小声嘀咕:“只用短短十年时间,中国人就在这边建造起了这样的水利工程……”
“他们真是天生的建设者。”
两个美国人正赞叹着,飞行员的声音从驾驶室传来:“我们马上要降落了,再往下你们得乘坐非洲军的直升机前往。”
“你听到了么斯诺,直升机!我们要称作人类最新式的空中交通工具了!”
“我听到了,听得很清楚,别这样拍我我也听到了。”
伴随着斯诺的话语声,水上飞机轰鸣着降落在专门拓宽加深过的河面上。
靠上码头后,斯诺有些迫不及待的跳出飞机,走过长长的码头,爬上河岸。两架看起来丑陋无比的直升机就停在河岸边宽阔平坦的停机坪上。
“有武装?”斯诺微微皱了皱眉头。
“最近阿拉伯人闹得很厉害,”负责迎接斯诺一行的军官立刻用流利的英语说道,“这都是你们美国人的手笔,你们给阿拉伯人武器,训练他们,然后把他们送上战场,而我们负责杀掉他们,还真是配合完美的种族屠杀啊,美国人自然不用担责任,而我们也不过是自卫还击,把攻击我们的人干掉,这看起来是那样的合情合理,不是吗?所以没人会谴责我们,整个过程不会有任何人要面对国际上的指责,没有任何人要背负道义上的包袱,但阿拉伯人还是在不断的死掉。”
斯诺看着眼前的非洲军军官,表情十分的复杂,他沉默了几秒后问:“这是个人的看法?”
“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官方不可能持有这样的看法,不是吗?”军官耸了耸肩,“要我说在这件事上我们各有一半的责任,我们需要油田所以得把阿拉伯人赶走,美国人也要油田,所以需要用阿拉伯人的生命来把我们赶走。”
斯诺咬了咬嘴唇,然后点头道:“你说得没错,看起来确实如此。不过我不是来报道这些的,我对你们在两河流域的建设更感兴趣。”
“而我们也正想对你们展现我们在两河流域的成果。”军官做了个请的手势,并且向后退了一步,让出登机的路。
直升机的螺旋桨已经开始旋转,掀起的狂风扫过地面,让斯诺和他的搭档不得不压低身姿,弓着腰跑向飞机。
飞机上的机枪射手抓住斯诺,把他拽上飞机。
“你们每次登机都得忍受这狂风么?”斯诺随口问道。
“当然,”机枪射手竟然也讲英语,但明显没有刚刚那军官那么溜,“每次,都大风,呜呜的。”
说着机枪射手向斯诺露出一个老实说冒着傻气的笑,不过这种毫无做作的笑容斯诺其实挺喜欢。
“我们什么时候起飞?”
“哈?”射手显然没听懂斯诺的问题。
于是斯诺放慢语速,一字一顿的问道:“什么时候起飞?”
“脑儿(now)!”射手来了这么一句。
紧接着飞机就离开地面升入空中,这个过程中明显可以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增加了。
“颠簸得很厉害。”摄影记者评论道,“难道这一路都要这样?”
“可能吧,忍一忍就好了……怎么了?”
摄影记者指着机枪射手屁股底下。斯诺顺着他的指尖看去,发现机枪射手正坐在一个钢盔上面。
“为什么你要坐在钢盔上?”
“哈?”不知道是英文太烂,还是飞机飞行的巨大噪声的影响,总之机枪射手又一次没有听清斯诺的话。
“为什么、你、要坐在钢盔上?钢盔!就是这个……”斯诺用手比划了一下,然后指了指射手屁股底下的钢盔。
“啊,这个啊,是保护我的egg的。”射手来了句怪得不行的英文,不过斯诺还是立刻理解了那个egg指的是什么。
他笑起来,似乎觉得这个是个玩笑,射手也笑了,三人就这样笑了好几秒,紧接着斯诺也把自己在来到波斯湾时领到的非洲军钢盔从头上摘下来,垫到屁股下面去。摄影记者见状,赶忙也照做。
“egg好,人就好。”射手还用自己蹩脚的英文解释道,还配了个竖起大拇指的动作。
飞行最开始的十几分钟,斯诺看到的景色和在水上飞机上看到的毫无二致,可随着直升机深入沙漠,景色开始变得不一样起来。
可以看见沙漠中建立了许多单独的两层或者三层碉堡。
“那些是军事据点?”斯诺指着那些建筑问。
“那是炮楼,”射手这一次理解了斯诺的话,“一个炮楼,一个排,阿拉伯人,拿公路没办法。”
斯诺点点头,确实,在他的视野里,一连串的炮楼基本互相看得见,斯诺估计炮楼里如果有火炮或者大口径机枪,它们甚至可以做到互相支援。
“不能飞近一点看看么?”
这一句射手显然... -->>
林有德在德国无聊的同时,遍布世界各地的他的部下们正在忙着实现他的宏图大略。
摄影记者铁球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林氏家族宣传计划的一环,美国籍记者斯诺正在波斯湾采风。
“简直不敢相信,”他对跟随自己的摄影记者说,“我一直以为伊拉克都是沙漠。”
“实际上,我也这么认为。”
说话的时候,两人正坐在非洲军的水上巡逻机上,沿着非洲军所说的小长江飞行,机翼下面局势连绵不绝的军垦农场。
“之前我从非洲军的气象部门那里拿到的资料说,最近两年降雨量都有小幅度增长,我以为那只是正常的气候起伏,现在看来,非洲军的气象专家们的自豪不是毫无根据的啊,如果有这么多绿色,环境因此改变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这里可是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啊。”
“会诞生文明,是不是说明那时候这里很湿润?”摄影记者好奇的问。
“不,在两河文明诞生之前,这里就是半干旱气候了。”斯诺立刻讲解道,“人类早期的文明都诞生在半干旱地区,而不是土壤更加肥沃水分更加充足的气候潮湿地区。这是因为那些水分充足的地区要么覆盖了大量的森林,要么有密集的河网和沼泽,早期的人类文明只有石器,根本无法开垦这些地方。人类大规模开拓湿润地区那是金属工具普及之后的事情,中国人的铁器普及最早,所以他们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从黄河流域向南迁徙,从而把文明保持了下来,印度人虽然铁器普及较晚,但他们在青铜器时代就渐渐从印度河流域的发源地向着更加湿润更加肥沃的恒河流域迁徙。”
斯诺两手一摊:“但巴比伦和埃及都比较惨,有了青铜器之后放眼四顾,没发现可以迁徙的更加肥沃的土地。埃及人好不容易了解到在地中海那边的欧洲有肥沃的土地,但这时候巴尔干地区的古文明已经崛起,埃及人失去了迁徙的好时机。巴比伦更惨,直到他们被沙漠吞噬之前,他们都不知道该去哪儿找更多的耕地。”
“但是,”摄影记者说,“这至少说明,曾经的两河流域可以供养起一个文明古国,不是么?”
“可能吧,确实有气象学家认为巴比伦诞生之初两河流域的水资源比现在要丰富,但谁都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只能拿出一些古河床来作为这里曾经河网密布的证据。”
“但现在,中国人又把两河流域变成了大片大片的农田。”
“是啊,”斯诺点点头,“农耕民族真是可怕。”
“看那边!”摄影记者指着机翼下方,“那看起来像灌溉工程。”
“不是看起来像,那就是人工修筑的灌溉渠。”
斯诺说话的同时,摄影记者拿起照相机,咔嚓咔嚓的拍个不停。在快门声中,隐约可以听见斯诺在小声嘀咕:“只用短短十年时间,中国人就在这边建造起了这样的水利工程……”
“他们真是天生的建设者。”
两个美国人正赞叹着,飞行员的声音从驾驶室传来:“我们马上要降落了,再往下你们得乘坐非洲军的直升机前往。”
“你听到了么斯诺,直升机!我们要称作人类最新式的空中交通工具了!”
“我听到了,听得很清楚,别这样拍我我也听到了。”
伴随着斯诺的话语声,水上飞机轰鸣着降落在专门拓宽加深过的河面上。
靠上码头后,斯诺有些迫不及待的跳出飞机,走过长长的码头,爬上河岸。两架看起来丑陋无比的直升机就停在河岸边宽阔平坦的停机坪上。
“有武装?”斯诺微微皱了皱眉头。
“最近阿拉伯人闹得很厉害,”负责迎接斯诺一行的军官立刻用流利的英语说道,“这都是你们美国人的手笔,你们给阿拉伯人武器,训练他们,然后把他们送上战场,而我们负责杀掉他们,还真是配合完美的种族屠杀啊,美国人自然不用担责任,而我们也不过是自卫还击,把攻击我们的人干掉,这看起来是那样的合情合理,不是吗?所以没人会谴责我们,整个过程不会有任何人要面对国际上的指责,没有任何人要背负道义上的包袱,但阿拉伯人还是在不断的死掉。”
斯诺看着眼前的非洲军军官,表情十分的复杂,他沉默了几秒后问:“这是个人的看法?”
“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官方不可能持有这样的看法,不是吗?”军官耸了耸肩,“要我说在这件事上我们各有一半的责任,我们需要油田所以得把阿拉伯人赶走,美国人也要油田,所以需要用阿拉伯人的生命来把我们赶走。”
斯诺咬了咬嘴唇,然后点头道:“你说得没错,看起来确实如此。不过我不是来报道这些的,我对你们在两河流域的建设更感兴趣。”
“而我们也正想对你们展现我们在两河流域的成果。”军官做了个请的手势,并且向后退了一步,让出登机的路。
直升机的螺旋桨已经开始旋转,掀起的狂风扫过地面,让斯诺和他的搭档不得不压低身姿,弓着腰跑向飞机。
飞机上的机枪射手抓住斯诺,把他拽上飞机。
“你们每次登机都得忍受这狂风么?”斯诺随口问道。
“当然,”机枪射手竟然也讲英语,但明显没有刚刚那军官那么溜,“每次,都大风,呜呜的。”
说着机枪射手向斯诺露出一个老实说冒着傻气的笑,不过这种毫无做作的笑容斯诺其实挺喜欢。
“我们什么时候起飞?”
“哈?”射手显然没听懂斯诺的问题。
于是斯诺放慢语速,一字一顿的问道:“什么时候起飞?”
“脑儿(now)!”射手来了这么一句。
紧接着飞机就离开地面升入空中,这个过程中明显可以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增加了。
“颠簸得很厉害。”摄影记者评论道,“难道这一路都要这样?”
“可能吧,忍一忍就好了……怎么了?”
摄影记者指着机枪射手屁股底下。斯诺顺着他的指尖看去,发现机枪射手正坐在一个钢盔上面。
“为什么你要坐在钢盔上?”
“哈?”不知道是英文太烂,还是飞机飞行的巨大噪声的影响,总之机枪射手又一次没有听清斯诺的话。
“为什么、你、要坐在钢盔上?钢盔!就是这个……”斯诺用手比划了一下,然后指了指射手屁股底下的钢盔。
“啊,这个啊,是保护我的egg的。”射手来了句怪得不行的英文,不过斯诺还是立刻理解了那个egg指的是什么。
他笑起来,似乎觉得这个是个玩笑,射手也笑了,三人就这样笑了好几秒,紧接着斯诺也把自己在来到波斯湾时领到的非洲军钢盔从头上摘下来,垫到屁股下面去。摄影记者见状,赶忙也照做。
“egg好,人就好。”射手还用自己蹩脚的英文解释道,还配了个竖起大拇指的动作。
飞行最开始的十几分钟,斯诺看到的景色和在水上飞机上看到的毫无二致,可随着直升机深入沙漠,景色开始变得不一样起来。
可以看见沙漠中建立了许多单独的两层或者三层碉堡。
“那些是军事据点?”斯诺指着那些建筑问。
“那是炮楼,”射手这一次理解了斯诺的话,“一个炮楼,一个排,阿拉伯人,拿公路没办法。”
斯诺点点头,确实,在他的视野里,一连串的炮楼基本互相看得见,斯诺估计炮楼里如果有火炮或者大口径机枪,它们甚至可以做到互相支援。
“不能飞近一点看看么?”
这一句射手显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