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阿湄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晨起床,我习惯性地到厨房外的阳台上去找母亲。
这样的感觉很好,仿佛三十年的岁月不曾流走,我还是那个小小的女孩,而母亲还是年轻的母亲。女孩一醒来就到处寻找母亲,即使母亲缺少柔和的言辞和表情,也依旧要一路寻去,只为找到母亲那一刻的安心。
母亲果然坐在阳台上,经书放在一边,大概是早课已做完。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想要轻轻吓母亲一下——重了怕母亲的心脏受不了,轻轻的,能换来母亲的一惊一笑就好。如今的母亲温和可亲,顶多就是嗔怪我一声,那嗔正是我幼时爱而不得的。走近了才发现母亲正在对着玻璃出神,脸上的表情,是淡淡的忧伤。不用说也知道她又在想家,看着她的样子,我的心一下子又隐隐地痛起来。
母亲这大半生,有过好几个家,一一数来,几乎就是大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
母亲幼年失怙,我的外婆带着他们姐弟三个,与外公的亲兄弟——四外公一家一起生活。其实跟寄住差不多,外婆一天到晚不停地做工,连自家孩子也顾不上照看,只为讨得四外婆满意,以便她和孩子可以继续在四外公的庇荫下生活。在那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年代,在日本人的铁蹄随时会踩踏而至的威胁下,家里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男人就是活下去的一点指望,外公没了,四外公就是那唯一的指靠。母亲则小心殷勤,五岁的年纪就知道忍让,任由小她一岁却比她壮实的堂妹当马骑着玩,还得照顾三岁的弟弟和需要抱着的妹妹,却对大人无任何诉求与怨言。我那极讲恩义的四外公,发愿要照顾好孀嫂和侄儿侄女,但作为家里唯一的支柱他需要奔波生计,且已厌倦了四外婆的抱怨和吵闹,为求耳根清静,后来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着的眼里只看得见我的舅舅,只求能为我外公留下一脉香火,余人皆自顾罢。那样的家,不像家。
也曾有过短暂的欢乐,是母亲童年里的一点亮色。外婆的妈妈——我们叫老外婆的,从三道河上的数座山后来,看望寡居的女儿和外孙们。她发现我母亲瘦弱不堪,几乎脱形,而四外婆又不停地抱怨家里孩子多,说是眼看就要养不活了。老外婆便带了我的母亲,过一道河又一道河,翻一座山又一座山,走到了那小小的只有老外婆一人的家。在那里,母亲才得以释放孩子的天性,沟里河里、山上山下地撒开跑,货郎担、皮影戏地追着看,很是快活自在了一番。但那地方是一处坪,山外进来的逃兵,山里下来的土匪,来来去去必经此地,遇上了就好一顿枪战,兵匪不分地混杀一场。这时候,老百姓能逃则逃,不能逃的就赶紧躲起来,惶恐地等待着枪声和马蹄声的消匿。那样的家,不太平。
母亲的第三个家,是被外婆强迫着走入的。外婆打小吃斋,信的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堂,我成年后也没查到其来龙去脉。但外婆十分虔诚,无论庙宇、道观一律要拜,所有大小神灵俱需敬香,即使是解放后、五十年代直至文革结束那长长的特殊时期,她依旧在家里偷偷地拜。她良善到几乎没有原则,待人也全以诚心,眼里不分穷富愚智,有一种盲目的众生平等气象,却苦了我的母亲。外婆看不见那人的憨,也看不见他怯懦得支撑不起一个家,只看见他的母亲是外婆的同道。虽然那时不能公开拜神,但彼此熟知对方的底细,道友之间亲上加亲,像俗世里两好结亲一般的好,也算是同道中人的慰安。母亲拗不过,也只好认命。好在她的婆婆人很好,和她亲得母女俩似的。及至一女一子相继出生,眼看就这样敷衍着把日子过下去的时候,她的婆婆却突然得病去世。丈夫一副全然不知生活为何物的样子,母亲只能独自勉力撑着过,实在太难时,就悄悄到她婆婆的坟前哭一场。那样的家,不要也罢。
母亲最爱的家,是和我的父亲一同建起的那个。那时国家已提倡打破包办婚姻,婚姻自主简直是苦命女人的福音,可这个女人还必得勇敢坚强。人们的保守思想不是一纸政令就能... -->>
清晨起床,我习惯性地到厨房外的阳台上去找母亲。
这样的感觉很好,仿佛三十年的岁月不曾流走,我还是那个小小的女孩,而母亲还是年轻的母亲。女孩一醒来就到处寻找母亲,即使母亲缺少柔和的言辞和表情,也依旧要一路寻去,只为找到母亲那一刻的安心。
母亲果然坐在阳台上,经书放在一边,大概是早课已做完。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想要轻轻吓母亲一下——重了怕母亲的心脏受不了,轻轻的,能换来母亲的一惊一笑就好。如今的母亲温和可亲,顶多就是嗔怪我一声,那嗔正是我幼时爱而不得的。走近了才发现母亲正在对着玻璃出神,脸上的表情,是淡淡的忧伤。不用说也知道她又在想家,看着她的样子,我的心一下子又隐隐地痛起来。
母亲这大半生,有过好几个家,一一数来,几乎就是大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
母亲幼年失怙,我的外婆带着他们姐弟三个,与外公的亲兄弟——四外公一家一起生活。其实跟寄住差不多,外婆一天到晚不停地做工,连自家孩子也顾不上照看,只为讨得四外婆满意,以便她和孩子可以继续在四外公的庇荫下生活。在那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年代,在日本人的铁蹄随时会踩踏而至的威胁下,家里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男人就是活下去的一点指望,外公没了,四外公就是那唯一的指靠。母亲则小心殷勤,五岁的年纪就知道忍让,任由小她一岁却比她壮实的堂妹当马骑着玩,还得照顾三岁的弟弟和需要抱着的妹妹,却对大人无任何诉求与怨言。我那极讲恩义的四外公,发愿要照顾好孀嫂和侄儿侄女,但作为家里唯一的支柱他需要奔波生计,且已厌倦了四外婆的抱怨和吵闹,为求耳根清静,后来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着的眼里只看得见我的舅舅,只求能为我外公留下一脉香火,余人皆自顾罢。那样的家,不像家。
也曾有过短暂的欢乐,是母亲童年里的一点亮色。外婆的妈妈——我们叫老外婆的,从三道河上的数座山后来,看望寡居的女儿和外孙们。她发现我母亲瘦弱不堪,几乎脱形,而四外婆又不停地抱怨家里孩子多,说是眼看就要养不活了。老外婆便带了我的母亲,过一道河又一道河,翻一座山又一座山,走到了那小小的只有老外婆一人的家。在那里,母亲才得以释放孩子的天性,沟里河里、山上山下地撒开跑,货郎担、皮影戏地追着看,很是快活自在了一番。但那地方是一处坪,山外进来的逃兵,山里下来的土匪,来来去去必经此地,遇上了就好一顿枪战,兵匪不分地混杀一场。这时候,老百姓能逃则逃,不能逃的就赶紧躲起来,惶恐地等待着枪声和马蹄声的消匿。那样的家,不太平。
母亲的第三个家,是被外婆强迫着走入的。外婆打小吃斋,信的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堂,我成年后也没查到其来龙去脉。但外婆十分虔诚,无论庙宇、道观一律要拜,所有大小神灵俱需敬香,即使是解放后、五十年代直至文革结束那长长的特殊时期,她依旧在家里偷偷地拜。她良善到几乎没有原则,待人也全以诚心,眼里不分穷富愚智,有一种盲目的众生平等气象,却苦了我的母亲。外婆看不见那人的憨,也看不见他怯懦得支撑不起一个家,只看见他的母亲是外婆的同道。虽然那时不能公开拜神,但彼此熟知对方的底细,道友之间亲上加亲,像俗世里两好结亲一般的好,也算是同道中人的慰安。母亲拗不过,也只好认命。好在她的婆婆人很好,和她亲得母女俩似的。及至一女一子相继出生,眼看就这样敷衍着把日子过下去的时候,她的婆婆却突然得病去世。丈夫一副全然不知生活为何物的样子,母亲只能独自勉力撑着过,实在太难时,就悄悄到她婆婆的坟前哭一场。那样的家,不要也罢。
母亲最爱的家,是和我的父亲一同建起的那个。那时国家已提倡打破包办婚姻,婚姻自主简直是苦命女人的福音,可这个女人还必得勇敢坚强。人们的保守思想不是一纸政令就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