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明扬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完怒目扫视魏藻德,一把推翻御坐,径直回后宫去了。
杜勋被带出皇宫,缒下彰义门,但崇祯的话含糊其辞,“朕即定计,有旨约封。”定什么计?什么时候定计?约封什么?封王还是封侯还是封官?
这样的答案李自成当然不会满意,为了进一步给城内施加压力,李自成立即下令继续攻城。
***
大顺军攻城急,城内一片混乱,三更过后,兵部尚书张缙彦巡城,从东面向西,将至正阳门处,但见此处城上有酒筵。中间一人上坐,因灯火昏暗,看不清楚面目,旁边坐着的都是内宫太监,旁边几个太监见张缙彦到来,匆匆迎下来。
张缙彦问城上何人,内官答道:“城下都督爷。”缙彦惊问何以得上?内官不答。拿出一张草纸。其上用朱笔写着“再与他谈”四字。
见到朱笔,张缙彦明白此乃帝之御书。
听着城外隆隆的的炮声,喊杀声,看着手上的草纸,张缙彦心中黯然一叹。过正阳门后匆匆向西面的彰义门赶去,准备找李自成再谈。
但行得未远。但见总督京营襄城伯李国桢从对面奔来,张缙彦大惊,急声问道:“襄城伯,因何急奔至此。”
李国桢悲声答道:“败了,奈何!我尚有劲兵三千,必与贼死战到底,只此尔!”
张缙彦顾不得多说。急奔而去,当至德胜门,大顺军已象潮水般涌进城来,到处是火把,到处是呼喊声,四处一片大乱。
谈,这时候还能去找谁谈?张缙彦刹时间泪流满面..........
***
崇祯死要面子,犹豫不决。最终错过了最后的生机。
外城被攻破时,崇祯皇帝登上煤山,望见烽火连天,杀声满城,不禁黯然兴叹:“苦我民耳。”
崇祯在煤山徘徊很久,回到乾清宫后,派人把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往外戚大臣周奎、田弘遇家中。然后剑击长公主。让周皇后自尽。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已将不守,这时崇祯呜钟集百官。往日挤满朝堂的文武大臣无一人闻钟前来。
其实崇祯这个时候鸣钟招集群臣,并不是妄图作最后反抗,他只是想看看,大明养士三百年,在此国破家亡之际,可有一人愿为大明殉节;
据说当年南宋沦亡之际,二十万军民投海殉国,而如今大明沦亡之际,却没有一人前来。
事已到此,夫复奈何?
崇祯乃复登煤山,此时天已破晓,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崇祯跌坐在亭子里,欲哭无泪,最后他咬破手指,书衣襟为遗诏,然后以帛自缢于山亭。
在这最后的时刻,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一直陪伴在崇祯,与崇祯皇帝一同缢死山亭。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但临危自杀的却只有崇祯一人。他以自己的生命,给大明‘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风骨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这里要说说崇祯最后留下的遗诏,不长,是用鲜血写就的: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从这道遗诏中的最后一句,不难看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有人说崇祯至死还在推卸责任,说他刻薄。其实不然,从常理来说,一个万念俱灰之人,已没有必要去推卸责任。
纵观崇祯执政的十七年,他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难辞其咎,但责任确实不在他一个人身上。
他登基伊始,便当机立断地剪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接着,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勉励各地督抚打起精神,努力为国工作,告诫大臣摈弃门户之见,化异求同。
他决心中兴大明,为此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十七年如一日,未尝有一日松懈。
然而再看看那些受到重用的大臣是怎么做的,先是钱谦益为争内阁之位,贿赂太监,排除异己,再次引暴东林党与他党之争。
接着是复社万人结党,控制舆论,打击异己,控制科举,左右朝政,无所不用其极。
再到袁崇焕,喊出五年平辽,耗尽了大明最后的精血,结果却是.........不提也罢。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有人说崇祯本人刚愎自用,用人失察。试问,满朝皆是结党营私的大臣,崇祯能相信谁?
他一开始就刚愎自用吗?是满朝大臣让他一次次的失望之后,任命大臣才不得不舍廷推,多出中旨提拔,这是崇祯被指为刚愎自用的很大一个原因。
回头看看崇祯的遗诏,他说“皆诸臣误朕”,可见绝不仅仅是在推卸责任。
而这道遗诏,宣示着一个泱泱大国的败亡,一场华夏文明的浩劫的开始。
**************************************
PS:HP370失联客机的新闻看多了,昨晚一整晚梦到大客机飞来飞去,遗憾的是始终没梦到那架HP370失联客机飞到哪里去。
为机上的乘客祝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说完怒目扫视魏藻德,一把推翻御坐,径直回后宫去了。
杜勋被带出皇宫,缒下彰义门,但崇祯的话含糊其辞,“朕即定计,有旨约封。”定什么计?什么时候定计?约封什么?封王还是封侯还是封官?
这样的答案李自成当然不会满意,为了进一步给城内施加压力,李自成立即下令继续攻城。
***
大顺军攻城急,城内一片混乱,三更过后,兵部尚书张缙彦巡城,从东面向西,将至正阳门处,但见此处城上有酒筵。中间一人上坐,因灯火昏暗,看不清楚面目,旁边坐着的都是内宫太监,旁边几个太监见张缙彦到来,匆匆迎下来。
张缙彦问城上何人,内官答道:“城下都督爷。”缙彦惊问何以得上?内官不答。拿出一张草纸。其上用朱笔写着“再与他谈”四字。
见到朱笔,张缙彦明白此乃帝之御书。
听着城外隆隆的的炮声,喊杀声,看着手上的草纸,张缙彦心中黯然一叹。过正阳门后匆匆向西面的彰义门赶去,准备找李自成再谈。
但行得未远。但见总督京营襄城伯李国桢从对面奔来,张缙彦大惊,急声问道:“襄城伯,因何急奔至此。”
李国桢悲声答道:“败了,奈何!我尚有劲兵三千,必与贼死战到底,只此尔!”
张缙彦顾不得多说。急奔而去,当至德胜门,大顺军已象潮水般涌进城来,到处是火把,到处是呼喊声,四处一片大乱。
谈,这时候还能去找谁谈?张缙彦刹时间泪流满面..........
***
崇祯死要面子,犹豫不决。最终错过了最后的生机。
外城被攻破时,崇祯皇帝登上煤山,望见烽火连天,杀声满城,不禁黯然兴叹:“苦我民耳。”
崇祯在煤山徘徊很久,回到乾清宫后,派人把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往外戚大臣周奎、田弘遇家中。然后剑击长公主。让周皇后自尽。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已将不守,这时崇祯呜钟集百官。往日挤满朝堂的文武大臣无一人闻钟前来。
其实崇祯这个时候鸣钟招集群臣,并不是妄图作最后反抗,他只是想看看,大明养士三百年,在此国破家亡之际,可有一人愿为大明殉节;
据说当年南宋沦亡之际,二十万军民投海殉国,而如今大明沦亡之际,却没有一人前来。
事已到此,夫复奈何?
崇祯乃复登煤山,此时天已破晓,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崇祯跌坐在亭子里,欲哭无泪,最后他咬破手指,书衣襟为遗诏,然后以帛自缢于山亭。
在这最后的时刻,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一直陪伴在崇祯,与崇祯皇帝一同缢死山亭。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但临危自杀的却只有崇祯一人。他以自己的生命,给大明‘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风骨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这里要说说崇祯最后留下的遗诏,不长,是用鲜血写就的: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从这道遗诏中的最后一句,不难看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有人说崇祯至死还在推卸责任,说他刻薄。其实不然,从常理来说,一个万念俱灰之人,已没有必要去推卸责任。
纵观崇祯执政的十七年,他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难辞其咎,但责任确实不在他一个人身上。
他登基伊始,便当机立断地剪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接着,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勉励各地督抚打起精神,努力为国工作,告诫大臣摈弃门户之见,化异求同。
他决心中兴大明,为此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十七年如一日,未尝有一日松懈。
然而再看看那些受到重用的大臣是怎么做的,先是钱谦益为争内阁之位,贿赂太监,排除异己,再次引暴东林党与他党之争。
接着是复社万人结党,控制舆论,打击异己,控制科举,左右朝政,无所不用其极。
再到袁崇焕,喊出五年平辽,耗尽了大明最后的精血,结果却是.........不提也罢。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有人说崇祯本人刚愎自用,用人失察。试问,满朝皆是结党营私的大臣,崇祯能相信谁?
他一开始就刚愎自用吗?是满朝大臣让他一次次的失望之后,任命大臣才不得不舍廷推,多出中旨提拔,这是崇祯被指为刚愎自用的很大一个原因。
回头看看崇祯的遗诏,他说“皆诸臣误朕”,可见绝不仅仅是在推卸责任。
而这道遗诏,宣示着一个泱泱大国的败亡,一场华夏文明的浩劫的开始。
**************************************
PS:HP370失联客机的新闻看多了,昨晚一整晚梦到大客机飞来飞去,遗憾的是始终没梦到那架HP370失联客机飞到哪里去。
为机上的乘客祝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