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舂光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国庆长假的第三天,以“异蛇王”闻名遐迩的永州市异蛇村董事长周大武,用小车把我拉到他的老家——零陵区富家桥镇天神观村茶元头。
两个月前在采访周董时,他提起百岁母亲坚持老来唱山歌,我大为一惊,百岁老妪还有兴致唱山歌?这个奇人奇事极大地诱惑了我,急不可待地请他安排采访他母亲的时日。他总是推却不要着急。十月二日他打来电话,邀我次日去他老家。
我进到他屋里,看到十来个人围着一位老妪在笑嘻嘻地打讲。老妪活得很健壮、很快乐、很潇洒,脸上写满兴奋与激动。见我们到来,大家一窝蜂地嚷嚷“作家到了”!只见老妪的嘴巴翕动起来,发出朦朦胧胧的声音:
早上起来门大开,一对燕子飞进来。
燕子飞来报喜信,今天有位贵客来。
这就是百岁老人兴高彩烈地用山歌迎接我!我向她问好,她向我微笑。可她说话的声音不够清淅,周董解释说前晌老人得了一次病,喉咙有些嘶哑了。他指着围着的人告诉我,今天是我母亲一百零一岁生日,儿女和一部份孙辈们来给老人祝寿。
原来周董安排这样的好日子邀我来采访他的母亲——百岁老妪唐元妹啊!
二
唐元妹,生于光绪34年,即1906年。她的外家在石山脚镇莲花塘村,是个山歌之乡。每年的端午节,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自动地从四面八方来这里赛山歌。形成这个风俗大约有数百年历史了,大都是自编自唱,出口成章。青年男女通过唱歌自由恋爱,可以找到如意的对象而结成伉俪。
生在这里的人七八岁就开始学唱山歌,不会唱山歌的被人嘲笑为“蠢宝”甚至嫁不出去,讨不到老婆。唐元妹有一口好嗓子,七岁时就练就一个小歌手。在山歌比赛中,她曾多次获得了金牌和银牌。这里的男男女女不但会唱歌,而且勤劳苦做。特别是妇女,上山砍得柴,下田犁得田,比男人还吃得苦舍得干。
19岁的唐元妹穿上花衣,甩出一首山歌,坐上花花轿,嫁到了天神观村周家。万万想不到她丈夫周恒正是个打三棍子也榨不出话来的老实人。她山歌滔滔不绝,心河浪澜万丈;可丈夫却低头不语,烦燥得心里似打鼓。他讲不出反对的道道来,总是叽叽哝哝,蹬脚拍手的。她想逗丈夫笑一笑开开心,便用山歌的形式替他说出来。她快活地唱道;
妹是越唱哥越愁,坐在溪边望鱼浮;
哪有利刀砍断水,哪有山歌解得忧。
这歌唱进周恒正心坎里了,他果然笑了。但他笑得很免强,片刻后反唇相讥:“我硬是服了你。你唱山歌这么快活,那你就去吃山歌吧!”一个是鸡一个是鸭,两人性格合不来,从吵嘴到吵架,快活的唐元妹活得也不耐烦了,发气回外家去了,周恒正意欲退婚了结。双方的主亲协商“鸟儿都养得熟,难道那么一个聪明的老婆都调教不过来吗?”两人用一个“忍”字克制自己,终于花好月圆,双双脸上一片红光。
唐元妹生了六男二女,现在活着七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58岁。已发展成四代近百人。诸多寿星长寿的重要原因,除了唱歌让人愉快除掉烦恼外,还有一条就是用劳作锤炼筋骨。唐元妹两夫妻合好后,她主动担起田里的工夫,丈夫留在家里熬糖磨豆腐、喂猪打狗,挑货郎担游乡,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日子久了,周恒正再不讨厌老婆唱山歌了。最后竟被老婆同化,听不到老婆的歌声倒是心里不安,也向唐元妹学起唱山歌来了。
小夫妻的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身子骨也就更加硬扎扎了。
三
在劳作时,唐元妹总是歌不离喉,伊伊呀呀唱个没完没了,唱得一身轻松,唱得浑身是劲,唱得腰粗腿圆。
挑井水的时候,她步履轻盈地往前走,水桶吱呀吱呀的叫,配以悦耳的歌声:
天天挑水井边来,挥身力气用不完。
小小井水挑不尽,偷闲耍懒腰背弯。
修水库打夯的时候,她把夯锤举得高高的,落得重重的。她唱道:
柳叶绿来竹叶青,犁田需要三根绳。
一根单丝难成线,一根独木难成林。
犁地耙田的时候,她嘿哧嘿哧地喝着牛,稳稳地把着犁耙,有秩序地往前行,边行边唱:
公子哥儿不想他,只爱情哥勤俭家。
犁头犁出千条路,耙齿耙出万朵花。
。
2006年唐元妹满百岁那年,青年人打工去了,屋边有两亩地荒在那里没人种,她心痛得像刀刮。春风拂面,天高气爽。她笑容满面地背着锄头去挖这块荒草地,挖着挖着,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来:
唱首山歌逗一逗,看妹抬头不抬头。
马不抬头吃青草,妹不抬头不风流。
洪亮的歌声飘向天空,飘向眺远的山谷,在田野做事的人们喉头痒了,跃跃欲唱。但听到的歌声老秋秋,韵味老悠悠,知道是老奶奶歌兴勃发。在德高望重的百岁老妪面前,谁敢班门弄斧,随便凑热闹呢?
唐元妹满以为自己带头唱起了山歌,青年人会来和唱,把广袤的田野唱得热和和闹轰轰,把大家手脚唱得筋鼓鼓劲冲冲。可是半天过去了,还是冷火冒烟,没得一点回音。她便换成歌阵的对方,扯开喉咙自对自地对唱起来:
山歌不唱冷地方,钟鼓不打冷庙堂。
二十多岁还不连,桂花还有几年香?
又唱又和,好不愉悦。村民们从地头经过,见她劲冲冲地挥舞银锄,尘埃腾飞,土块翻滚,笑嘻嘻地问道:“老奶奶,您老人家高寿百岁,儿孙满堂,还怕没得吃的,也下地操劳?”
老人心里展开了一片烂漫,不无友好地回答:“你以为我全是为口福才来挖地的吗?那就大错特错了。”
那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呆愣着两眼发傻,不为吃食何比挖地吃苦来着?他疑惑地问道:“老奶奶,那您挖这地的四五六是什么?”
老人嘴巴一瘪一瘪,慢悠悠地用歌声回答:
哥妹创业满心甜,十里荒山建果园。... -->>
一
国庆长假的第三天,以“异蛇王”闻名遐迩的永州市异蛇村董事长周大武,用小车把我拉到他的老家——零陵区富家桥镇天神观村茶元头。
两个月前在采访周董时,他提起百岁母亲坚持老来唱山歌,我大为一惊,百岁老妪还有兴致唱山歌?这个奇人奇事极大地诱惑了我,急不可待地请他安排采访他母亲的时日。他总是推却不要着急。十月二日他打来电话,邀我次日去他老家。
我进到他屋里,看到十来个人围着一位老妪在笑嘻嘻地打讲。老妪活得很健壮、很快乐、很潇洒,脸上写满兴奋与激动。见我们到来,大家一窝蜂地嚷嚷“作家到了”!只见老妪的嘴巴翕动起来,发出朦朦胧胧的声音:
早上起来门大开,一对燕子飞进来。
燕子飞来报喜信,今天有位贵客来。
这就是百岁老人兴高彩烈地用山歌迎接我!我向她问好,她向我微笑。可她说话的声音不够清淅,周董解释说前晌老人得了一次病,喉咙有些嘶哑了。他指着围着的人告诉我,今天是我母亲一百零一岁生日,儿女和一部份孙辈们来给老人祝寿。
原来周董安排这样的好日子邀我来采访他的母亲——百岁老妪唐元妹啊!
二
唐元妹,生于光绪34年,即1906年。她的外家在石山脚镇莲花塘村,是个山歌之乡。每年的端午节,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自动地从四面八方来这里赛山歌。形成这个风俗大约有数百年历史了,大都是自编自唱,出口成章。青年男女通过唱歌自由恋爱,可以找到如意的对象而结成伉俪。
生在这里的人七八岁就开始学唱山歌,不会唱山歌的被人嘲笑为“蠢宝”甚至嫁不出去,讨不到老婆。唐元妹有一口好嗓子,七岁时就练就一个小歌手。在山歌比赛中,她曾多次获得了金牌和银牌。这里的男男女女不但会唱歌,而且勤劳苦做。特别是妇女,上山砍得柴,下田犁得田,比男人还吃得苦舍得干。
19岁的唐元妹穿上花衣,甩出一首山歌,坐上花花轿,嫁到了天神观村周家。万万想不到她丈夫周恒正是个打三棍子也榨不出话来的老实人。她山歌滔滔不绝,心河浪澜万丈;可丈夫却低头不语,烦燥得心里似打鼓。他讲不出反对的道道来,总是叽叽哝哝,蹬脚拍手的。她想逗丈夫笑一笑开开心,便用山歌的形式替他说出来。她快活地唱道;
妹是越唱哥越愁,坐在溪边望鱼浮;
哪有利刀砍断水,哪有山歌解得忧。
这歌唱进周恒正心坎里了,他果然笑了。但他笑得很免强,片刻后反唇相讥:“我硬是服了你。你唱山歌这么快活,那你就去吃山歌吧!”一个是鸡一个是鸭,两人性格合不来,从吵嘴到吵架,快活的唐元妹活得也不耐烦了,发气回外家去了,周恒正意欲退婚了结。双方的主亲协商“鸟儿都养得熟,难道那么一个聪明的老婆都调教不过来吗?”两人用一个“忍”字克制自己,终于花好月圆,双双脸上一片红光。
唐元妹生了六男二女,现在活着七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58岁。已发展成四代近百人。诸多寿星长寿的重要原因,除了唱歌让人愉快除掉烦恼外,还有一条就是用劳作锤炼筋骨。唐元妹两夫妻合好后,她主动担起田里的工夫,丈夫留在家里熬糖磨豆腐、喂猪打狗,挑货郎担游乡,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日子久了,周恒正再不讨厌老婆唱山歌了。最后竟被老婆同化,听不到老婆的歌声倒是心里不安,也向唐元妹学起唱山歌来了。
小夫妻的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身子骨也就更加硬扎扎了。
三
在劳作时,唐元妹总是歌不离喉,伊伊呀呀唱个没完没了,唱得一身轻松,唱得浑身是劲,唱得腰粗腿圆。
挑井水的时候,她步履轻盈地往前走,水桶吱呀吱呀的叫,配以悦耳的歌声:
天天挑水井边来,挥身力气用不完。
小小井水挑不尽,偷闲耍懒腰背弯。
修水库打夯的时候,她把夯锤举得高高的,落得重重的。她唱道:
柳叶绿来竹叶青,犁田需要三根绳。
一根单丝难成线,一根独木难成林。
犁地耙田的时候,她嘿哧嘿哧地喝着牛,稳稳地把着犁耙,有秩序地往前行,边行边唱:
公子哥儿不想他,只爱情哥勤俭家。
犁头犁出千条路,耙齿耙出万朵花。
。
2006年唐元妹满百岁那年,青年人打工去了,屋边有两亩地荒在那里没人种,她心痛得像刀刮。春风拂面,天高气爽。她笑容满面地背着锄头去挖这块荒草地,挖着挖着,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来:
唱首山歌逗一逗,看妹抬头不抬头。
马不抬头吃青草,妹不抬头不风流。
洪亮的歌声飘向天空,飘向眺远的山谷,在田野做事的人们喉头痒了,跃跃欲唱。但听到的歌声老秋秋,韵味老悠悠,知道是老奶奶歌兴勃发。在德高望重的百岁老妪面前,谁敢班门弄斧,随便凑热闹呢?
唐元妹满以为自己带头唱起了山歌,青年人会来和唱,把广袤的田野唱得热和和闹轰轰,把大家手脚唱得筋鼓鼓劲冲冲。可是半天过去了,还是冷火冒烟,没得一点回音。她便换成歌阵的对方,扯开喉咙自对自地对唱起来:
山歌不唱冷地方,钟鼓不打冷庙堂。
二十多岁还不连,桂花还有几年香?
又唱又和,好不愉悦。村民们从地头经过,见她劲冲冲地挥舞银锄,尘埃腾飞,土块翻滚,笑嘻嘻地问道:“老奶奶,您老人家高寿百岁,儿孙满堂,还怕没得吃的,也下地操劳?”
老人心里展开了一片烂漫,不无友好地回答:“你以为我全是为口福才来挖地的吗?那就大错特错了。”
那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呆愣着两眼发傻,不为吃食何比挖地吃苦来着?他疑惑地问道:“老奶奶,那您挖这地的四五六是什么?”
老人嘴巴一瘪一瘪,慢悠悠地用歌声回答:
哥妹创业满心甜,十里荒山建果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