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彼岸风轻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友人执教二十余年,兢兢业业耕耘于小镇三尺讲台,敬岗爱业,育人不倦。因在高效课堂改革"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成绩显著脱颖而出,被市中学作为特别名师引进该校教学组!这本来是一件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好事,可在借调三年来,诸多烦心事凉了友人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发人深省。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拉?学校的一方清澈何时成了深水潭,是谁搅乱了为师者最后一弦洁身自好,让她们无法施展一技之长,安然授业?校园风气如此,何以为德教育学生公明公正?
先是一帮借调过来的老师莫名其妙被清退,倍感屈辱中,据理力争,百般周折,不知遭了多少尴尬,费尽口舌,在惴惴中等待一个合理的处置,可想而知是多么燥郁。所幸四方申诉,闲置一学期后终于又得返课堂,面对亲爱的学生身心舒畅。友人笑侃自己贱命,劳碌命,这一生就放不开那些半大生趣的孩子们,唯有他们纯净期翼的眼神让自己感知人生的坚守与持恒。
本来欣慰友人终于走出旧时阴影,重拾热情与信念服务学生,奉献社会。却不料前几日,友突然q上吐槽于我:她们同事有一人买房办房贷手绪,却被对方以"在职不在编"为由拒之门外。她的同事一头雾水,跑到教育网一查,果真没有编制。咨询众友,大家纷纷查核,结果友人不幸正好亦然中招。是谁黑了她们的编制?让她们无知无觉的成了教师队伍中的黑户口?
友找校长理论,校长支支吾吾吐露:"上面给一个学校多少编制,学校人员多了,就要把一部分人写成没有编制,于是就从她们这些老实人里写,而将那些吃空饷的,病养的都保住,近年来依关系才进来教育的也有编。教育局每年向省里要人,一边要人一遍缺编。。友人义愤填膺,她辛苦教了二十几年,那些十几年不上班的倒是有编,养病不上班的也有编,国家给她的编,到了地方,有些人就敢一手遮天把编制当儿戏,想怎么报上去就怎么报!没有编制的老师表面上无法察觉,工资福利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日后统一规划,由省财政直接造册就会有问题,有可能让她们教到退休还只能算是代课老师!针对她们的申诉,教育局发了紧急公涵安抚众人,声明无编制、评职、进修待遇一致,并要求各校做好老师思想工作,防止上访影响不好。对这些含糊、搪塞之词,老师们怨愤难平,结队政府门口举旗静坐示威!看到友人无奈苍凉之举,心酸于怀。本应坐在课堂上的她们,却坐在了簌簌秋寒的凉风里声讨安身立命的"度牒"。
时下国人时常怨愤"师道"之不传久矣,可谁又留意"尊师重道"之风不传亦已久矣!老师不是圣人,亦是红尘烟火一族,需要生老病养,饮食度日。很多人认为老师就应该不食人间烟火,高风亮节生活在“神坛”的光圈中。那么,是谁把老师推向了“神坛”?老师在“神坛”上又受到了几许优待?连基本的保障都不能确保,如何让她们微笑为学生施教?一个愁眉苦脸的老师能将正气、光阳带给学生吗?
有谁知道,老师是一个要倾注极大热情和持定坚守的职业。爱自己的孩子是本性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满怀期盼则是光辉的人性。心中怀有大爱,能够不图任何回报地施爱与别人,便拥有了一颗高贵的心。一个好的老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有的开得早,有的也许会晚一些。而老师需要耐心守候开启他们的美丽。老师予一个孩子的温暖与鼓励也许漫不经意,却对每一个孩子真的很重要,越卑微而孤傲的孩子其实是越长情,越需要并感怀这些暖好。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老师让孩子知道这世界有爱有温暖,平等柔和。我们会忘记老师教的学业,但会终身受用这些感知的信念。
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人师指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师道的目的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一个好的老师,首先需要个人自身的学识修养渊博,让学生敬佩臣服;其次还要有一种凛然大气的气场,襟怀坦荡让学生景仰尊重;再者,需要饱满的热情与爱心去感知与呵护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担当多,收获不多,快乐于心“正知正见”清淡于尘世的职业。
综上所诉,可见老师是一个多么重要与高标准的职业。现行中国教育的失败,在很大的层面上说来也是缺乏良师。价值观的病变让人们对社会荣辱观、道德观也浮燥起来,老师队伍也不可避免跟风浮燥起来。很多老师以挣钱,结交有钱有势家长为乐,津津乐道。当然,我们在谴责部分师教队伍中的渣质时,也要客观承认,眼下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也不是一个让人定心做学问,让人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欲安其身,先安其心,提高教师薪金刻不容缓。如果一个辛辛苦苦呕心沥血的社会工作者收入,不如一个走两下猫步的小星,不如一个肥肠油肚浑噩无为的官员等等,得不到社会应给予的尊重礼遇,我想,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传播正能量学问的人士,慢慢地会越来越少。
在民国,出了很多标杆大师,也就成就了很多文人志士,当时有名的校长、老师都是响当当的学问家。这缘于当时社会特别重视教育。那样贫穷的时期,孙中山先生... -->>
友人执教二十余年,兢兢业业耕耘于小镇三尺讲台,敬岗爱业,育人不倦。因在高效课堂改革"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成绩显著脱颖而出,被市中学作为特别名师引进该校教学组!这本来是一件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好事,可在借调三年来,诸多烦心事凉了友人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发人深省。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拉?学校的一方清澈何时成了深水潭,是谁搅乱了为师者最后一弦洁身自好,让她们无法施展一技之长,安然授业?校园风气如此,何以为德教育学生公明公正?
先是一帮借调过来的老师莫名其妙被清退,倍感屈辱中,据理力争,百般周折,不知遭了多少尴尬,费尽口舌,在惴惴中等待一个合理的处置,可想而知是多么燥郁。所幸四方申诉,闲置一学期后终于又得返课堂,面对亲爱的学生身心舒畅。友人笑侃自己贱命,劳碌命,这一生就放不开那些半大生趣的孩子们,唯有他们纯净期翼的眼神让自己感知人生的坚守与持恒。
本来欣慰友人终于走出旧时阴影,重拾热情与信念服务学生,奉献社会。却不料前几日,友突然q上吐槽于我:她们同事有一人买房办房贷手绪,却被对方以"在职不在编"为由拒之门外。她的同事一头雾水,跑到教育网一查,果真没有编制。咨询众友,大家纷纷查核,结果友人不幸正好亦然中招。是谁黑了她们的编制?让她们无知无觉的成了教师队伍中的黑户口?
友找校长理论,校长支支吾吾吐露:"上面给一个学校多少编制,学校人员多了,就要把一部分人写成没有编制,于是就从她们这些老实人里写,而将那些吃空饷的,病养的都保住,近年来依关系才进来教育的也有编。教育局每年向省里要人,一边要人一遍缺编。。友人义愤填膺,她辛苦教了二十几年,那些十几年不上班的倒是有编,养病不上班的也有编,国家给她的编,到了地方,有些人就敢一手遮天把编制当儿戏,想怎么报上去就怎么报!没有编制的老师表面上无法察觉,工资福利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日后统一规划,由省财政直接造册就会有问题,有可能让她们教到退休还只能算是代课老师!针对她们的申诉,教育局发了紧急公涵安抚众人,声明无编制、评职、进修待遇一致,并要求各校做好老师思想工作,防止上访影响不好。对这些含糊、搪塞之词,老师们怨愤难平,结队政府门口举旗静坐示威!看到友人无奈苍凉之举,心酸于怀。本应坐在课堂上的她们,却坐在了簌簌秋寒的凉风里声讨安身立命的"度牒"。
时下国人时常怨愤"师道"之不传久矣,可谁又留意"尊师重道"之风不传亦已久矣!老师不是圣人,亦是红尘烟火一族,需要生老病养,饮食度日。很多人认为老师就应该不食人间烟火,高风亮节生活在“神坛”的光圈中。那么,是谁把老师推向了“神坛”?老师在“神坛”上又受到了几许优待?连基本的保障都不能确保,如何让她们微笑为学生施教?一个愁眉苦脸的老师能将正气、光阳带给学生吗?
有谁知道,老师是一个要倾注极大热情和持定坚守的职业。爱自己的孩子是本性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满怀期盼则是光辉的人性。心中怀有大爱,能够不图任何回报地施爱与别人,便拥有了一颗高贵的心。一个好的老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有的开得早,有的也许会晚一些。而老师需要耐心守候开启他们的美丽。老师予一个孩子的温暖与鼓励也许漫不经意,却对每一个孩子真的很重要,越卑微而孤傲的孩子其实是越长情,越需要并感怀这些暖好。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老师让孩子知道这世界有爱有温暖,平等柔和。我们会忘记老师教的学业,但会终身受用这些感知的信念。
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人师指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师道的目的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一个好的老师,首先需要个人自身的学识修养渊博,让学生敬佩臣服;其次还要有一种凛然大气的气场,襟怀坦荡让学生景仰尊重;再者,需要饱满的热情与爱心去感知与呵护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担当多,收获不多,快乐于心“正知正见”清淡于尘世的职业。
综上所诉,可见老师是一个多么重要与高标准的职业。现行中国教育的失败,在很大的层面上说来也是缺乏良师。价值观的病变让人们对社会荣辱观、道德观也浮燥起来,老师队伍也不可避免跟风浮燥起来。很多老师以挣钱,结交有钱有势家长为乐,津津乐道。当然,我们在谴责部分师教队伍中的渣质时,也要客观承认,眼下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也不是一个让人定心做学问,让人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欲安其身,先安其心,提高教师薪金刻不容缓。如果一个辛辛苦苦呕心沥血的社会工作者收入,不如一个走两下猫步的小星,不如一个肥肠油肚浑噩无为的官员等等,得不到社会应给予的尊重礼遇,我想,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传播正能量学问的人士,慢慢地会越来越少。
在民国,出了很多标杆大师,也就成就了很多文人志士,当时有名的校长、老师都是响当当的学问家。这缘于当时社会特别重视教育。那样贫穷的时期,孙中山先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