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步蒂斯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大概还是在三年以前吧,深感于自己现当代文学知识的匮乏,选修课报的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欣赏。其实那老师的所谓授课也不过是想办法消耗每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罢了,于个人则实在难有什么进益的,但居然还是去坚持听了下来。当日讲解的是曹禺和郭沫若先生的同名剧王昭君。曹禺先生的大多数话剧我先前还是读过的,但对于郭沫若先生可就相当的无所知了。这原因一是我对于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本没有太浓的兴趣,二是当年读过屈原,很难接受郭沫若先生的行文风格。郭氏有“文学上的疯子”雅号,本不是全无来由的。而这“疯”也就促成了我和郭氏作品的缘断。
然而那时候却终于决定要读上一读了。郭氏作品在现在的书市那是很难见到的了,于是到网上搜找。但几乎搜遍整个互联网,却照样连一部作品也未找到。这种现代书籍市场对于郭氏的冷遇据说也是大有其原因存在的。现代的女士先生们大都是大雅之人,多半是患了洁癖的,由于郭氏后半生的某些“行止”“有亏”大都是讳言之如避蛇蝎的。于是乎到了互联网时代,郭氏也就只好被历史遗忘;他的作品,也就只能跟随着作家本人的晦气而渐渐至于被历史沙汰。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反正那最后是竟而终于在友人那里得到了沫若先生的作品了,是话剧南冠草。第一次细细阅读了他的作品,深深感动于郭沫若先生的慷慨悲歌;就想,那样的极具鼓动意义的作品大概也只有郭沫若先生这样的“疯子”才能写得出来。1943年,正当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该剧在重庆上演时能够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也实在并非幸至的。
郭沫若先生的南冠草,是一部描写明朝灭亡之后,以少年英雄夏完淳为代表的明朝衣冠士子们激扬民族大义,抵抗入侵清军,最终被捕而杀身成仁的英雄史诗。而那个连清朝诗人沈德潜都深深铭佩而评为“十五从军,十七授命,生为才人,死为鬼雄”的夏完淳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更是让人深深感动。在那后来还特意搜求到他的慷慨激昂的诗文南冠草等来读。诗文中,这个少年英雄所表现出来的英武豪迈之气,悲壮凄凉之情,实堪得后人评价“高华沉郁两擅其长”读来让人心弦震荡,铭佩不已。
二
夏完淳,明朝末年华亭人。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其父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其人好古博识,习书尚文,是晚明时期一位颇具名望的学者式文人。允彝完淳父子明史无传,仅有零星的介绍附于陈子龙传末尾。清人叶梦珠阅世编?门祚一中有些许的介绍云:“夏允彝彝仲为诸生时,即与陈卧子齐名,及同登进士,声气益广,天下莫不知云间陈、夏,历官吏部考功郎。鼎革之际,自缢而死。其子完淳,字存古,幼禀异资,读书过目成诵,八岁能文,一时咸以大器目之。及吴帅之叛,完淳为草檄文,词连逮捕杀之,年未二十,无嗣,或云遗腹一子,今不知所在。”
夏完淳受业之师陈子龙,字卧子,号大樽,为晚明时期著名诗人。据明史记载陈子龙“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清人沈德潜以为:“诗至钟谭诸人,衰极矣!陈大樽垦辟榛鞠,上窥正始,可谓枇杷晚翠。”以为陈子龙以一人之力重震诗坛雄风,这评价可谓极高的了。大概就为了这原因,有清一朝,陈子龙被尊崇为“明诗殿军”、“晚明诗坛的终结者”民国诗人柳亚子有诗云:“平生私淑云间派,除却湘真便玉樊”所谓“湘真”也就是陈子龙的诗词集湘真阁存稿了。可见对于陈子龙,便是这位柳亚子先生也是深深地仰慕的。
夏完淳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气氛中成长起来的“神童”他自幼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能与长者交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曾写诗赞道:“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其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神童”大概不只夏完淳一人,直到现在总还有媒体鼓吹什么什么神童幼年出书多少多少云云,貌似颇像那么一回事的,但倘与这位夏完淳对照,实在是要让现代神童们无地自容的。
明人杜登春社事始末记载:“先君(即杜鳞征)与彝仲谋曰:‘我两人老困公事,不得一二时髦文采,共为熏陶,恐举业无动人处。’遂敦请文会凡得五人,同笔砚为快。卧子先生甫弱冠,闻是举也,奋然来归。诸君子以年少讶之,乃其才学则已精通经史,落纸惊人,遂成六人之数。”这里所说的“敦请文会”也就是明朝末年几社的成立。
在中国封建社会,充斥着整个历史长河的,向来就少不了宦官干政。到了明代,更是阉竖横行,以致有“十万太监亡大明”之说。晚明年间,朝政更趋腐败,为与阉党做斗,而有东林党出现。自东林党之后,文人结社之风大盛。崇祯初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各地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复社”1641年,精神领袖张溥去世,其弟子太仓吴梅村继之而为复社党魁,此后复社渐趋衰落。夏允彝自开炉灶,成立了新的师生相传的“几社”诗文唱和,社友们互相以道德文章激励。而“成六人之数”则为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鳞征、周立勋六人,皆时之名士。此时的夏完淳年仅十一二岁,却已和杜登春等人模仿父辈的样子组建“西南得朋会”后更名求社“为几社诸公后起之局”“为几社诸公后起之局”出自杜登春社事始末,可见几社与复社之间确是有着大的传承关系的。这也正是夏完淳一生文才气节之所禀。
据史载,夏允彝每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孟子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宋人苏辙以为孟子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认为作文为人必先养气,气盛而为人为文方能宽厚宏博;而善养气者自在阅历名山大川,交接天下豪杰,即所谓“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这些阅历,加之当时的人文社会环境对于幼小的夏完淳的影响也就直接促成了这个十来岁的少年后来的英雄事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神童”不少,然而难有伟大的作品出现者,难有那样伟大的文学家出现者,我以为倒是现今的人们这“气”实在是没有养够的。这一点,现代将自己关在家里闭门而坐就想写出个什么什么世之杰作的神童们实在也是难以望夏完淳之项背的。
三
中国的文人实在是中国社会一个最为独特的群体;他们对于自己所生存于其中的那个国家的那种感情要严格地说起来那是绝对地很有点奇怪的。固然,文人中不乏蝇营狗苟无耻奸邪以谋权势私利者,但耿介之士却同样地占有不小的比例。他们对于自己的最高主子皇帝先生或许敢于大不敬,对于国家本身也敢于不讳言甚而至于嘲骂,但一旦疆土崩溃国破家亡,皇帝先生在煤山之上一根绳子吊死了以后,却又恨不能以死殉其主。鲁迅先生论红楼,以为焦大的骂贾府“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了”因此“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焦大当然不是什么文人的,但中国的文人大都是焦大,这大概是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
其实中国文人的这种对于国家的感情也正是从屈原开始的。不论楚怀王和他的继任者怎样地将屈原从国家政体中开除,这并不能影响他对自己的国家的苦恋。“国破山河在”的道理文人尤其是诗人都懂得,但除了钱谦益吴梅村之流,是没有多少人会往那里去想的。这也就能解释何以在中国的历史中会有着那样多的文人殉国者了。
然而焦大的“要贾府好”得到的报酬是满嘴的马粪,屈原式的文人们也就只好被流放被杀头或者被逼活不下去而自己杀掉自己的头了。倘若你不想有这样的三个选择,那你就去息隐你的山野林泉,悠哉游哉吟诗唱词去,等到煤山之上传来“大明皇帝上路”的悲凉余韵,再没了这皇帝来流放你斩杀你或者逼迫你自己斩杀你,你再去为这个你曾经倾力嘲骂的皇帝报仇去。
四
夏允彝陈子龙所走的也正是这样的一条路。1644年,明朝灭亡。夏允彝急赴扬州拜谒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然而由于南明弘光政权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夏允彝才不获展反受排挤,不得不引退山野。当时满清在江南的统治并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议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江山。其时夏完淳年仅十五岁,刚刚完婚,即随父亲一道加入戎旅之中。惜乎,吴志葵无长远谋略,部下水军又极懦弱,将士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终于大败四溃,在黄浦江为清军全歼。
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消息,松江府城被清兵攻占。又闻好友徐石麒领导嘉兴起义失败殉国,好友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嘉定起义失败殉国,夏允彝中国文人的迂腐脾气发作,言道:“某人之军,师败,则死之。”以为吴志葵所部全军覆没,自己理当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复起。经过大败之后的夏允彝这个时候却好像已经极度悲观,又是知识分子,大为在意身后名声,生恐再度失败而蒙万世之羞,说:“吾昔吏闽,闽中八郡咸怀思我。今驾一航南趋,图再举事,固善。然举事一不当,而行遯以求生,何以示万世哉!吾将从虞求(徐石麒字虞求)、广成(侯峒曾字广成)游耳。”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夏君来归我,当大用;既不愿为官,只求见一面。”夏允彝闻而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以贞妇自喻,轻而易举封了劝降之辞,同时也明白表示了自己绝不苟活于世的心志。
在这期间,夏允彝居住乡间,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自己所经历明朝覆亡的亲见亲闻,取名幸存录。又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特意把幸存录交予夏完淳,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随后自杀身亡。关于夏允彝的自杀,史上说法众多。明史以为“自投深渊以死”叶梦珠阅世编?门祚一则以为“鼎革之际,自缢而死”一般则认为是“投松江而死”这里就不赘言了。
五
当初在尚在几社之时,徐孚远、陈子龙、夏允彝曾畅言其志。徐孚远曰:“百折不回,死而后已。”夏允彝曰:“吾仅安于无用,守其不夺。”陈子龙曰:“吾无闇公(徐孚远字闇公)之才,志则过于彝仲,顾成败而不暇之计也。”结局果如其言。徐孚远在清兵破松江后,从鲁王政权漂泊海岛,赴台湾投奔郑成功,最后死于台湾,可谓“百折不回,死而后已”陈子龙一生与夏允彝相交极契,本待与之同死,但夏允彝早料他会如此,是以将母亲妻子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带同夏完淳连结太湖水军起义。南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龙子暗中接受鲁王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满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无奈天不祚明,兵变被叛徒告密,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此说据阅世编?门祚一:“鼎革之际,(陈子龙)与沈少司马犹龙等同谋抗命,克城之日,概不追论。顺治四年丁亥,复入叛帅吴胜兆党,捕甚急,赴水而死。”明史也以为“乘间投水死”后人多有不满这个记载者,以为以夏完淳对陈子龙之尊崇,不可能任由老师被捕而无营救之举,于是纷纷猜测在押解南京的途中大概在苏宁之间的塘河里,夏完淳曾率部埋伏企图解救陈子龙,但终于寡不敌众而失败,陈子龙为让夏完淳所部不至覆没,手铐脚镣的从船舱里冲出,以头颅和身体参与战斗,抱着敌人一起滚进塘河而死。实则者说法并无根据,不过人们美化英雄的一个小小的创作罢了。
在夏允彝死后一年中,夏完淳组织领导起义的闲暇,写下大量洋溢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此外还继承父志,写下历史著作续幸存录,记述弘光一朝的大事,总结其经验教训,如“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后人多以为识见超卓,深刻总结了南明王朝所以难成气候的原因所在。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崛起于黑山白水之间的女真人后裔铁骑南下,以弘光小朝廷区区之力,亡国也实在是难免的。这实在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弘光政权“三反之政”倒在其次的。一定要从弘光政权内部找原因,固然是这位少年爱国者不甘为亡国奴,不甘为异族奴役之表现,然而在另外的一个意义上,却也不能不说是其一种“幼稚”、不能认清大势之所趋的表现。其实这何尝是夏完淳一人如此,整个中国历史中的知识分子们每遇历史大变,又有几人能真正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的?
 ... -->>
一
大概还是在三年以前吧,深感于自己现当代文学知识的匮乏,选修课报的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欣赏。其实那老师的所谓授课也不过是想办法消耗每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罢了,于个人则实在难有什么进益的,但居然还是去坚持听了下来。当日讲解的是曹禺和郭沫若先生的同名剧王昭君。曹禺先生的大多数话剧我先前还是读过的,但对于郭沫若先生可就相当的无所知了。这原因一是我对于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本没有太浓的兴趣,二是当年读过屈原,很难接受郭沫若先生的行文风格。郭氏有“文学上的疯子”雅号,本不是全无来由的。而这“疯”也就促成了我和郭氏作品的缘断。
然而那时候却终于决定要读上一读了。郭氏作品在现在的书市那是很难见到的了,于是到网上搜找。但几乎搜遍整个互联网,却照样连一部作品也未找到。这种现代书籍市场对于郭氏的冷遇据说也是大有其原因存在的。现代的女士先生们大都是大雅之人,多半是患了洁癖的,由于郭氏后半生的某些“行止”“有亏”大都是讳言之如避蛇蝎的。于是乎到了互联网时代,郭氏也就只好被历史遗忘;他的作品,也就只能跟随着作家本人的晦气而渐渐至于被历史沙汰。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反正那最后是竟而终于在友人那里得到了沫若先生的作品了,是话剧南冠草。第一次细细阅读了他的作品,深深感动于郭沫若先生的慷慨悲歌;就想,那样的极具鼓动意义的作品大概也只有郭沫若先生这样的“疯子”才能写得出来。1943年,正当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该剧在重庆上演时能够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也实在并非幸至的。
郭沫若先生的南冠草,是一部描写明朝灭亡之后,以少年英雄夏完淳为代表的明朝衣冠士子们激扬民族大义,抵抗入侵清军,最终被捕而杀身成仁的英雄史诗。而那个连清朝诗人沈德潜都深深铭佩而评为“十五从军,十七授命,生为才人,死为鬼雄”的夏完淳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更是让人深深感动。在那后来还特意搜求到他的慷慨激昂的诗文南冠草等来读。诗文中,这个少年英雄所表现出来的英武豪迈之气,悲壮凄凉之情,实堪得后人评价“高华沉郁两擅其长”读来让人心弦震荡,铭佩不已。
二
夏完淳,明朝末年华亭人。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其父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其人好古博识,习书尚文,是晚明时期一位颇具名望的学者式文人。允彝完淳父子明史无传,仅有零星的介绍附于陈子龙传末尾。清人叶梦珠阅世编?门祚一中有些许的介绍云:“夏允彝彝仲为诸生时,即与陈卧子齐名,及同登进士,声气益广,天下莫不知云间陈、夏,历官吏部考功郎。鼎革之际,自缢而死。其子完淳,字存古,幼禀异资,读书过目成诵,八岁能文,一时咸以大器目之。及吴帅之叛,完淳为草檄文,词连逮捕杀之,年未二十,无嗣,或云遗腹一子,今不知所在。”
夏完淳受业之师陈子龙,字卧子,号大樽,为晚明时期著名诗人。据明史记载陈子龙“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清人沈德潜以为:“诗至钟谭诸人,衰极矣!陈大樽垦辟榛鞠,上窥正始,可谓枇杷晚翠。”以为陈子龙以一人之力重震诗坛雄风,这评价可谓极高的了。大概就为了这原因,有清一朝,陈子龙被尊崇为“明诗殿军”、“晚明诗坛的终结者”民国诗人柳亚子有诗云:“平生私淑云间派,除却湘真便玉樊”所谓“湘真”也就是陈子龙的诗词集湘真阁存稿了。可见对于陈子龙,便是这位柳亚子先生也是深深地仰慕的。
夏完淳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气氛中成长起来的“神童”他自幼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能与长者交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曾写诗赞道:“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其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神童”大概不只夏完淳一人,直到现在总还有媒体鼓吹什么什么神童幼年出书多少多少云云,貌似颇像那么一回事的,但倘与这位夏完淳对照,实在是要让现代神童们无地自容的。
明人杜登春社事始末记载:“先君(即杜鳞征)与彝仲谋曰:‘我两人老困公事,不得一二时髦文采,共为熏陶,恐举业无动人处。’遂敦请文会凡得五人,同笔砚为快。卧子先生甫弱冠,闻是举也,奋然来归。诸君子以年少讶之,乃其才学则已精通经史,落纸惊人,遂成六人之数。”这里所说的“敦请文会”也就是明朝末年几社的成立。
在中国封建社会,充斥着整个历史长河的,向来就少不了宦官干政。到了明代,更是阉竖横行,以致有“十万太监亡大明”之说。晚明年间,朝政更趋腐败,为与阉党做斗,而有东林党出现。自东林党之后,文人结社之风大盛。崇祯初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各地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复社”1641年,精神领袖张溥去世,其弟子太仓吴梅村继之而为复社党魁,此后复社渐趋衰落。夏允彝自开炉灶,成立了新的师生相传的“几社”诗文唱和,社友们互相以道德文章激励。而“成六人之数”则为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鳞征、周立勋六人,皆时之名士。此时的夏完淳年仅十一二岁,却已和杜登春等人模仿父辈的样子组建“西南得朋会”后更名求社“为几社诸公后起之局”“为几社诸公后起之局”出自杜登春社事始末,可见几社与复社之间确是有着大的传承关系的。这也正是夏完淳一生文才气节之所禀。
据史载,夏允彝每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孟子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宋人苏辙以为孟子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认为作文为人必先养气,气盛而为人为文方能宽厚宏博;而善养气者自在阅历名山大川,交接天下豪杰,即所谓“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这些阅历,加之当时的人文社会环境对于幼小的夏完淳的影响也就直接促成了这个十来岁的少年后来的英雄事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神童”不少,然而难有伟大的作品出现者,难有那样伟大的文学家出现者,我以为倒是现今的人们这“气”实在是没有养够的。这一点,现代将自己关在家里闭门而坐就想写出个什么什么世之杰作的神童们实在也是难以望夏完淳之项背的。
三
中国的文人实在是中国社会一个最为独特的群体;他们对于自己所生存于其中的那个国家的那种感情要严格地说起来那是绝对地很有点奇怪的。固然,文人中不乏蝇营狗苟无耻奸邪以谋权势私利者,但耿介之士却同样地占有不小的比例。他们对于自己的最高主子皇帝先生或许敢于大不敬,对于国家本身也敢于不讳言甚而至于嘲骂,但一旦疆土崩溃国破家亡,皇帝先生在煤山之上一根绳子吊死了以后,却又恨不能以死殉其主。鲁迅先生论红楼,以为焦大的骂贾府“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了”因此“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焦大当然不是什么文人的,但中国的文人大都是焦大,这大概是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
其实中国文人的这种对于国家的感情也正是从屈原开始的。不论楚怀王和他的继任者怎样地将屈原从国家政体中开除,这并不能影响他对自己的国家的苦恋。“国破山河在”的道理文人尤其是诗人都懂得,但除了钱谦益吴梅村之流,是没有多少人会往那里去想的。这也就能解释何以在中国的历史中会有着那样多的文人殉国者了。
然而焦大的“要贾府好”得到的报酬是满嘴的马粪,屈原式的文人们也就只好被流放被杀头或者被逼活不下去而自己杀掉自己的头了。倘若你不想有这样的三个选择,那你就去息隐你的山野林泉,悠哉游哉吟诗唱词去,等到煤山之上传来“大明皇帝上路”的悲凉余韵,再没了这皇帝来流放你斩杀你或者逼迫你自己斩杀你,你再去为这个你曾经倾力嘲骂的皇帝报仇去。
四
夏允彝陈子龙所走的也正是这样的一条路。1644年,明朝灭亡。夏允彝急赴扬州拜谒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然而由于南明弘光政权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夏允彝才不获展反受排挤,不得不引退山野。当时满清在江南的统治并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议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江山。其时夏完淳年仅十五岁,刚刚完婚,即随父亲一道加入戎旅之中。惜乎,吴志葵无长远谋略,部下水军又极懦弱,将士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终于大败四溃,在黄浦江为清军全歼。
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消息,松江府城被清兵攻占。又闻好友徐石麒领导嘉兴起义失败殉国,好友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嘉定起义失败殉国,夏允彝中国文人的迂腐脾气发作,言道:“某人之军,师败,则死之。”以为吴志葵所部全军覆没,自己理当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复起。经过大败之后的夏允彝这个时候却好像已经极度悲观,又是知识分子,大为在意身后名声,生恐再度失败而蒙万世之羞,说:“吾昔吏闽,闽中八郡咸怀思我。今驾一航南趋,图再举事,固善。然举事一不当,而行遯以求生,何以示万世哉!吾将从虞求(徐石麒字虞求)、广成(侯峒曾字广成)游耳。”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夏君来归我,当大用;既不愿为官,只求见一面。”夏允彝闻而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以贞妇自喻,轻而易举封了劝降之辞,同时也明白表示了自己绝不苟活于世的心志。
在这期间,夏允彝居住乡间,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自己所经历明朝覆亡的亲见亲闻,取名幸存录。又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特意把幸存录交予夏完淳,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随后自杀身亡。关于夏允彝的自杀,史上说法众多。明史以为“自投深渊以死”叶梦珠阅世编?门祚一则以为“鼎革之际,自缢而死”一般则认为是“投松江而死”这里就不赘言了。
五
当初在尚在几社之时,徐孚远、陈子龙、夏允彝曾畅言其志。徐孚远曰:“百折不回,死而后已。”夏允彝曰:“吾仅安于无用,守其不夺。”陈子龙曰:“吾无闇公(徐孚远字闇公)之才,志则过于彝仲,顾成败而不暇之计也。”结局果如其言。徐孚远在清兵破松江后,从鲁王政权漂泊海岛,赴台湾投奔郑成功,最后死于台湾,可谓“百折不回,死而后已”陈子龙一生与夏允彝相交极契,本待与之同死,但夏允彝早料他会如此,是以将母亲妻子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带同夏完淳连结太湖水军起义。南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龙子暗中接受鲁王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满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无奈天不祚明,兵变被叛徒告密,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此说据阅世编?门祚一:“鼎革之际,(陈子龙)与沈少司马犹龙等同谋抗命,克城之日,概不追论。顺治四年丁亥,复入叛帅吴胜兆党,捕甚急,赴水而死。”明史也以为“乘间投水死”后人多有不满这个记载者,以为以夏完淳对陈子龙之尊崇,不可能任由老师被捕而无营救之举,于是纷纷猜测在押解南京的途中大概在苏宁之间的塘河里,夏完淳曾率部埋伏企图解救陈子龙,但终于寡不敌众而失败,陈子龙为让夏完淳所部不至覆没,手铐脚镣的从船舱里冲出,以头颅和身体参与战斗,抱着敌人一起滚进塘河而死。实则者说法并无根据,不过人们美化英雄的一个小小的创作罢了。
在夏允彝死后一年中,夏完淳组织领导起义的闲暇,写下大量洋溢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此外还继承父志,写下历史著作续幸存录,记述弘光一朝的大事,总结其经验教训,如“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后人多以为识见超卓,深刻总结了南明王朝所以难成气候的原因所在。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崛起于黑山白水之间的女真人后裔铁骑南下,以弘光小朝廷区区之力,亡国也实在是难免的。这实在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弘光政权“三反之政”倒在其次的。一定要从弘光政权内部找原因,固然是这位少年爱国者不甘为亡国奴,不甘为异族奴役之表现,然而在另外的一个意义上,却也不能不说是其一种“幼稚”、不能认清大势之所趋的表现。其实这何尝是夏完淳一人如此,整个中国历史中的知识分子们每遇历史大变,又有几人能真正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