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明末之成王败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通过县试的考生,全部都是知县大人的学生,县试案首更是当仁不让,拜见恩师是必须的,尊师重教是朝廷和各级官府非常看重的,越是到府州县,体现越是明显,譬如说学堂里面,塾师地位是很高的,惩戒不听话或者不上进的学生,那是天经地义,父母或者长辈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感谢先生。
形成这样的氛围,也是因为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地位不一般,哪怕是无法当官的秀才,在寻常百姓的眼里,那也是必须要尊敬的人,朝廷免去了秀才部分的赋税和徭役,允许秀才见到知县不下跪,秀才犯案之后,除非是被剥夺功名,否则不得随便用刑。
县试发榜第七天,作为县试案首的吴帆徽,必须要去拜见知县大人。
之所以要等候七天的时间,是遵循米脂县的惯例,通过县试的考生,其姓名和其他的详细情况,县衙要整理好之后,派遣专人送到延安府城,米脂县距离延安府城四百余里地,从县试发榜到所有文书送达延安府城,完成这一系列的程序,大约为七天的时间。
吴氏家族族长吴缅清派遣管家,送来十五两白银,这是吴帆徽拜见恩师的孝敬。
十五两白银,可能在知县大人的眼里不算很多,但是对于寻常百姓人家来说,就是一笔无法想像的巨款,就算是小有积蓄的吴帆徽,在拿到这十五两白银之后,也是有着很多感慨的,第一次去拜见知县大人的时候,吴缅清也是给了他十两白银,不过那十两白银被他私吞,没有送给知县大人,可这一次的十五两白银,是必须要呈上的。
吴帆徽禁不住算账了,米脂县五大家族,在县试的事情上面,耗费不少功夫,包括每个家族的子弟县试之前拜见知县大人,县试之后拜谢知县大人,以及家族暗地里联络知县大人,这前前后后算起来,知县大人收入的白银怕是有几百两。
而知县大人付出的,无非就是大笔一挥,让家族子弟能够通过县试。
要知道知县大人一年的俸禄不超过五十两白银,真正依靠这五十两白银过日子,刨去公务上面必须的开销,估计顿顿吃白菜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去养活家人,让知县大人忍饥挨饿是不可能的,让其家人成为乞丐般的模样更是不可想象,不过吃香喝辣需要钱财,而其他方面钱财的来源,就非常重要了。
相比较起来,知县大人每年俸禄方面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
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确是雄才大略,通过自身努力推翻元朝,创建大明王朝,不过登基之后的朱元璋,对各级的官吏好像有着天生的仇恨,他给官吏的俸禄少的可怜,朝中正一品的高官,每年俸禄也就是三百多两银子,七品知县全年俸禄不过四十五两白银。
就说这七品的知县,依照大明的消费水平,七品知县依靠这四十五两白银过日子,那也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惜知县大人为了能够署理好一县之内的政务,必须要请师爷,还要备置轿子,要雇请轿夫,知县到地方上任,不准携带家眷,身边还需要服侍的人,这都是需要掏银子的,否则谁为你做事情,可这些银两的开销,朱元璋统统不认账,那都是知县自己必须承担的。
这样算下来,知县大人当掉内裤怕也是承担不起的。
所以明初的时候,不要说七品知县,就算是京城里面的高官,太过于清廉根本活不下去。
朱元璋心知肚明,他不去管官吏是不是活得下去,不想着提升官吏的待遇,而是大力推行了所谓的道德教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而朱熹的《四书集注》里面,就是无限制的拔高了官吏甘受清贫、不讲求物质生活、饿死都无所谓的思想,这正好符合朱元璋的想法,被朝廷和皇室大力推广。
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注定是失败的,朱元璋大力惩戒贪污腐化的行为,但官吏贪墨的事宜层出不穷,明朝中期以后,官吏贪墨已经成为了常态。
到了明末,贪墨之风愈演愈烈,受害的不仅仅是底层的百姓,包括军队,如此情况之下,大明王朝不轰然倒塌,老天都看不过去。
吴帆徽装好了十五两白银,准备去拜见恩师,临出门的时候,他稍稍琢磨,添加了五两白银,一共是二十两白银,仔细的封好,不管怎么说也要凑个整数。
来到县衙,衙役已经在门口等候,看见吴帆徽,面带笑容,连声说着恭喜的话语,吴帆徽塞过去了一两碎银子,衙役的笑容更加亲切。
衙役带着吴帆徽,迅速来到二堂,丝毫没有耽误时间,而且衙役在二堂外面当着他的面大声禀报,没有回避。
二堂比大堂要小一些... -->>
通过县试的考生,全部都是知县大人的学生,县试案首更是当仁不让,拜见恩师是必须的,尊师重教是朝廷和各级官府非常看重的,越是到府州县,体现越是明显,譬如说学堂里面,塾师地位是很高的,惩戒不听话或者不上进的学生,那是天经地义,父母或者长辈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感谢先生。
形成这样的氛围,也是因为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地位不一般,哪怕是无法当官的秀才,在寻常百姓的眼里,那也是必须要尊敬的人,朝廷免去了秀才部分的赋税和徭役,允许秀才见到知县不下跪,秀才犯案之后,除非是被剥夺功名,否则不得随便用刑。
县试发榜第七天,作为县试案首的吴帆徽,必须要去拜见知县大人。
之所以要等候七天的时间,是遵循米脂县的惯例,通过县试的考生,其姓名和其他的详细情况,县衙要整理好之后,派遣专人送到延安府城,米脂县距离延安府城四百余里地,从县试发榜到所有文书送达延安府城,完成这一系列的程序,大约为七天的时间。
吴氏家族族长吴缅清派遣管家,送来十五两白银,这是吴帆徽拜见恩师的孝敬。
十五两白银,可能在知县大人的眼里不算很多,但是对于寻常百姓人家来说,就是一笔无法想像的巨款,就算是小有积蓄的吴帆徽,在拿到这十五两白银之后,也是有着很多感慨的,第一次去拜见知县大人的时候,吴缅清也是给了他十两白银,不过那十两白银被他私吞,没有送给知县大人,可这一次的十五两白银,是必须要呈上的。
吴帆徽禁不住算账了,米脂县五大家族,在县试的事情上面,耗费不少功夫,包括每个家族的子弟县试之前拜见知县大人,县试之后拜谢知县大人,以及家族暗地里联络知县大人,这前前后后算起来,知县大人收入的白银怕是有几百两。
而知县大人付出的,无非就是大笔一挥,让家族子弟能够通过县试。
要知道知县大人一年的俸禄不超过五十两白银,真正依靠这五十两白银过日子,刨去公务上面必须的开销,估计顿顿吃白菜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去养活家人,让知县大人忍饥挨饿是不可能的,让其家人成为乞丐般的模样更是不可想象,不过吃香喝辣需要钱财,而其他方面钱财的来源,就非常重要了。
相比较起来,知县大人每年俸禄方面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
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确是雄才大略,通过自身努力推翻元朝,创建大明王朝,不过登基之后的朱元璋,对各级的官吏好像有着天生的仇恨,他给官吏的俸禄少的可怜,朝中正一品的高官,每年俸禄也就是三百多两银子,七品知县全年俸禄不过四十五两白银。
就说这七品的知县,依照大明的消费水平,七品知县依靠这四十五两白银过日子,那也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惜知县大人为了能够署理好一县之内的政务,必须要请师爷,还要备置轿子,要雇请轿夫,知县到地方上任,不准携带家眷,身边还需要服侍的人,这都是需要掏银子的,否则谁为你做事情,可这些银两的开销,朱元璋统统不认账,那都是知县自己必须承担的。
这样算下来,知县大人当掉内裤怕也是承担不起的。
所以明初的时候,不要说七品知县,就算是京城里面的高官,太过于清廉根本活不下去。
朱元璋心知肚明,他不去管官吏是不是活得下去,不想着提升官吏的待遇,而是大力推行了所谓的道德教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而朱熹的《四书集注》里面,就是无限制的拔高了官吏甘受清贫、不讲求物质生活、饿死都无所谓的思想,这正好符合朱元璋的想法,被朝廷和皇室大力推广。
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注定是失败的,朱元璋大力惩戒贪污腐化的行为,但官吏贪墨的事宜层出不穷,明朝中期以后,官吏贪墨已经成为了常态。
到了明末,贪墨之风愈演愈烈,受害的不仅仅是底层的百姓,包括军队,如此情况之下,大明王朝不轰然倒塌,老天都看不过去。
吴帆徽装好了十五两白银,准备去拜见恩师,临出门的时候,他稍稍琢磨,添加了五两白银,一共是二十两白银,仔细的封好,不管怎么说也要凑个整数。
来到县衙,衙役已经在门口等候,看见吴帆徽,面带笑容,连声说着恭喜的话语,吴帆徽塞过去了一两碎银子,衙役的笑容更加亲切。
衙役带着吴帆徽,迅速来到二堂,丝毫没有耽误时间,而且衙役在二堂外面当着他的面大声禀报,没有回避。
二堂比大堂要小一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