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路遥 (1/2)
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北方秋天的童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少年时,便曾被路遥的人生感染过,前些日子有朋友给我提到这部八十年代红遍青年心的作品,于是拿来再读一遍,时光去久远,生活多变迁,但重读却仍然还有那么强的感觉。
路遥是黄土地上的人,也是走出黄土地的人,为了生活的感受也在城市与乡村奔波,终于天不负人,努力有了结晶。人生一发表,便感染了众多读者,有很多人参与了对现代“陈世美”的讨论,也有人为故事的悲剧结局而遗憾,甚至有人提出种种改编和续写的设想,作品的影响在那时是巨大的。这部作品,不仅仅在于显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更在于刚从那个时代解放出来的人对文化的渴望,人们需要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更多想象的自由,追求的自由。
今天再读它,似乎感动的成分少了些,敬佩的感情有很多。少年时读人生,对高加林是同情又憎恨的,也许还有遗憾,或许是更复杂的感情。在今天,我们已是人到中年,有了更多的生活阅历,对爱情之情也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我们已不能再去埋怨高加林的负心也不能谴责黄亚萍的薄情。当年的路遥似乎倾向于对高刘未能相合的遗憾,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相合了就不遗憾吗?两个文化和情趣相距甚远的人结合了,他们能在生活的琐碎里长久的幸福吗?当“十二个猪娃”的话题老被提及时,另一个心志高远的人迟早会厌倦,那么另一个悲剧恐怕是迟早要上演的,所以在当今,不需要再讨论答案也是明了的,即使刘巧珍没嫁给马栓,高刘的结合也是不明智的,这方面,我觉得没必要遗憾了也不必要多说什么。我想说的是另一个方面,关于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一种令我们敬佩的精神。那个时代的作家,他们有足够的耐心,肯花大的代价去打磨孕育作品,他们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料理作品的,他们能耐得住寂寞,这是写作者的一种重要品质。窑洞里,宾馆中,一个人锁紧了自己,在精心抚育自己的孩子,他用耐心和爱心做着创造。创作是愉快的,更多是痛苦的,思想的阻滞不畅很是折磨人,但必须锁住自己,逼迫自己,然后才有豁然开朗的喜悦,那是一代负责任的作家,是值得敬佩的作家。
今天我们仍然有作家,还是很大一批作家,高产的作家,潇洒的作家,年轻的作家。但是今天的作家有很多人坐不住,他们被新时代的快节奏赶得失去了耐心,他们有点浮躁,于是读者也被他们引导得浮浅。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读了不奇怪,但是久经考验的经典文化名作不读了就令人不安。今天的读书人不少,但他们多读的是能使自己掌握更高生活技术技巧的书,他们需要掌握技术来改变生活而不是那些能够提高文化修养的“闲书”
我可能说的是一个老话题,早有明鉴者深刻评说过,但当自己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时,不免仍然感到忧虑和不安。也许有人已经很不屑于我的观点,他们会觉得这都已经是什么时代了呀,人们生活已经多丰富了呀,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要我说,社会是需要引导的。那种强迫性的道德建设法大家都不喜欢,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其自然。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更是需要做思想的建设。这方面,是个很大的范围,其中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可惜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社会环境不如人意,甚至显得太嘈杂太纷乱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家长们便多了担心和忧虑,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社会的种种不良的诱惑,会变坏,会不求上进,会迷茫会失去努力的方向。那么对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少年们的成长环境,代代不同,由此成长起来的不同代人他们的生活观念,自身价值观,待人处世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是这几代人天生就有不同的禀赋吗?自然不是,是他们成长环境所致,我们也就得出结论:人是需要引导的,社会也是需要引导的。我也曾对人说起自己的观点,但得到的答案是“你好好过你的,多挣些钱把生活水平搞上去是正经... -->>
少年时,便曾被路遥的人生感染过,前些日子有朋友给我提到这部八十年代红遍青年心的作品,于是拿来再读一遍,时光去久远,生活多变迁,但重读却仍然还有那么强的感觉。
路遥是黄土地上的人,也是走出黄土地的人,为了生活的感受也在城市与乡村奔波,终于天不负人,努力有了结晶。人生一发表,便感染了众多读者,有很多人参与了对现代“陈世美”的讨论,也有人为故事的悲剧结局而遗憾,甚至有人提出种种改编和续写的设想,作品的影响在那时是巨大的。这部作品,不仅仅在于显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更在于刚从那个时代解放出来的人对文化的渴望,人们需要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更多想象的自由,追求的自由。
今天再读它,似乎感动的成分少了些,敬佩的感情有很多。少年时读人生,对高加林是同情又憎恨的,也许还有遗憾,或许是更复杂的感情。在今天,我们已是人到中年,有了更多的生活阅历,对爱情之情也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我们已不能再去埋怨高加林的负心也不能谴责黄亚萍的薄情。当年的路遥似乎倾向于对高刘未能相合的遗憾,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相合了就不遗憾吗?两个文化和情趣相距甚远的人结合了,他们能在生活的琐碎里长久的幸福吗?当“十二个猪娃”的话题老被提及时,另一个心志高远的人迟早会厌倦,那么另一个悲剧恐怕是迟早要上演的,所以在当今,不需要再讨论答案也是明了的,即使刘巧珍没嫁给马栓,高刘的结合也是不明智的,这方面,我觉得没必要遗憾了也不必要多说什么。我想说的是另一个方面,关于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一种令我们敬佩的精神。那个时代的作家,他们有足够的耐心,肯花大的代价去打磨孕育作品,他们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料理作品的,他们能耐得住寂寞,这是写作者的一种重要品质。窑洞里,宾馆中,一个人锁紧了自己,在精心抚育自己的孩子,他用耐心和爱心做着创造。创作是愉快的,更多是痛苦的,思想的阻滞不畅很是折磨人,但必须锁住自己,逼迫自己,然后才有豁然开朗的喜悦,那是一代负责任的作家,是值得敬佩的作家。
今天我们仍然有作家,还是很大一批作家,高产的作家,潇洒的作家,年轻的作家。但是今天的作家有很多人坐不住,他们被新时代的快节奏赶得失去了耐心,他们有点浮躁,于是读者也被他们引导得浮浅。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读了不奇怪,但是久经考验的经典文化名作不读了就令人不安。今天的读书人不少,但他们多读的是能使自己掌握更高生活技术技巧的书,他们需要掌握技术来改变生活而不是那些能够提高文化修养的“闲书”
我可能说的是一个老话题,早有明鉴者深刻评说过,但当自己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时,不免仍然感到忧虑和不安。也许有人已经很不屑于我的观点,他们会觉得这都已经是什么时代了呀,人们生活已经多丰富了呀,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要我说,社会是需要引导的。那种强迫性的道德建设法大家都不喜欢,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其自然。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更是需要做思想的建设。这方面,是个很大的范围,其中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可惜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社会环境不如人意,甚至显得太嘈杂太纷乱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家长们便多了担心和忧虑,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社会的种种不良的诱惑,会变坏,会不求上进,会迷茫会失去努力的方向。那么对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少年们的成长环境,代代不同,由此成长起来的不同代人他们的生活观念,自身价值观,待人处世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是这几代人天生就有不同的禀赋吗?自然不是,是他们成长环境所致,我们也就得出结论:人是需要引导的,社会也是需要引导的。我也曾对人说起自己的观点,但得到的答案是“你好好过你的,多挣些钱把生活水平搞上去是正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