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 随记 (2/2)
笔下文学 www.bxwxx.com,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当年在东北对付地方豪强时,宁家就是这样做的,并且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而要应付第三种手段,却不能以蛮力压制,必须要用巧劲才行。
因为你越是用蛮横的手段去压制这些谣言传播,别人就越会觉得你作贼心虚,确有其事。
所以要应付这些充满恶意的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他们打舆论战,以舆制舆。
既然要打仗,就必然要有武器。
而他们手里最好的武器,莫过于拥有良好口碑的《求真报》。
这《求真报》虽然是当年颜北清借胡人奸细之手秘密创建的报纸,但由于几次三番揭露了许多谢家有意隐瞒的真相,因此在民间拥有大量的读者,许多人都比较相信里面的报道内容。
既然要打舆论战,那就干脆把《求真报》作为反击谣言的平台和武器来使用。
而且就算池非他们不用,那些江南世家大族也早晚会想到利用《求真报》这份拥有大量读者的地下报纸来搞事情。
为了避免被人滥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求真报》由私变公、由暗转明。
也就是将原本不合法的《求真报》变成合法的报纸,并且由官方来收编和控制,使其成为官方发布信息的唯一渠道。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宁家所控制的新京城内为《求真报》开设正式的报馆,还要有明面上的东家,并且将原本免费派发的报纸变成收费购买。
这样一来,原本不合法的《求真报》就会摇身一变,变成合法的报纸。
假如以后有人想假冒《求真报》乱发消息,只要新京的报馆在报纸上作出严正的声明和解释,就能很好地辟谣,这就是“转正”的好处。
然而这“转正”虽好,但这里却又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那就是刚刚才经历完瘟疫和战乱的江南百姓,哪有闲钱去购买开始收费的《求真报》。
而且就算江南文风再鼎盛,也不可能每个百姓都识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池非找来了大量说书先生,然后花钱让他们到江南各地去讲解每一期《求真报》上的报道内容,把最新的时事消息传播到各地民间。
在听到这些消息后,百姓们自然会口耳相传,再告诉其他人。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百姓知道事情的真相。
这种病毒式的传播方法,远比那些江南世家所采用的传统造谣手段要优胜无数倍,其影响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池非还亲自执笔,把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以杂记的形式给写了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篇《东行随记》。
这种以“我”为第一视角,采取回忆录式的写法不仅前所未见,而且其中加杂了许多池非本人的一些吐槽和心里想法,让人觉到十分新鲜有趣之余,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真实可信。
可以说,这种回忆录式的写法在这个时代算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类型,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有许多文人纷纷开始模仿这种手法来写文章,于是出现了大量这种类型的游记和杂记,此乃后话。
其实在创作之初,池非曾经有过犹豫,要不要把岳父宁志远平时的言行如实反映在文章里。
毕竟古代帝王普遍追求一种让人敬而远之的神秘性,就连直视皇帝龙颜这种行为也会被视为大不敬。
岳父宁志远虽然现在还不是皇帝,但已经离这一步很近了,就差一个正式的名份而已。
直接把他的言行写在随记里,不知他是否愿意。
为此,池非特意去问了一下岳父本人的意见。
当宁志远知道小女婿的顾虑后,当场大笑道:“我又不是见不得人,有什么不能写的。
老子本来就是一个老粗,此事所有人都知道,何必还要去遮遮掩掩。
没事,就按你想的去写,不用有所顾忌。”
在得到了岳父的首肯后,池非这才把岳父真实的言行给写进文章里。
当然,有些需要隐瞒的细节该改还是要改的。
例如宁志远在知道四大家族的打算后,不仅没有破口大骂,反而还高兴不已。因为这就有借口可以对他们下手了。
池非在这里直接用岳父平时的口吻来编造了他大骂这些江南世家为蛀虫的情景来为衬托他刚正不阿的形象。
没想到这期《东行随记》一出,却大受百姓们的喜爱和追捧。
宁志远这种老粗性格,竟然意外地大受欢迎。
许多人没想到鼎鼎有名的西北大将军、镇国公宁大人,竟然是一个如此粗犷豪爽之人,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并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就好像自己见过或认识的某个糙汉子一样。
原来不是每个王公大臣,都是那种学识渊博、高高在上的样子。也有像宁公这样虽然位高权重,但却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大人物。
尤其是宁公痛骂那些侵占了大量国有土地,为非作歹、鱼肉乡民的世家豪族为“一群蛀虫”时,更是让百姓们感到十分解气,大快人心。
一时间,通过这篇《东行随记》,许多百姓竟然开始对镇国公宁志远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许多人都想知道,接下来宁公会如何对付这些鱼肉乡民的“蛀虫”。
按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宁志远这个老粗,在《东行随记》的推波助澜下,莫明其妙地成了“网红”,这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除了利用已经“转正”的《求真报》大肆宣传外,池非还想出了一招“鱼目混珠”来对抗谣言。
你们不是要造谣抹黑宁家吗?
我不仅不会制止,反而还要火上浇油、加油添醋,给你多来几个。
具体做法是池非利用共济社人多势多的优势,在众多恶毒的谣言当中,有意散布一些不太靠谱的谣言,而且种类繁多,什么样的谣言都有。
人就是这样,当一件事同时出现了多个版本后,就会对事情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池非利用的就是这种微妙心理,给那些谣言大量掺水。
不仅要掺水,有时还要在人多的地方当众演一场戏。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找两个人,一个负责在人多的地方散布谣言,另一个负责主持正义。
当第一个人在人群当中大量散布谣言时,第二个人要装作忍无可忍的样子,当众站出来一把揪住那个人的脖子大声吼道:“我的命是西北军和宁家救的,如果不是他们我早就被胡人给杀了。你竟然敢污蔑宁公,看我怎么教训你!”
说完,两人大打出手、扭作一团。
当然,最后肯定是负责主持正义的那个人打赢了,而那个负责散布谣言的人被打倒在地后,不仅要向他求饶,还要当众说出来事情的“真相”:这一切都是有人花钱让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败坏宁家的名声。
当围观的百姓听到他所说的“真相”后,自然会恍然大悟。以后再听到类似的谣言,就会习惯性地认为他们是同一伙人,不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别看这种戏码有些浅白拙劣,但只要演得好的话,一样能够取得极好的效果。
在共济社内部,被挑选出来充当“演员”的社员,最近已经开始不断在进行类似的彩排练习了,目的就是要演好这出戏。
这就是“鱼目混珠”的具体做法。
假如说,发行《求真报》是明的做法,那这招“鱼目混珠”就是暗的做法。
这一明一暗两种措施双管齐下的话,足以扭转整个舆论市场。
不是池非自夸,真要比打舆论战,那些江南世族与他这个来自现代网络社会的人相比,差的可不是一点点,而是整个时代。
要知道,这个时代第一份民间报纸就是他亲手创建的《文学报》。
自他的《文学报》出现后,才有越来越多报纸争取涌现,并且慢慢形成整个报业市场。
可以说,他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民间报业鼻祖,这点谁也无法否认和反驳。
就连当年福王赵焞安以权势相逼要强买文学报之时,也正是池非利用《文学报》所造的舆论之势一举扭转局面,让福王等人自食其果。
当年尚且无权无势的池非已经能做到这一点,如今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他又怎么可能会输给那些腐朽贪婪的世家豪族?
这场舆论战,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结果。
果然,随着《求真报》在江南各地的大量传播,以及各地不断出现的假消息被一一当众揭露曝光后,有关宁家的各种恶意谣言开始不攻自破,许多有关宁家的谣言已经无法再让普通老百姓相信了。
就在这时,“转正”后的《求真报》终于上市了第二期报纸。
同样地,这期《求真报》通过各地众多说书先生的亲口讲述以及人们的口耳相传,迅速传遍了整个江南。
这期《求真报》不仅有池非先生所写的第二篇《东行随记》,还在其他篇幅详细列举了十几个有份参与叛乱的世家豪族所侵占的国有土地具体数目,以及这么多年来他们所犯下的种种罪行。
当百姓们看到列举的内容后,不禁被上面的数字所震惊了。
百姓们虽然知道这些世家豪强一定是吞了很多地,但具体是多少其实谁也不知道。
然而这期《求真报》却清楚明白地列出了具体的数字,让所有平民百姓都大感咋舌。
天啊,这些世家大族真不是一般的贪,随便一个家族都至少贪了上万亩地,有的甚至贪了几万亩之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田地全都不用交税。
对于众多平民百姓来说,家里有个三、四十亩地就已经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
上万亩不用交税的良地是什么概念,他们想都不敢想。
而这些世家大族却堂而皇之地把这么多地占为己有、大发横财,甚至还不用交一丁点的税,怪不得宁公会称他们为一群蛀虫。
更可恨的是,这些有钱人们不仅贪得无厌,还做尽了各种坏事,实在是太可恨了。
该杀,这些蛀虫确实该杀!
这是所有看过这期《求真报》百姓的共同想法。
与这些同仇敌忾的百姓相比,那些幸存下来的江南世家在看到这期《求真报》后,却是完全不同的想法。
这期《求真报》的做法,让他们感到坐立难安。
万一在接下来的几期里,《求真报》把他们侵占过的土地数量以及做过的恶事也像这期这样全部刊登出来,那他们这些曾经得罪过宁家的江南豪族岂不是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一时间,所有江南世家豪族全都夹起尾巴小心做人,以免引起宁家的不满,成了下期被揭露的对象。
尤其是那些曾经在背后散布过宁家各种谣言的家族,更是感到背脊发凉、心惊胆战。
他们没想到宁家竟然用这样的手段来进行反击,简直就是杀人不见血。
这期《求真报》,终于让这些世家豪强们看到了报纸舆论的杀伤力。
nbsp; 当年在东北对付地方豪强时,宁家就是这样做的,并且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而要应付第三种手段,却不能以蛮力压制,必须要用巧劲才行。
因为你越是用蛮横的手段去压制这些谣言传播,别人就越会觉得你作贼心虚,确有其事。
所以要应付这些充满恶意的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他们打舆论战,以舆制舆。
既然要打仗,就必然要有武器。
而他们手里最好的武器,莫过于拥有良好口碑的《求真报》。
这《求真报》虽然是当年颜北清借胡人奸细之手秘密创建的报纸,但由于几次三番揭露了许多谢家有意隐瞒的真相,因此在民间拥有大量的读者,许多人都比较相信里面的报道内容。
既然要打舆论战,那就干脆把《求真报》作为反击谣言的平台和武器来使用。
而且就算池非他们不用,那些江南世家大族也早晚会想到利用《求真报》这份拥有大量读者的地下报纸来搞事情。
为了避免被人滥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求真报》由私变公、由暗转明。
也就是将原本不合法的《求真报》变成合法的报纸,并且由官方来收编和控制,使其成为官方发布信息的唯一渠道。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宁家所控制的新京城内为《求真报》开设正式的报馆,还要有明面上的东家,并且将原本免费派发的报纸变成收费购买。
这样一来,原本不合法的《求真报》就会摇身一变,变成合法的报纸。
假如以后有人想假冒《求真报》乱发消息,只要新京的报馆在报纸上作出严正的声明和解释,就能很好地辟谣,这就是“转正”的好处。
然而这“转正”虽好,但这里却又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那就是刚刚才经历完瘟疫和战乱的江南百姓,哪有闲钱去购买开始收费的《求真报》。
而且就算江南文风再鼎盛,也不可能每个百姓都识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池非找来了大量说书先生,然后花钱让他们到江南各地去讲解每一期《求真报》上的报道内容,把最新的时事消息传播到各地民间。
在听到这些消息后,百姓们自然会口耳相传,再告诉其他人。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百姓知道事情的真相。
这种病毒式的传播方法,远比那些江南世家所采用的传统造谣手段要优胜无数倍,其影响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池非还亲自执笔,把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以杂记的形式给写了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篇《东行随记》。
这种以“我”为第一视角,采取回忆录式的写法不仅前所未见,而且其中加杂了许多池非本人的一些吐槽和心里想法,让人觉到十分新鲜有趣之余,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真实可信。
可以说,这种回忆录式的写法在这个时代算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类型,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有许多文人纷纷开始模仿这种手法来写文章,于是出现了大量这种类型的游记和杂记,此乃后话。
其实在创作之初,池非曾经有过犹豫,要不要把岳父宁志远平时的言行如实反映在文章里。
毕竟古代帝王普遍追求一种让人敬而远之的神秘性,就连直视皇帝龙颜这种行为也会被视为大不敬。
岳父宁志远虽然现在还不是皇帝,但已经离这一步很近了,就差一个正式的名份而已。
直接把他的言行写在随记里,不知他是否愿意。
为此,池非特意去问了一下岳父本人的意见。
当宁志远知道小女婿的顾虑后,当场大笑道:“我又不是见不得人,有什么不能写的。
老子本来就是一个老粗,此事所有人都知道,何必还要去遮遮掩掩。
没事,就按你想的去写,不用有所顾忌。”
在得到了岳父的首肯后,池非这才把岳父真实的言行给写进文章里。
当然,有些需要隐瞒的细节该改还是要改的。
例如宁志远在知道四大家族的打算后,不仅没有破口大骂,反而还高兴不已。因为这就有借口可以对他们下手了。
池非在这里直接用岳父平时的口吻来编造了他大骂这些江南世家为蛀虫的情景来为衬托他刚正不阿的形象。
没想到这期《东行随记》一出,却大受百姓们的喜爱和追捧。
宁志远这种老粗性格,竟然意外地大受欢迎。
许多人没想到鼎鼎有名的西北大将军、镇国公宁大人,竟然是一个如此粗犷豪爽之人,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并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就好像自己见过或认识的某个糙汉子一样。
原来不是每个王公大臣,都是那种学识渊博、高高在上的样子。也有像宁公这样虽然位高权重,但却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大人物。
尤其是宁公痛骂那些侵占了大量国有土地,为非作歹、鱼肉乡民的世家豪族为“一群蛀虫”时,更是让百姓们感到十分解气,大快人心。
一时间,通过这篇《东行随记》,许多百姓竟然开始对镇国公宁志远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许多人都想知道,接下来宁公会如何对付这些鱼肉乡民的“蛀虫”。
按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宁志远这个老粗,在《东行随记》的推波助澜下,莫明其妙地成了“网红”,这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除了利用已经“转正”的《求真报》大肆宣传外,池非还想出了一招“鱼目混珠”来对抗谣言。
你们不是要造谣抹黑宁家吗?
我不仅不会制止,反而还要火上浇油、加油添醋,给你多来几个。
具体做法是池非利用共济社人多势多的优势,在众多恶毒的谣言当中,有意散布一些不太靠谱的谣言,而且种类繁多,什么样的谣言都有。
人就是这样,当一件事同时出现了多个版本后,就会对事情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池非利用的就是这种微妙心理,给那些谣言大量掺水。
不仅要掺水,有时还要在人多的地方当众演一场戏。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找两个人,一个负责在人多的地方散布谣言,另一个负责主持正义。
当第一个人在人群当中大量散布谣言时,第二个人要装作忍无可忍的样子,当众站出来一把揪住那个人的脖子大声吼道:“我的命是西北军和宁家救的,如果不是他们我早就被胡人给杀了。你竟然敢污蔑宁公,看我怎么教训你!”
说完,两人大打出手、扭作一团。
当然,最后肯定是负责主持正义的那个人打赢了,而那个负责散布谣言的人被打倒在地后,不仅要向他求饶,还要当众说出来事情的“真相”:这一切都是有人花钱让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败坏宁家的名声。
当围观的百姓听到他所说的“真相”后,自然会恍然大悟。以后再听到类似的谣言,就会习惯性地认为他们是同一伙人,不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别看这种戏码有些浅白拙劣,但只要演得好的话,一样能够取得极好的效果。
在共济社内部,被挑选出来充当“演员”的社员,最近已经开始不断在进行类似的彩排练习了,目的就是要演好这出戏。
这就是“鱼目混珠”的具体做法。
假如说,发行《求真报》是明的做法,那这招“鱼目混珠”就是暗的做法。
这一明一暗两种措施双管齐下的话,足以扭转整个舆论市场。
不是池非自夸,真要比打舆论战,那些江南世族与他这个来自现代网络社会的人相比,差的可不是一点点,而是整个时代。
要知道,这个时代第一份民间报纸就是他亲手创建的《文学报》。
自他的《文学报》出现后,才有越来越多报纸争取涌现,并且慢慢形成整个报业市场。
可以说,他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民间报业鼻祖,这点谁也无法否认和反驳。
就连当年福王赵焞安以权势相逼要强买文学报之时,也正是池非利用《文学报》所造的舆论之势一举扭转局面,让福王等人自食其果。
当年尚且无权无势的池非已经能做到这一点,如今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他又怎么可能会输给那些腐朽贪婪的世家豪族?
这场舆论战,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结果。
果然,随着《求真报》在江南各地的大量传播,以及各地不断出现的假消息被一一当众揭露曝光后,有关宁家的各种恶意谣言开始不攻自破,许多有关宁家的谣言已经无法再让普通老百姓相信了。
就在这时,“转正”后的《求真报》终于上市了第二期报纸。
同样地,这期《求真报》通过各地众多说书先生的亲口讲述以及人们的口耳相传,迅速传遍了整个江南。
这期《求真报》不仅有池非先生所写的第二篇《东行随记》,还在其他篇幅详细列举了十几个有份参与叛乱的世家豪族所侵占的国有土地具体数目,以及这么多年来他们所犯下的种种罪行。
当百姓们看到列举的内容后,不禁被上面的数字所震惊了。
百姓们虽然知道这些世家豪强一定是吞了很多地,但具体是多少其实谁也不知道。
然而这期《求真报》却清楚明白地列出了具体的数字,让所有平民百姓都大感咋舌。
天啊,这些世家大族真不是一般的贪,随便一个家族都至少贪了上万亩地,有的甚至贪了几万亩之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田地全都不用交税。
对于众多平民百姓来说,家里有个三、四十亩地就已经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
上万亩不用交税的良地是什么概念,他们想都不敢想。
而这些世家大族却堂而皇之地把这么多地占为己有、大发横财,甚至还不用交一丁点的税,怪不得宁公会称他们为一群蛀虫。
更可恨的是,这些有钱人们不仅贪得无厌,还做尽了各种坏事,实在是太可恨了。
该杀,这些蛀虫确实该杀!
这是所有看过这期《求真报》百姓的共同想法。
与这些同仇敌忾的百姓相比,那些幸存下来的江南世家在看到这期《求真报》后,却是完全不同的想法。
这期《求真报》的做法,让他们感到坐立难安。
万一在接下来的几期里,《求真报》把他们侵占过的土地数量以及做过的恶事也像这期这样全部刊登出来,那他们这些曾经得罪过宁家的江南豪族岂不是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一时间,所有江南世家豪族全都夹起尾巴小心做人,以免引起宁家的不满,成了下期被揭露的对象。
尤其是那些曾经在背后散布过宁家各种谣言的家族,更是感到背脊发凉、心惊胆战。
他们没想到宁家竟然用这样的手段来进行反击,简直就是杀人不见血。
这期《求真报》,终于让这些世家豪强们看到了报纸舆论的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