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百年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团结至关要紧,
分裂一事无成。
投降主义把人坑,
宏图化为泡影。
“常胜军”在高桥、萧塘打了两次胜仗,为清朝统治者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任的江苏巡抚李鸿章,马上修本飞奏北京,说道:“夷人善战,颇知兵。加之枪快炮利,两次重创长毛,大有横扫千军之势……”
高侨、萧塘之战,也助长了侵略军的反动气焰。他们每占一处,都把金银财宝搜刮一空。据说,有一个英国小官,在破高桥后,发现了太平军的银库,里边有两口袋银元。这个家伙乐红了眼睛,把腰包都装得满满的,还没拿走一条口袋的二分之一。情急之下,他扛起了重二百多公斤的一袋银元。后来累吐了血,压死在口袋下面。无限制的掠夺,大大地刺激了侵略者的胃口。他们都愿意开仗,而不愿意休息。所以,他们在攻占萧塘之后,又把炮口指向“七宝”地区。太平军守把不住,又达到了侵略军的目的。
太平军一再失利,使李秀成深感不安。他怕受失职处分,改变了单纯防御的战术,而开始进攻了。据了解,松江是“常胜军”的大本营,李秀成决定先吃掉他。他集中了五万大军和新式武器,突然把松江包围,双方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骄狂跋扈的“常胜军”,急忙仓促应战。先是激烈的炮战,接着展开了肉搏。太平军以压倒敌人的绝对优势,把常胜军打得落花流水,死伤近三千人。华尔这个职业杀人犯送了狗命,三百五十人也做了太平军的俘虏。
松江一战,大长了太平军的士气,大灭了中外反动派的威风。他们龟缩在上海城里,乱作一团。布政使吴煦和道员杨坊,迷信洋人的思想已开始动摇。他们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
……松江一战,充分暴露了洋夷的色厉内荏。他们惧怕发逆,比之我们有过而无不及。若不仰仗炮械之精良,其惨状更不可言状了……
如果李秀成按照松江的打法,攻克上海是不成问题的。可是,他从内心并未完全解除对侵略者的惧怕。因此,迟迟疑疑,拖泥带水,这就给了敌人以喘息的机会。
总指挥士迪佛立,重新把“常胜军”组织起来,任命戈登为统带。又从天津抽调了一支舰队,在黄浦江助战。李鸿章也从安徽调来湘、淮军两万八千多人,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与此同时,曾国藩严令湘军分两路向天京进逼,水师由彭玉麟率领进泊护城河口。陆师由曾国荃率领,占领雨花台。敌军一下子攻到家门口,而且又来得这么突然和迅速,给天京造成极大威胁,一时间,人心惶惶,路静人稀,恐怖气氛笼罩着天京城。
洪秀全见事不妙,立刻降下诏旨,飞调李秀成回师援救天京。李秀成无奈,只好解上海之围,班师还京。于是,第二次攻打上海又未能成功。
一八六三年六月,李秀成率大军到达长江北岸,与天京只有一江之隔。正在太平军准备渡江的时候,却遭到了湘军的阻截。他们用密集的炮火,封锁了江面和渡口。又分兵数股,袭击太平军的后队和两翼。李秀成下令,一面与湘军开仗,一面强行渡江。本来,经过长途跋涉的太平军已经精疲力竭,再遇上敌人顽强的进攻,实在是招架不住了。成群的人倒下去,一批又一批。尸积如山,血水染红了江水。经过十二天的浴血奋战,终于有一部分人渡过了扬子江。但回到天京的,总数还不足一万五千人。这一仗,光太平军就死伤了十万多人。
一八六三年六月二十日,李秀成回到天京。本想重新组建太平军,进行第三次东征。可是,天王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坚持把李秀成留在京城,负责守卫天京的工作。
紧接着,形势急转直下。一八六三年十二月四日,苏州失守,慕王谭绍光被叛徒康王安钧杀死,两万太平军全部壮烈牺牲。一八六三年三月二十四日,杭州失陷;五月十一日,常州失陷。太平天国现只剩下天京一座孤城,被中外反动派围了个风雨不透。
一八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急忙召集群臣议事。李秀成首先发言说:“天京受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唯今之计,只有让城别走,另寻出路,否则,君臣将帅无一可存。”洪秀全不悦道:“天京城高水阔,地险而易守。敌军久围不得破,何必另寻出路?”李秀成道:“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天京不破,只因安庆、江苏俱在我手。所需之物源源而来,弟兄们吃得饱,士气壮,故尔难破。今安、苏重镇皆入敌手,天京如婴儿断乳。军民断炊,万难支持。”李秀成接着说:“时下京中人心不固,且俱是朝官。文官多,武将少;老者多,壮者少;妇女多,能战者少;白食者多,出力者少。岂能把天京守住?圣上著不依臣所奏,灭绝定矣!”
洪秀全勃然大怒,指着李秀成说:“尔一再抗旨不遵,任意而行,是何居心也?胜败乃兵家之常,身为主帅者,理应胜不骄、败不馁。尔何惧妖如此之甚也?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的天兵多过江水;尔说无粮——朕之粮多如山积。又何惧妖兵乎?”洪秀全又说:“天京乃帝都,绝无丢弃之理。若走,你自己走吧!”李秀成无言可对,洪秀全传旨,让洪仁-化装出城,到丹阳、常州、湖州、浙江一带去催请援兵。洪仁-不敢抗旨,于当日晚间就出发了。洪仁-走后,好像石沉大海,一点儿消息也没有。而天京的形势,却愈发紧张了。
反动透顶的曾国荃,下令封锁了雨花台、江东桥、下关、钟山以及所有的城门,断粮断水,步步近逼。一八六四年二月二十八日,湘军猛攻龙脖子山上之天堡城。经过十二小时的激战,天堡城终于失陷。三月二日湘军攻到太平门和神策门外,彻底把天京合围了,形势更加困难。
天京的吃粮断绝,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民怨沸腾,怨声载道,连天王也断了炊食。不过,洪秀全是个有心计的人。早在一年前,他就做过“代食”的试验。原来,在天王府的阔地上,生长着各种草类。洪秀全把草铲掉,试着吃过一两次,觉得没什么危害。现在真的断粮了,他又想起这个办法。颁下一道诏旨,命各家各户食百草充饥。他还给草起了个名字,叫“甜露”或“甘露”,众人听了,无不皱眉。
洪秀全怒道:“天赐万物,供人养生,百草者甘露也。食之,既可充饥又富营养,尔等何故见疑?尔不食,朕来食!”百官无法,皆取草充饥。结果,不但不解饿,连屎都拉不出来了。
内外交困,缺粮断水,终于使洪秀全病倒了,于一八六四年六月一日,殉国而死,享年五十岁。
洪秀全是一手掀起太平天国革命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完整纲领、有系统组织建成一个正式国家,以前还不曾有过。他由于时代的限制,虽然有不少缺点,甚至有些缺点是严重的,但是,他仍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后有诗赞洪秀全云:
创教为救国,
金田起义兵。
惊雷破敌胆,
破竹下金陵。
功绩留千古,
至今有英名。
凭吊官禄坤,
怀念天王洪。
洪秀全死后,众人无不伤感,将其尸葬于天王宫后苑里。以李秀成为首的群臣,拥戴十六岁的幼天王——洪福贵即位。幼天王是个孩子,不懂怎样处理国家大事,一切都交给李秀成掌管。李秀成原主张“让城别走”,遭到天王的反对。现在洪秀全虽然不在了,可是,再想弃城已经来不及了。到了现在,不论谁当天王,谁主持朝政,也无济于事了。
七月三日,最后一个保卫天京的要塞地堡城,也被敌军攻陷了。天京的失守,已经迫在眉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天京的保卫战,从天京城本身的地理形势来看,从历代战争经验来看,都以保卫紫金山(即钟山)为首要任务。特别是迫临城郊太平门的第三峰及其南麓的富贵山尤为紧要。所以,太平天国自建都天京以后,就在第三峰上建天堡城,在富贵山建地堡城。军事家都清楚,要想保住天京,首先要保住天堡、地堡二城。而敌人要进攻天京,也必须首先攻克这两个要塞。进一步说,如果太平军守住这两处城堡,不仅可以保卫天京,并且还能借助于这两个城而居高临下,足以监视敌军行动的险要据点,进... -->>
团结至关要紧,
分裂一事无成。
投降主义把人坑,
宏图化为泡影。
“常胜军”在高桥、萧塘打了两次胜仗,为清朝统治者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任的江苏巡抚李鸿章,马上修本飞奏北京,说道:“夷人善战,颇知兵。加之枪快炮利,两次重创长毛,大有横扫千军之势……”
高侨、萧塘之战,也助长了侵略军的反动气焰。他们每占一处,都把金银财宝搜刮一空。据说,有一个英国小官,在破高桥后,发现了太平军的银库,里边有两口袋银元。这个家伙乐红了眼睛,把腰包都装得满满的,还没拿走一条口袋的二分之一。情急之下,他扛起了重二百多公斤的一袋银元。后来累吐了血,压死在口袋下面。无限制的掠夺,大大地刺激了侵略者的胃口。他们都愿意开仗,而不愿意休息。所以,他们在攻占萧塘之后,又把炮口指向“七宝”地区。太平军守把不住,又达到了侵略军的目的。
太平军一再失利,使李秀成深感不安。他怕受失职处分,改变了单纯防御的战术,而开始进攻了。据了解,松江是“常胜军”的大本营,李秀成决定先吃掉他。他集中了五万大军和新式武器,突然把松江包围,双方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骄狂跋扈的“常胜军”,急忙仓促应战。先是激烈的炮战,接着展开了肉搏。太平军以压倒敌人的绝对优势,把常胜军打得落花流水,死伤近三千人。华尔这个职业杀人犯送了狗命,三百五十人也做了太平军的俘虏。
松江一战,大长了太平军的士气,大灭了中外反动派的威风。他们龟缩在上海城里,乱作一团。布政使吴煦和道员杨坊,迷信洋人的思想已开始动摇。他们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
……松江一战,充分暴露了洋夷的色厉内荏。他们惧怕发逆,比之我们有过而无不及。若不仰仗炮械之精良,其惨状更不可言状了……
如果李秀成按照松江的打法,攻克上海是不成问题的。可是,他从内心并未完全解除对侵略者的惧怕。因此,迟迟疑疑,拖泥带水,这就给了敌人以喘息的机会。
总指挥士迪佛立,重新把“常胜军”组织起来,任命戈登为统带。又从天津抽调了一支舰队,在黄浦江助战。李鸿章也从安徽调来湘、淮军两万八千多人,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与此同时,曾国藩严令湘军分两路向天京进逼,水师由彭玉麟率领进泊护城河口。陆师由曾国荃率领,占领雨花台。敌军一下子攻到家门口,而且又来得这么突然和迅速,给天京造成极大威胁,一时间,人心惶惶,路静人稀,恐怖气氛笼罩着天京城。
洪秀全见事不妙,立刻降下诏旨,飞调李秀成回师援救天京。李秀成无奈,只好解上海之围,班师还京。于是,第二次攻打上海又未能成功。
一八六三年六月,李秀成率大军到达长江北岸,与天京只有一江之隔。正在太平军准备渡江的时候,却遭到了湘军的阻截。他们用密集的炮火,封锁了江面和渡口。又分兵数股,袭击太平军的后队和两翼。李秀成下令,一面与湘军开仗,一面强行渡江。本来,经过长途跋涉的太平军已经精疲力竭,再遇上敌人顽强的进攻,实在是招架不住了。成群的人倒下去,一批又一批。尸积如山,血水染红了江水。经过十二天的浴血奋战,终于有一部分人渡过了扬子江。但回到天京的,总数还不足一万五千人。这一仗,光太平军就死伤了十万多人。
一八六三年六月二十日,李秀成回到天京。本想重新组建太平军,进行第三次东征。可是,天王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坚持把李秀成留在京城,负责守卫天京的工作。
紧接着,形势急转直下。一八六三年十二月四日,苏州失守,慕王谭绍光被叛徒康王安钧杀死,两万太平军全部壮烈牺牲。一八六三年三月二十四日,杭州失陷;五月十一日,常州失陷。太平天国现只剩下天京一座孤城,被中外反动派围了个风雨不透。
一八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急忙召集群臣议事。李秀成首先发言说:“天京受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唯今之计,只有让城别走,另寻出路,否则,君臣将帅无一可存。”洪秀全不悦道:“天京城高水阔,地险而易守。敌军久围不得破,何必另寻出路?”李秀成道:“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天京不破,只因安庆、江苏俱在我手。所需之物源源而来,弟兄们吃得饱,士气壮,故尔难破。今安、苏重镇皆入敌手,天京如婴儿断乳。军民断炊,万难支持。”李秀成接着说:“时下京中人心不固,且俱是朝官。文官多,武将少;老者多,壮者少;妇女多,能战者少;白食者多,出力者少。岂能把天京守住?圣上著不依臣所奏,灭绝定矣!”
洪秀全勃然大怒,指着李秀成说:“尔一再抗旨不遵,任意而行,是何居心也?胜败乃兵家之常,身为主帅者,理应胜不骄、败不馁。尔何惧妖如此之甚也?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的天兵多过江水;尔说无粮——朕之粮多如山积。又何惧妖兵乎?”洪秀全又说:“天京乃帝都,绝无丢弃之理。若走,你自己走吧!”李秀成无言可对,洪秀全传旨,让洪仁-化装出城,到丹阳、常州、湖州、浙江一带去催请援兵。洪仁-不敢抗旨,于当日晚间就出发了。洪仁-走后,好像石沉大海,一点儿消息也没有。而天京的形势,却愈发紧张了。
反动透顶的曾国荃,下令封锁了雨花台、江东桥、下关、钟山以及所有的城门,断粮断水,步步近逼。一八六四年二月二十八日,湘军猛攻龙脖子山上之天堡城。经过十二小时的激战,天堡城终于失陷。三月二日湘军攻到太平门和神策门外,彻底把天京合围了,形势更加困难。
天京的吃粮断绝,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民怨沸腾,怨声载道,连天王也断了炊食。不过,洪秀全是个有心计的人。早在一年前,他就做过“代食”的试验。原来,在天王府的阔地上,生长着各种草类。洪秀全把草铲掉,试着吃过一两次,觉得没什么危害。现在真的断粮了,他又想起这个办法。颁下一道诏旨,命各家各户食百草充饥。他还给草起了个名字,叫“甜露”或“甘露”,众人听了,无不皱眉。
洪秀全怒道:“天赐万物,供人养生,百草者甘露也。食之,既可充饥又富营养,尔等何故见疑?尔不食,朕来食!”百官无法,皆取草充饥。结果,不但不解饿,连屎都拉不出来了。
内外交困,缺粮断水,终于使洪秀全病倒了,于一八六四年六月一日,殉国而死,享年五十岁。
洪秀全是一手掀起太平天国革命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完整纲领、有系统组织建成一个正式国家,以前还不曾有过。他由于时代的限制,虽然有不少缺点,甚至有些缺点是严重的,但是,他仍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后有诗赞洪秀全云:
创教为救国,
金田起义兵。
惊雷破敌胆,
破竹下金陵。
功绩留千古,
至今有英名。
凭吊官禄坤,
怀念天王洪。
洪秀全死后,众人无不伤感,将其尸葬于天王宫后苑里。以李秀成为首的群臣,拥戴十六岁的幼天王——洪福贵即位。幼天王是个孩子,不懂怎样处理国家大事,一切都交给李秀成掌管。李秀成原主张“让城别走”,遭到天王的反对。现在洪秀全虽然不在了,可是,再想弃城已经来不及了。到了现在,不论谁当天王,谁主持朝政,也无济于事了。
七月三日,最后一个保卫天京的要塞地堡城,也被敌军攻陷了。天京的失守,已经迫在眉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天京的保卫战,从天京城本身的地理形势来看,从历代战争经验来看,都以保卫紫金山(即钟山)为首要任务。特别是迫临城郊太平门的第三峰及其南麓的富贵山尤为紧要。所以,太平天国自建都天京以后,就在第三峰上建天堡城,在富贵山建地堡城。军事家都清楚,要想保住天京,首先要保住天堡、地堡二城。而敌人要进攻天京,也必须首先攻克这两个要塞。进一步说,如果太平军守住这两处城堡,不仅可以保卫天京,并且还能借助于这两个城而居高临下,足以监视敌军行动的险要据点,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