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装绅弄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箕三字也是可以同音互译的,所以鸡头山要么在土耳其,要么在兴都库什山脉。南至于江,登熊湘。这好理解。江就是今长江,熊湘就是熊山和湘山。熊hong山,南方语就是衡山。湘山,就是现在的君山。也就是说黄帝南疆到达了湘南。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荤粥、煇诸同音。而《山海经》中的煇诸山在后世的首都以北。合符之符,就是兵符。合符也就是有会师的意思。综合上述信息,黄帝的疆域至少西到兴都库什山脉,甚至可能到达了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东至少到达了山东半岛,也可能到达了朝鲜半岛;北至少到达了首都以北之燕山;南到湘南衡山以南。
我只是不明白,从《史记》记载的情况来看,黄帝时盛况空前,相当强大,怎么后来会衰败了呢。令人扼腕的是,黄帝文才武略无双,却处理不好家事,一个儿子青阳被排除继承权,郁郁而终,后来曾孙以其名命名,就是帝挚青阳氏,传下唐尧一脉。另一个儿子自暴自弃了,拉帮结伙沦为新一代“四凶”。另一个不被承认的儿子……少昊,在父黄帝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
可是身为私生子,少昊不被承认,少年即化名金斯利,被黄帝送到东夷部落联盟里最大部落凤鸿氏部落里做人质,之后的神战中被波及,可是他不但没事,并取凤鸿氏之女为妻,成为凤鸿部落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为土生金,他改鸟族凤鸿氏为金天氏。没人知道,他心中怨毒何等深重。然而黄帝身前文治武功,压得少昊不敢妄动,只是藏身于蚩尤身后摇旗呐喊,蚩尤战败身死,黄帝不久乘龙而去,但轩辕氏族根基依然深厚,而且势力不断延伸,今甘肃、青海、巴蜀境内的混血种方雷氏支脉为古神天庭承认的轩辕氏族附庸政权,作为古神轩辕黄帝的得力助手和伴侣之一,黄帝正妻嫘祖作为东夷支脉首领,继承人地位得到了承认。而融入东夷的继承人昌意,亦借助方雷氏族奠定地位。
黄帝与蚩尤战争之后,方雷西陵氏部族水涨船高,发展为西南地区最强大的混血种和古猿附庸文明氏族。幸好,树大招风,在古神天庭授意下,公元前4053年,东夷少昊号称传承黄帝正统,建立少昊金天氏政权。即位称帝成为后来五帝之一。前4019年,少昊登基,便将矛头对准了四面楚歌的轩辕一脉。宣称现今昌意传下的黄帝轩辕氏政权不是正统。少昊氏以玄鸟之力斩杀末代轩辕氏正统,并在全天下肃清轩辕正统遗党。西陵方雷氏作为轩辕母族,虽偏安西南,也遭到了打击。依赖作为东夷分支的身份,勉强得到保全。隐姓埋名的昌意即隐身于西陵方雷氏中。随即,少昊氏政权指定了当年一同迁居西南的淖山氏所统领的蜀山氏古部族,取代西陵方雷氏,为西南川主,让古氏族遗民和前朝旧族相互制衡,此为帝王心术。西南地区从此恢复了“蜀”之名,史称“巴蜀”。前3850年,昌意生混血种韩流,韩流长着长长的脑袋,小小的耳朵,人一样的面孔,猪一样的嘴巴,全身长着鳞,两条腿并生在一起,其脚像猪蹄子,虽然其貌不扬但少而聪慧,天生机智。故前3839年,垂垂老矣的昌意为复兴轩辕氏族正统,令韩流隐藏身份入赘,迎娶了淖山氏之女,人称“淖子阿女”的混血种景仆。
“淖子阿女”景仆,小名阿女,其为人允文允武,才貌双全。此时淖山氏取代方雷西陵氏在川执政后,川东依旧为方雷西陵氏根据地,统治根深蒂固,淖山氏以两家同根交深,亦不深究。少年阿女就成长于西蜀地区,往来于羌、苗等族之中,亦常常入山采药、茶等,其踪迹遍布后世所谓“茶马古道”。阿女深得东夷政权之长句芒和其子穷奇的喜爱,而穷奇,其实是此时被尊称为白帝的少昊的私生子。过继给句芒掩人耳目,穷奇与阿女在东夷一脉中同辈,便呼阿女为姐。阿女嫁给韩流后,不久,阿女继承了淖山氏的蜀山氏部族之首的位置,因本名景仆,韩流又是昌意之子,故后世也称“昌仆”或“昌濮氏”。夫妻二人共同执掌西南苗疆。当初轩辕黄帝接掌轩辕氏族后,深谋远虑定下了联炎、联西,扶助古猿……这三大政策,甚至战后推行五虫论,在打印五氏的同时抬高了人族地位。基于这种民族政策,昌濮氏和夫君韩流一起名正言顺的在西蜀北地开荒务农,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兵。为了提高川粮产量,改变过去以虫草、花果、蚕蛹等原始食品为食的现象。景仆和韩流夫妻二人亲自前往西北,姬氏一脉的谷神姬弃所开辟的“谷神玄圃”,求得耕种之法,利用巴蜀盆地的特色紫色土,发展粮食生产。自此,川蜀始有“天府国土”之基。不久后,穷奇恢复了合法身份,继位登基。与之结好的景仆、韩流夫妇亦替代年老体衰的淖山氏治理川蜀,建号女枢氏。女枢氏主外,韩流主内,韩流后被追封为帝乾荒,亦号大荒帝。
韩流与阿女生子颛顼,故颛顼其实为轩辕氏族正统。颛顼从小跟随母亲居住在蜀山,观察日、月、星路的运转和变化,学到了许多天外种族的知识。他极为聪明,对天地变化、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说的头头是道。当时的天下之主穷申虽然尽全力去治理国政,但他是老虎吞天,无处下口,混乱的政局搞得他焦头烂额,正不知如何是好,知道父亲好友后人颛顼有治国奇才,便让他入朝为官,辅佐他治理朝政。前3800年,颛顼入朝辅佐少昊金天氏族政权,这一年他刚满十岁。《帝王世纪》记载说:“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看来,这位少年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因辅佐朝政有功,穷申令其继承了韩流生前的颛顼封地,号颛顼氏——或者说,赘婿。前3790年,颛顼满二十岁,已经协助穷申主理朝政十年,朝中一切大事都听他的,穷申完全被架空,成了一位挂名天子。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左右朝政了,索性将帝位禅让给了赘婿之子。颛顼重整河山,迁都于兖州,仍封太上皇穷奇、穷申于临朐荣养。少昊金天氏政权至此结束,历史进入颛顼时期。就这样,颛顼以权臣身份取代了少昊、穷奇、穷申一脉相传的金天氏族帝位,恢复轩辕氏族称号,颛顼一系后人美化了这一段历史。历史犹如大转盘一般,由古神混战开始,被黄帝世系夺取人间政权后,黄帝嫡系势力又被私生子少昊势力夺取,如今到颛顼这里又回到了黄帝世系,甚至执掌天庭。
颛顼称帝后,首先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少昊政权基本盘的“鸟官制”,按照降服五氏归化的五行之说,设立“五官制”。“官”远古时称为“正”,“五官”即“五正”。他首先利用自己继承东夷的渊源,礼请句芒和蓐收归位东、西坐镇。蓐收为西方金正之官,主管监督与刑罚;句芒为东方木正之官,相当于大司农职位,主管农业。又恭请昔年轩辕氏的北方盟友古神后土,入主中央,担任中央土正之官,位比大司徒,主管国计民生。同时任命共工旧部,亲附后土的古神禺京,担任水正之官,又号玄冥神,主管水利工程。最后不念旧恶,邀请战败丧子后归隐于南方的炎帝一系古神祝融,出任火正之官,相当于司马职位,有征伐不臣的出兵之权。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完善设立的五官制。靠着几方势力的支持和相互牵制,黑帝颛顼以水德称帝,成为新一任古神天庭的天帝。颛顼五年,丙辰,前3785,颛顼命工匠在淇水南岸建造新的都城。历时三年,新都建成。颛顼将新城命名为帝丘。颛顼八年,己未,前3782,颛顼政权正式迁都于帝丘。颛顼十三年,甲子,前3777年,颛顼提出少昊氏所创立的先天八卦太阳历存在着许多缺欠和不足,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颛顼便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日月星辰的变化,参照少昊氏的八卦太阳历,制定了更加适用的颛顼历法,彻底清除少昊的影响。
颛顼历法规定: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为立春。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三十天,因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故每年的第十二个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又分为四季,为春、夏、秋、冬;每季三个月,每月一个节气,全年共十二节气,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每年根据十二个节气安排生产和社会活动,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了一定的规律。颛顼二十五年,丙子,前3765,蚩尤氏的后裔九黎族因仇恨黄帝氏族,对颛顼政权产生强烈不满。但是,他们深知颛顼政权势力强大,以武力反抗只能是徒劳,于是,他们便在民间推行巫教,企图在舆论领域搞垮颛顼政权。《国语,楚语下》记载说:“颛顼政权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人和神混在一起,神话、传说、真假难辨。人人都设祀称神,家家都有通神的巫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巫教风行一时。何况其中还有古神推波助澜,在甘肃临洮发现的陶罐上画有一蛙形人,下面画有巨大的女体,蛙人四围是上古之“巫”字,即后来出现在两河流域的所谓“上下四方之王”。这陶罐实际是“以图表音”的具体体现。蛙图表示“娲”之象,以女体代表女性。也就是说该图代表的就是女娲。
颛顼深入民间考察时,发现这种情况,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果断地采取行动,下令禁止在民间推行巫教,禁止私自设祀称神。同时命后土管理古神相关的事物,一切巫政神事都由后土审核与统一管理。任命祝融以武力管理臣民,不准臣民参与巫教活动。祝融奉命率领武装部队巡逻各地,一面无情地镇压在民间推行巫教的顽固份子,一面宣传颛顼政权所主张和提倡的水德,引导九黎民众接受颛顼政权的文化教育,使民间巫政失去滋生的土壤,社会秩序得到改善。那些曾经的古神盟友也无从下手。
颛顼三十三年,甲申,前3757春天,有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天气格外地好,帝颛顼心血来潮,带领着大臣们到野外去踏青。徐徐的春风吹动着花草树木,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引诱得游春的君臣如醉如痴。颛顼认为,这是大自然为古猿附庸演奏的最美妙的音乐,意味着轩辕氏族长期以来消除战祸,恢复环境卓有成效,应该把它保存下来,流传于后世,于是便命乐师飞龙模仿自然界的八种声音,创作一支乐曲。飞龙经过多日的钻研和构思,终于完成了创作任务,写出了一支题名为《承云》的曲子。《承云》又称《云门》,是颛顼天庭政权时期歌舞升平的著名音乐。颛顼晚年时期,共工部族的鹰派不满后土和禺京等人对颛顼政权称臣,由浮游挑起,说动共工氏后裔的术器叛乱。
想当初共工一时心灰意冷,命术器继位,后土执掌国政,相柳与无支祁执掌军政。相柳与无支祁联手排挤后土一脉,恰因聻族异动,后土出走建立幽都,后来投奔颛顼。而相柳与无支祁挟持术器,号称继承共工遗志继续割据一方。此刻颛顼果断地派军队镇压,平息了叛乱。术器兵败后,一部分共工氏直系被杀,余众逃往江南,与那里的炎帝后裔结合在了一起。后土上表请罪,辞去了中央土正的官职。祝融也因厌倦事俗而退隐,将火正之位传给族弟吴回。后土与祝融辞官,句芒、蓐收亦纷纷离职。颛顼请求四人临行与自己合力,隔绝了天界与人间的通道,绝地天通,避免因神人冲突,重演上古古神间的纷争。打造了“建木”神木,以防不测。按照《海内经》叙事顺序,建木入口在西蜀一带。此建木就是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神树的原型!青铜神树的九株,实为九州巫神节杖,也是开启绝地天通的通道所需。一切都很顺利,颛顼志得意满,却不知这落入了当初五氏的算计。事毕,后土归于幽都,祝融安居南海,句芒、蓐收不知所踪。唯禺京留镇北方,安抚共工族民。颛顼四十二年,癸巳,前3748。颛顼于北方兴建玄宫,恩威并施治理共工遗民。
北极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加上颛顼以水德为帝,人们又称玄帝。无支祁等人不满,找到假死隐居的共工进谗。说颛顼号称玄帝,是向共工挑衅,要争夺水神的名号。又说颛顼在击败术器后,辱骂共工氏一脉,又重责后土。共工听闻后大怒,再次出山。与颛顼约战,再战不周山。颛顼本非共工敌手,绝地天通后更是疲惫,依赖轩辕氏传下的人皇之轩辕剑苦苦支撑。幸得伏羲与后土听闻消息,赶来劝解。共工随后土定居幽都,疲惫的颛顼则前往火云洞追随三皇,闭关隐居。其后,颛顼子孙经历十二任帝。共工遗民的主战派叛乱不休,兴起洪水与颛顼世人争执。颛顼氏政权后期,因大洪水的逼迫,全族迁往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和燕山及东北高地的平原,虽然大禹治水成功,儿子启建立夏朝。但内战导致夏朝衰落,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被唐尧传承的帝喾高辛氏政权所取代,颛顼政权此后沦落为北方夷国。
公元前2371年,古神炎帝一系老甲和黄帝一系帝喾在异国他乡齐心协力,建立夏后,或阿卡帝国,也就是在苏美尔复兴了夏王朝,统一了亚洲和北非,是为两河流域发现的阿卡德帝国!“阿卡德”实为“夏开帝”的旧名;萨尔贡、少皞、少康,实为帝喾一神,也是旧名之故。西方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据楔形文字泥板书,将少皞旧名成了萨尔贡,将夏开帝国译成了阿卡德帝国。阿卡德帝国远非西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认识的限于埃及、两河流域和天竺。他们摸到的只是夏后帝国的一条腿!帝喾的阿卡德帝国实际上覆盖了亚洲和埃及!后来炎帝一系因为大洪水而失势,阿卡德帝国落入帝喾之手。
从此夏后帝国废弃炎帝一族的九州封建制度,采取分封制,帝喾分封八子镇守亚洲和北非八方,其中伯虎分封在黔贵一带,是为《山海经》的柏服国;仲熊分封在中国南方赣西一带,是为《山海经》的张鋐国,张鋐国是为“中国”名称之源,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夏代的中康;毕竟赣西在上古并非蛮荒之地,颛顼帝时,那里是为颛顼帝帝都所在,赣西之名就来源于“颛顼”的上古旧名。季狸分封在后世的波斯、巴基斯坦和天竺,是为《山海经》的季厘之国。实际上季厘是乘厘之字误。因仲熊,粤东俚僚土话即张鋐是阿卡德帝国即帝喾的封国,仲熊、张鋐、斟寻,实为一。所以中国夏代之都城,依照张鋐国的历史,唐尧和夏代都城就在赣西!依柏服,伯虎、白虎、巴虎,巴人廪君一支国历史,夏之都城就在黔贵或湘西!依照阿卡德帝国的历史,夏代的都城就在西蜀或横断山脉。
公元前2292年,帝喾之孙、以祖父青阳命名的帝挚青阳氏之子——位于亚述的唐尧继续统治埃及,在《山海经》中称长右族,因为帝挚横死,苏美尔帝国势力收缩,年仅9岁的混血种唐尧临危受命,继承长右族首领,也继承了统治古埃及的王位。唐尧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尧,帝尧姓伊祁,名放勋。伊祁放勋实际就是egyptian,它的意思就是埃及人之王。帝尧继承埃及王位共98年,取得帝位时间共56年,是为阿卡德帝国的纳拉姆辛。此时帝喾的继承人,被分封于今波斯、巴基斯坦和天竺的沙尔沙利乘厘继承了阿卡德帝国帝位,但此时阿卡德帝国已四分五裂,乘厘帝不被承认。“谁是王?谁不是王?”诸侯各自称帝,世界大乱。沙尔沙利实为《山海经》中狌狌、双双、猩猩、三桑之译音,也就是商汤之祖族。乘厘帝实际就是中国古史中的舜帝!公元前2250年,被分封于埃及的唐尧练兵秣马统一了亚洲和北非,正式取得阿卡德帝国帝位。
公元前2231年前后,古神战风云再起,西亚和两河流域洪灾肆虐,帝尧率领埃及和亚述军队从埃及迁徙中国,驱逐参加中原大战的军阀鲧族、共工族、三苗族、驩兜族,占领舆论阵地批之为“四凶”,唐尧之后,即公元前2194年,位于今波斯的沙尔沙利乘厘取得阿卡德帝国帝位,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舜,也就是天竺教的帝释天。乘厘、舜帝、帝释,也是同音互译的结果。帝舜在位50年,统一了亚洲,流放古神旧贵族,第二代“四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让他们与神战污染导致的怪物魑魅自相残杀,因为大清洗成为残余古神的众矢之的,虞舜至公元前2144年巡游而突然驾崩。帝舜之后混乱了17年,至公元前2127年,夏后氏的新一代领袖,颛顼的混血种孙子大禹凭着治水大功取得帝位,并光复亚洲和北非。大禹因为治水旧伤,于公元前2082年逝世,在位45年。大禹之后传位伯益,掌控白夷,黔贵的伯益在位13年。公元前2072年,伯益取得大禹帝位,那么问题来了,《古本竹书纪年》认为大禹曾和益共同治理洪水,大禹之后,“传”位于益。
“后”是夏代帝王的称呼。益当了帝王,自然称后益,但禹的儿子启不认帐,不称益为“后”而称其为“伯”。“伯”非“公、侯、伯、子、男”之“伯”,这五个爵位是西周才有的事。“伯”为五官之长。《礼记》记载的,“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可见“伯”为当时的职位名称,为五官之长,相当于后来的相。大禹死后,传位伯益,故为“后益”。所以益、伯益实际上是同一人。按《史记.夏本纪》的说法,大禹死后,将天下托付给益,启守丧三年后,益又将帝位禅让给夏启,自已僻居箕山之阳。“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但《古本竹书纪年》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益干启位,启杀之。”说益干涉启即位称帝,启杀了他。到底启是怎样获得天下的,权臣益和少年天子启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巴蛇吞象。
《古本竹书纪年》所述“益干启位”,可见启自认为根正苗红,不服接班人,在益称帝后自已也称帝,他的都城当然不在益所在的阳城。天无二日,国无二帝,启称正统帝自然引起后益的兵戈相见,于是最后的神战开幕,结果是“益干启位”,启就杀了益。司马迁的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矛盾。《史记.夏本纪》所述: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到底哪一个符合史实呢,中国史籍中没有答案。但《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和《史记》“五子之歌”提供了一条线索。按照《尚书》及《史记》“五子之歌”记载,夏启死了以后,他儿子太康即位,帝太康丢了国家,兄弟五人,游于洛汭,写下了《五子之歌》。“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及《尚书》的记载有点莫名其妙。太康怎么丢了国家?失国这样的大事竟然一笔带过!?太康兄弟五人为什么又滞留洛汭?《五子之歌》又是一首什么歌值得笔之于史?其实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是大禹后族。他们各自立国,最后却丢了国家,兄弟五人与母亲被迫流亡大月氏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创作了《五子之歌》以示警。《五子之歌》实则为亡国之歌!逃亡十二年后,第十三年,兄弟五人开始复国,与伯益后族政府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双方的盟国有九个之多,大战的结果,双方最后几乎同归于尽,只剩下10个人生还,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与妇女!历史一下子被打到了石器时代,应了爱因斯坦的戏谑!最后夏启在一片废墟中复国了!这段惨痛的历史,祖先不愿意提及,司马迁也不知道真相。
同样的,《蜀王本纪》所述:“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圭鸣,故蜀山氏后人悲子圭鸣而思望帝。”《蜀王本纪》明显采自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完全走样了。
望帝与鳖灵实际是伯益、大禹,巴人的方言旧名,这不是巴人间的战争;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望帝跑了,而是伯益被杀了。虽然如此,但民间神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的。从这一点上看,《蜀王本纪》与《山海经》的记载是相符的。只是在具体细节上出了纰漏。时间抹平了一切,历史几乎被世人彻底遗忘!所幸有天竺的《摩诃婆罗多》记录下了这段历史!《摩诃婆罗多》记录的是一个五兄弟与老母流亡十二年,最后复国的故事。主要内容与《五子之歌》惊人地一致!但《摩诃婆罗多》更详细!在《摩诃婆罗多》中,奇武王死后,儿子坚战尚小,族弟持国把持朝政,称为持国王。而持国王是一个瞎子,般度族的坚战长大后,俱卢族的摄政王持国王不愿还政坚战,而想让自已的儿子难敌继承王位。坚战有大批支持者,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举行了马祭称帝。后在与持国王的儿子难敌的赌博游戏中,坚战输掉了自已的国家,连老婆也差点输掉了。按照赌规,兄弟五人及老母被迫流亡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难敌几次设计陷害坚战,火烧紫胶宫,坚战得到情报,从地道中逃走了;在流亡过程中,兄弟暗中积蓄力量,终于在第十三年与难敌展开俱卢之野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达180万,最后只剩下十个人生还,几乎同归于尽。
满目疮痍中,坚战最后称帝,此后五兄弟心灰意冷,在传位给弟弟阿周那的儿子继绝后,五兄弟遁世,出走大雪山,最后死于途中。这个故事与夏启和益,以及太康兄弟的故事惊人地一致!这说明夏启、后益的《五子之歌》所反映的历史与古天竺的《摩诃婆罗多》的主要情节所指是同一件事!《五子之歌》是《摩诃婆罗多》主要情节的简化版!《摩诃婆罗多》反映的也是上古历史。只不过《摩诃婆罗多》将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全部历史揉合到了一代人——坚战的身上。这就是《五子之歌》与《摩诃婆罗多》的最大区别。同时按照《摩诃婆罗多》记载,坚战在位三十六年,后传位于继绝。而按照《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是:“益干启位,启杀之。……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古本竹书纪年》或许将司马迁所说的“居丧三年”也算在内,减掉这三年,正好是《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坚战在位年数36年。所以《摩诃婆罗多》中的坚战主要地近似于中国古史中的夏启事迹。
《摩诃婆罗多》记载的是小说家言,坚战五兄弟揉合了中国史册记载的帝舜、大禹、夏启及太康兄弟的事迹,它是一个复合体。世人不应将坚战框定为舜帝、大禹、夏启或太康中的任何一个,虽然事迹以夏启为主,但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整体,即般度族。而持国、难敌则是俱卢族。般度族在哪?般度族即巴蜀的旧名。蜀在上古与“竹”同音。在南方有的方言中,蜀、竹、度是同音字。般、巴同音。所以般度族就是后世的巴蜀。而持国一族的俱卢族,就是《山海经》中的桥国的旧名词,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按照《摩诃婆罗多》记载,持国的都城在象城。象城在哪?象,湘也。俱卢族的持国为伯益一族,即《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倚帝山之狙如族。《中次十一经》记载的,“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féi鼠,白耳白喙,名曰狙,qu如,见则其国有大兵。”倚帝,就是益帝,即益的旧名;这里的“白耳”,粤东俚僚土话就是伯益,实为伯益的绘声绘色;狙,qu如也是俱卢的旧名,“见则其国有大兵”,表明了这里曾经是大战的地方。这里就是夏启复国的主战场。而按照《摩诃婆罗多》,夏启,坚战、后照属般度族,也就是巴蜀族。所以夏启失国应是逃到了巴蜀一带!积蓄力量十二年,最后联合其它国家与伯益及其盟国展开了上古神战。
公元前2070年,夏启逃亡13年后,发动了征伐伯益的俱卢,夜郎、且兰、黔之野大战,主战场在黔贵、湘南一带。当时伯益也有古神盟国,双方大战,战争席卷亚洲,最后夏启取得胜利。战胜伯益称帝。这场战争《山海经》中称之为“巴蛇吞象”。象,就是伯益的都城,也就是湘南“湘”的旧名词。《海内南经》巴蛇“其为蛇青、黄、赤、黑”隐喻是上古夷人有四支,分别为青夷、黄夷、赤夷、黑夷。黑夷,而“夏禹”之粤东俚僚土话恰与此同音。所以,混血种夏禹实为黑夷之祖,夏代之所以“尚黑”,原因就在于此。“巴蛇食象”,说的就是逃到西蜀的夏启成为巴人吞并了象城,按照《摩诃婆罗多》记载,这次中原大战有18个国家,共180万兵力参战,战争蔓延到了西亚黑海一带,双方使用了很多神秘的武器,最后同归于尽。这完全是一场4000多年前的神战!俱卢之野大战,亚洲几乎被毁灭,只剩下寡妇和老弱病残!幸存下来的人流传下了这段历史。在中国,散见于历史典籍中,在天竺,则被汇编成了《摩诃婆罗多》。这场中原大战几乎将参战国打到了石器时代!文明从此倒退!公元前2069年夏启号称,光复夏朝称帝,是为中国古史中的中兴夏朝。休养生息后,夏启又派兵征服了四方。按照《山海经》,夏启到达了两河流域、兴都库什山脉,在兴都库什山脉的大运山舞九代。由这一点可以肯定,大禹和夏启实际上统治了整个亚洲包括北非!因为中原大战是夏启复国的转折点,这场神战的故事也众口相传,三人成虎,这就是《摩诃婆罗多》所曲笔的“俱卢之野”大战。
箕三字也是可以同音互译的,所以鸡头山要么在土耳其,要么在兴都库什山脉。南至于江,登熊湘。这好理解。江就是今长江,熊湘就是熊山和湘山。熊hong山,南方语就是衡山。湘山,就是现在的君山。也就是说黄帝南疆到达了湘南。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荤粥、煇诸同音。而《山海经》中的煇诸山在后世的首都以北。合符之符,就是兵符。合符也就是有会师的意思。综合上述信息,黄帝的疆域至少西到兴都库什山脉,甚至可能到达了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东至少到达了山东半岛,也可能到达了朝鲜半岛;北至少到达了首都以北之燕山;南到湘南衡山以南。
我只是不明白,从《史记》记载的情况来看,黄帝时盛况空前,相当强大,怎么后来会衰败了呢。令人扼腕的是,黄帝文才武略无双,却处理不好家事,一个儿子青阳被排除继承权,郁郁而终,后来曾孙以其名命名,就是帝挚青阳氏,传下唐尧一脉。另一个儿子自暴自弃了,拉帮结伙沦为新一代“四凶”。另一个不被承认的儿子……少昊,在父黄帝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
可是身为私生子,少昊不被承认,少年即化名金斯利,被黄帝送到东夷部落联盟里最大部落凤鸿氏部落里做人质,之后的神战中被波及,可是他不但没事,并取凤鸿氏之女为妻,成为凤鸿部落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为土生金,他改鸟族凤鸿氏为金天氏。没人知道,他心中怨毒何等深重。然而黄帝身前文治武功,压得少昊不敢妄动,只是藏身于蚩尤身后摇旗呐喊,蚩尤战败身死,黄帝不久乘龙而去,但轩辕氏族根基依然深厚,而且势力不断延伸,今甘肃、青海、巴蜀境内的混血种方雷氏支脉为古神天庭承认的轩辕氏族附庸政权,作为古神轩辕黄帝的得力助手和伴侣之一,黄帝正妻嫘祖作为东夷支脉首领,继承人地位得到了承认。而融入东夷的继承人昌意,亦借助方雷氏族奠定地位。
黄帝与蚩尤战争之后,方雷西陵氏部族水涨船高,发展为西南地区最强大的混血种和古猿附庸文明氏族。幸好,树大招风,在古神天庭授意下,公元前4053年,东夷少昊号称传承黄帝正统,建立少昊金天氏政权。即位称帝成为后来五帝之一。前4019年,少昊登基,便将矛头对准了四面楚歌的轩辕一脉。宣称现今昌意传下的黄帝轩辕氏政权不是正统。少昊氏以玄鸟之力斩杀末代轩辕氏正统,并在全天下肃清轩辕正统遗党。西陵方雷氏作为轩辕母族,虽偏安西南,也遭到了打击。依赖作为东夷分支的身份,勉强得到保全。隐姓埋名的昌意即隐身于西陵方雷氏中。随即,少昊氏政权指定了当年一同迁居西南的淖山氏所统领的蜀山氏古部族,取代西陵方雷氏,为西南川主,让古氏族遗民和前朝旧族相互制衡,此为帝王心术。西南地区从此恢复了“蜀”之名,史称“巴蜀”。前3850年,昌意生混血种韩流,韩流长着长长的脑袋,小小的耳朵,人一样的面孔,猪一样的嘴巴,全身长着鳞,两条腿并生在一起,其脚像猪蹄子,虽然其貌不扬但少而聪慧,天生机智。故前3839年,垂垂老矣的昌意为复兴轩辕氏族正统,令韩流隐藏身份入赘,迎娶了淖山氏之女,人称“淖子阿女”的混血种景仆。
“淖子阿女”景仆,小名阿女,其为人允文允武,才貌双全。此时淖山氏取代方雷西陵氏在川执政后,川东依旧为方雷西陵氏根据地,统治根深蒂固,淖山氏以两家同根交深,亦不深究。少年阿女就成长于西蜀地区,往来于羌、苗等族之中,亦常常入山采药、茶等,其踪迹遍布后世所谓“茶马古道”。阿女深得东夷政权之长句芒和其子穷奇的喜爱,而穷奇,其实是此时被尊称为白帝的少昊的私生子。过继给句芒掩人耳目,穷奇与阿女在东夷一脉中同辈,便呼阿女为姐。阿女嫁给韩流后,不久,阿女继承了淖山氏的蜀山氏部族之首的位置,因本名景仆,韩流又是昌意之子,故后世也称“昌仆”或“昌濮氏”。夫妻二人共同执掌西南苗疆。当初轩辕黄帝接掌轩辕氏族后,深谋远虑定下了联炎、联西,扶助古猿……这三大政策,甚至战后推行五虫论,在打印五氏的同时抬高了人族地位。基于这种民族政策,昌濮氏和夫君韩流一起名正言顺的在西蜀北地开荒务农,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兵。为了提高川粮产量,改变过去以虫草、花果、蚕蛹等原始食品为食的现象。景仆和韩流夫妻二人亲自前往西北,姬氏一脉的谷神姬弃所开辟的“谷神玄圃”,求得耕种之法,利用巴蜀盆地的特色紫色土,发展粮食生产。自此,川蜀始有“天府国土”之基。不久后,穷奇恢复了合法身份,继位登基。与之结好的景仆、韩流夫妇亦替代年老体衰的淖山氏治理川蜀,建号女枢氏。女枢氏主外,韩流主内,韩流后被追封为帝乾荒,亦号大荒帝。
韩流与阿女生子颛顼,故颛顼其实为轩辕氏族正统。颛顼从小跟随母亲居住在蜀山,观察日、月、星路的运转和变化,学到了许多天外种族的知识。他极为聪明,对天地变化、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说的头头是道。当时的天下之主穷申虽然尽全力去治理国政,但他是老虎吞天,无处下口,混乱的政局搞得他焦头烂额,正不知如何是好,知道父亲好友后人颛顼有治国奇才,便让他入朝为官,辅佐他治理朝政。前3800年,颛顼入朝辅佐少昊金天氏族政权,这一年他刚满十岁。《帝王世纪》记载说:“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看来,这位少年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因辅佐朝政有功,穷申令其继承了韩流生前的颛顼封地,号颛顼氏——或者说,赘婿。前3790年,颛顼满二十岁,已经协助穷申主理朝政十年,朝中一切大事都听他的,穷申完全被架空,成了一位挂名天子。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左右朝政了,索性将帝位禅让给了赘婿之子。颛顼重整河山,迁都于兖州,仍封太上皇穷奇、穷申于临朐荣养。少昊金天氏政权至此结束,历史进入颛顼时期。就这样,颛顼以权臣身份取代了少昊、穷奇、穷申一脉相传的金天氏族帝位,恢复轩辕氏族称号,颛顼一系后人美化了这一段历史。历史犹如大转盘一般,由古神混战开始,被黄帝世系夺取人间政权后,黄帝嫡系势力又被私生子少昊势力夺取,如今到颛顼这里又回到了黄帝世系,甚至执掌天庭。
颛顼称帝后,首先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少昊政权基本盘的“鸟官制”,按照降服五氏归化的五行之说,设立“五官制”。“官”远古时称为“正”,“五官”即“五正”。他首先利用自己继承东夷的渊源,礼请句芒和蓐收归位东、西坐镇。蓐收为西方金正之官,主管监督与刑罚;句芒为东方木正之官,相当于大司农职位,主管农业。又恭请昔年轩辕氏的北方盟友古神后土,入主中央,担任中央土正之官,位比大司徒,主管国计民生。同时任命共工旧部,亲附后土的古神禺京,担任水正之官,又号玄冥神,主管水利工程。最后不念旧恶,邀请战败丧子后归隐于南方的炎帝一系古神祝融,出任火正之官,相当于司马职位,有征伐不臣的出兵之权。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完善设立的五官制。靠着几方势力的支持和相互牵制,黑帝颛顼以水德称帝,成为新一任古神天庭的天帝。颛顼五年,丙辰,前3785,颛顼命工匠在淇水南岸建造新的都城。历时三年,新都建成。颛顼将新城命名为帝丘。颛顼八年,己未,前3782,颛顼政权正式迁都于帝丘。颛顼十三年,甲子,前3777年,颛顼提出少昊氏所创立的先天八卦太阳历存在着许多缺欠和不足,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颛顼便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日月星辰的变化,参照少昊氏的八卦太阳历,制定了更加适用的颛顼历法,彻底清除少昊的影响。
颛顼历法规定: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为立春。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三十天,因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故每年的第十二个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又分为四季,为春、夏、秋、冬;每季三个月,每月一个节气,全年共十二节气,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每年根据十二个节气安排生产和社会活动,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了一定的规律。颛顼二十五年,丙子,前3765,蚩尤氏的后裔九黎族因仇恨黄帝氏族,对颛顼政权产生强烈不满。但是,他们深知颛顼政权势力强大,以武力反抗只能是徒劳,于是,他们便在民间推行巫教,企图在舆论领域搞垮颛顼政权。《国语,楚语下》记载说:“颛顼政权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人和神混在一起,神话、传说、真假难辨。人人都设祀称神,家家都有通神的巫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巫教风行一时。何况其中还有古神推波助澜,在甘肃临洮发现的陶罐上画有一蛙形人,下面画有巨大的女体,蛙人四围是上古之“巫”字,即后来出现在两河流域的所谓“上下四方之王”。这陶罐实际是“以图表音”的具体体现。蛙图表示“娲”之象,以女体代表女性。也就是说该图代表的就是女娲。
颛顼深入民间考察时,发现这种情况,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果断地采取行动,下令禁止在民间推行巫教,禁止私自设祀称神。同时命后土管理古神相关的事物,一切巫政神事都由后土审核与统一管理。任命祝融以武力管理臣民,不准臣民参与巫教活动。祝融奉命率领武装部队巡逻各地,一面无情地镇压在民间推行巫教的顽固份子,一面宣传颛顼政权所主张和提倡的水德,引导九黎民众接受颛顼政权的文化教育,使民间巫政失去滋生的土壤,社会秩序得到改善。那些曾经的古神盟友也无从下手。
颛顼三十三年,甲申,前3757春天,有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天气格外地好,帝颛顼心血来潮,带领着大臣们到野外去踏青。徐徐的春风吹动着花草树木,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引诱得游春的君臣如醉如痴。颛顼认为,这是大自然为古猿附庸演奏的最美妙的音乐,意味着轩辕氏族长期以来消除战祸,恢复环境卓有成效,应该把它保存下来,流传于后世,于是便命乐师飞龙模仿自然界的八种声音,创作一支乐曲。飞龙经过多日的钻研和构思,终于完成了创作任务,写出了一支题名为《承云》的曲子。《承云》又称《云门》,是颛顼天庭政权时期歌舞升平的著名音乐。颛顼晚年时期,共工部族的鹰派不满后土和禺京等人对颛顼政权称臣,由浮游挑起,说动共工氏后裔的术器叛乱。
想当初共工一时心灰意冷,命术器继位,后土执掌国政,相柳与无支祁执掌军政。相柳与无支祁联手排挤后土一脉,恰因聻族异动,后土出走建立幽都,后来投奔颛顼。而相柳与无支祁挟持术器,号称继承共工遗志继续割据一方。此刻颛顼果断地派军队镇压,平息了叛乱。术器兵败后,一部分共工氏直系被杀,余众逃往江南,与那里的炎帝后裔结合在了一起。后土上表请罪,辞去了中央土正的官职。祝融也因厌倦事俗而退隐,将火正之位传给族弟吴回。后土与祝融辞官,句芒、蓐收亦纷纷离职。颛顼请求四人临行与自己合力,隔绝了天界与人间的通道,绝地天通,避免因神人冲突,重演上古古神间的纷争。打造了“建木”神木,以防不测。按照《海内经》叙事顺序,建木入口在西蜀一带。此建木就是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神树的原型!青铜神树的九株,实为九州巫神节杖,也是开启绝地天通的通道所需。一切都很顺利,颛顼志得意满,却不知这落入了当初五氏的算计。事毕,后土归于幽都,祝融安居南海,句芒、蓐收不知所踪。唯禺京留镇北方,安抚共工族民。颛顼四十二年,癸巳,前3748。颛顼于北方兴建玄宫,恩威并施治理共工遗民。
北极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加上颛顼以水德为帝,人们又称玄帝。无支祁等人不满,找到假死隐居的共工进谗。说颛顼号称玄帝,是向共工挑衅,要争夺水神的名号。又说颛顼在击败术器后,辱骂共工氏一脉,又重责后土。共工听闻后大怒,再次出山。与颛顼约战,再战不周山。颛顼本非共工敌手,绝地天通后更是疲惫,依赖轩辕氏传下的人皇之轩辕剑苦苦支撑。幸得伏羲与后土听闻消息,赶来劝解。共工随后土定居幽都,疲惫的颛顼则前往火云洞追随三皇,闭关隐居。其后,颛顼子孙经历十二任帝。共工遗民的主战派叛乱不休,兴起洪水与颛顼世人争执。颛顼氏政权后期,因大洪水的逼迫,全族迁往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和燕山及东北高地的平原,虽然大禹治水成功,儿子启建立夏朝。但内战导致夏朝衰落,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被唐尧传承的帝喾高辛氏政权所取代,颛顼政权此后沦落为北方夷国。
公元前2371年,古神炎帝一系老甲和黄帝一系帝喾在异国他乡齐心协力,建立夏后,或阿卡帝国,也就是在苏美尔复兴了夏王朝,统一了亚洲和北非,是为两河流域发现的阿卡德帝国!“阿卡德”实为“夏开帝”的旧名;萨尔贡、少皞、少康,实为帝喾一神,也是旧名之故。西方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据楔形文字泥板书,将少皞旧名成了萨尔贡,将夏开帝国译成了阿卡德帝国。阿卡德帝国远非西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认识的限于埃及、两河流域和天竺。他们摸到的只是夏后帝国的一条腿!帝喾的阿卡德帝国实际上覆盖了亚洲和埃及!后来炎帝一系因为大洪水而失势,阿卡德帝国落入帝喾之手。
从此夏后帝国废弃炎帝一族的九州封建制度,采取分封制,帝喾分封八子镇守亚洲和北非八方,其中伯虎分封在黔贵一带,是为《山海经》的柏服国;仲熊分封在中国南方赣西一带,是为《山海经》的张鋐国,张鋐国是为“中国”名称之源,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夏代的中康;毕竟赣西在上古并非蛮荒之地,颛顼帝时,那里是为颛顼帝帝都所在,赣西之名就来源于“颛顼”的上古旧名。季狸分封在后世的波斯、巴基斯坦和天竺,是为《山海经》的季厘之国。实际上季厘是乘厘之字误。因仲熊,粤东俚僚土话即张鋐是阿卡德帝国即帝喾的封国,仲熊、张鋐、斟寻,实为一。所以中国夏代之都城,依照张鋐国的历史,唐尧和夏代都城就在赣西!依柏服,伯虎、白虎、巴虎,巴人廪君一支国历史,夏之都城就在黔贵或湘西!依照阿卡德帝国的历史,夏代的都城就在西蜀或横断山脉。
公元前2292年,帝喾之孙、以祖父青阳命名的帝挚青阳氏之子——位于亚述的唐尧继续统治埃及,在《山海经》中称长右族,因为帝挚横死,苏美尔帝国势力收缩,年仅9岁的混血种唐尧临危受命,继承长右族首领,也继承了统治古埃及的王位。唐尧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尧,帝尧姓伊祁,名放勋。伊祁放勋实际就是egyptian,它的意思就是埃及人之王。帝尧继承埃及王位共98年,取得帝位时间共56年,是为阿卡德帝国的纳拉姆辛。此时帝喾的继承人,被分封于今波斯、巴基斯坦和天竺的沙尔沙利乘厘继承了阿卡德帝国帝位,但此时阿卡德帝国已四分五裂,乘厘帝不被承认。“谁是王?谁不是王?”诸侯各自称帝,世界大乱。沙尔沙利实为《山海经》中狌狌、双双、猩猩、三桑之译音,也就是商汤之祖族。乘厘帝实际就是中国古史中的舜帝!公元前2250年,被分封于埃及的唐尧练兵秣马统一了亚洲和北非,正式取得阿卡德帝国帝位。
公元前2231年前后,古神战风云再起,西亚和两河流域洪灾肆虐,帝尧率领埃及和亚述军队从埃及迁徙中国,驱逐参加中原大战的军阀鲧族、共工族、三苗族、驩兜族,占领舆论阵地批之为“四凶”,唐尧之后,即公元前2194年,位于今波斯的沙尔沙利乘厘取得阿卡德帝国帝位,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舜,也就是天竺教的帝释天。乘厘、舜帝、帝释,也是同音互译的结果。帝舜在位50年,统一了亚洲,流放古神旧贵族,第二代“四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让他们与神战污染导致的怪物魑魅自相残杀,因为大清洗成为残余古神的众矢之的,虞舜至公元前2144年巡游而突然驾崩。帝舜之后混乱了17年,至公元前2127年,夏后氏的新一代领袖,颛顼的混血种孙子大禹凭着治水大功取得帝位,并光复亚洲和北非。大禹因为治水旧伤,于公元前2082年逝世,在位45年。大禹之后传位伯益,掌控白夷,黔贵的伯益在位13年。公元前2072年,伯益取得大禹帝位,那么问题来了,《古本竹书纪年》认为大禹曾和益共同治理洪水,大禹之后,“传”位于益。
“后”是夏代帝王的称呼。益当了帝王,自然称后益,但禹的儿子启不认帐,不称益为“后”而称其为“伯”。“伯”非“公、侯、伯、子、男”之“伯”,这五个爵位是西周才有的事。“伯”为五官之长。《礼记》记载的,“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可见“伯”为当时的职位名称,为五官之长,相当于后来的相。大禹死后,传位伯益,故为“后益”。所以益、伯益实际上是同一人。按《史记.夏本纪》的说法,大禹死后,将天下托付给益,启守丧三年后,益又将帝位禅让给夏启,自已僻居箕山之阳。“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但《古本竹书纪年》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益干启位,启杀之。”说益干涉启即位称帝,启杀了他。到底启是怎样获得天下的,权臣益和少年天子启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巴蛇吞象。
《古本竹书纪年》所述“益干启位”,可见启自认为根正苗红,不服接班人,在益称帝后自已也称帝,他的都城当然不在益所在的阳城。天无二日,国无二帝,启称正统帝自然引起后益的兵戈相见,于是最后的神战开幕,结果是“益干启位”,启就杀了益。司马迁的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矛盾。《史记.夏本纪》所述: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到底哪一个符合史实呢,中国史籍中没有答案。但《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和《史记》“五子之歌”提供了一条线索。按照《尚书》及《史记》“五子之歌”记载,夏启死了以后,他儿子太康即位,帝太康丢了国家,兄弟五人,游于洛汭,写下了《五子之歌》。“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及《尚书》的记载有点莫名其妙。太康怎么丢了国家?失国这样的大事竟然一笔带过!?太康兄弟五人为什么又滞留洛汭?《五子之歌》又是一首什么歌值得笔之于史?其实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是大禹后族。他们各自立国,最后却丢了国家,兄弟五人与母亲被迫流亡大月氏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创作了《五子之歌》以示警。《五子之歌》实则为亡国之歌!逃亡十二年后,第十三年,兄弟五人开始复国,与伯益后族政府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双方的盟国有九个之多,大战的结果,双方最后几乎同归于尽,只剩下10个人生还,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与妇女!历史一下子被打到了石器时代,应了爱因斯坦的戏谑!最后夏启在一片废墟中复国了!这段惨痛的历史,祖先不愿意提及,司马迁也不知道真相。
同样的,《蜀王本纪》所述:“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圭鸣,故蜀山氏后人悲子圭鸣而思望帝。”《蜀王本纪》明显采自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完全走样了。
望帝与鳖灵实际是伯益、大禹,巴人的方言旧名,这不是巴人间的战争;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望帝跑了,而是伯益被杀了。虽然如此,但民间神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的。从这一点上看,《蜀王本纪》与《山海经》的记载是相符的。只是在具体细节上出了纰漏。时间抹平了一切,历史几乎被世人彻底遗忘!所幸有天竺的《摩诃婆罗多》记录下了这段历史!《摩诃婆罗多》记录的是一个五兄弟与老母流亡十二年,最后复国的故事。主要内容与《五子之歌》惊人地一致!但《摩诃婆罗多》更详细!在《摩诃婆罗多》中,奇武王死后,儿子坚战尚小,族弟持国把持朝政,称为持国王。而持国王是一个瞎子,般度族的坚战长大后,俱卢族的摄政王持国王不愿还政坚战,而想让自已的儿子难敌继承王位。坚战有大批支持者,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举行了马祭称帝。后在与持国王的儿子难敌的赌博游戏中,坚战输掉了自已的国家,连老婆也差点输掉了。按照赌规,兄弟五人及老母被迫流亡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难敌几次设计陷害坚战,火烧紫胶宫,坚战得到情报,从地道中逃走了;在流亡过程中,兄弟暗中积蓄力量,终于在第十三年与难敌展开俱卢之野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达180万,最后只剩下十个人生还,几乎同归于尽。
满目疮痍中,坚战最后称帝,此后五兄弟心灰意冷,在传位给弟弟阿周那的儿子继绝后,五兄弟遁世,出走大雪山,最后死于途中。这个故事与夏启和益,以及太康兄弟的故事惊人地一致!这说明夏启、后益的《五子之歌》所反映的历史与古天竺的《摩诃婆罗多》的主要情节所指是同一件事!《五子之歌》是《摩诃婆罗多》主要情节的简化版!《摩诃婆罗多》反映的也是上古历史。只不过《摩诃婆罗多》将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全部历史揉合到了一代人——坚战的身上。这就是《五子之歌》与《摩诃婆罗多》的最大区别。同时按照《摩诃婆罗多》记载,坚战在位三十六年,后传位于继绝。而按照《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是:“益干启位,启杀之。……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古本竹书纪年》或许将司马迁所说的“居丧三年”也算在内,减掉这三年,正好是《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坚战在位年数36年。所以《摩诃婆罗多》中的坚战主要地近似于中国古史中的夏启事迹。
《摩诃婆罗多》记载的是小说家言,坚战五兄弟揉合了中国史册记载的帝舜、大禹、夏启及太康兄弟的事迹,它是一个复合体。世人不应将坚战框定为舜帝、大禹、夏启或太康中的任何一个,虽然事迹以夏启为主,但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整体,即般度族。而持国、难敌则是俱卢族。般度族在哪?般度族即巴蜀的旧名。蜀在上古与“竹”同音。在南方有的方言中,蜀、竹、度是同音字。般、巴同音。所以般度族就是后世的巴蜀。而持国一族的俱卢族,就是《山海经》中的桥国的旧名词,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按照《摩诃婆罗多》记载,持国的都城在象城。象城在哪?象,湘也。俱卢族的持国为伯益一族,即《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倚帝山之狙如族。《中次十一经》记载的,“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féi鼠,白耳白喙,名曰狙,qu如,见则其国有大兵。”倚帝,就是益帝,即益的旧名;这里的“白耳”,粤东俚僚土话就是伯益,实为伯益的绘声绘色;狙,qu如也是俱卢的旧名,“见则其国有大兵”,表明了这里曾经是大战的地方。这里就是夏启复国的主战场。而按照《摩诃婆罗多》,夏启,坚战、后照属般度族,也就是巴蜀族。所以夏启失国应是逃到了巴蜀一带!积蓄力量十二年,最后联合其它国家与伯益及其盟国展开了上古神战。
公元前2070年,夏启逃亡13年后,发动了征伐伯益的俱卢,夜郎、且兰、黔之野大战,主战场在黔贵、湘南一带。当时伯益也有古神盟国,双方大战,战争席卷亚洲,最后夏启取得胜利。战胜伯益称帝。这场战争《山海经》中称之为“巴蛇吞象”。象,就是伯益的都城,也就是湘南“湘”的旧名词。《海内南经》巴蛇“其为蛇青、黄、赤、黑”隐喻是上古夷人有四支,分别为青夷、黄夷、赤夷、黑夷。黑夷,而“夏禹”之粤东俚僚土话恰与此同音。所以,混血种夏禹实为黑夷之祖,夏代之所以“尚黑”,原因就在于此。“巴蛇食象”,说的就是逃到西蜀的夏启成为巴人吞并了象城,按照《摩诃婆罗多》记载,这次中原大战有18个国家,共180万兵力参战,战争蔓延到了西亚黑海一带,双方使用了很多神秘的武器,最后同归于尽。这完全是一场4000多年前的神战!俱卢之野大战,亚洲几乎被毁灭,只剩下寡妇和老弱病残!幸存下来的人流传下了这段历史。在中国,散见于历史典籍中,在天竺,则被汇编成了《摩诃婆罗多》。这场中原大战几乎将参战国打到了石器时代!文明从此倒退!公元前2069年夏启号称,光复夏朝称帝,是为中国古史中的中兴夏朝。休养生息后,夏启又派兵征服了四方。按照《山海经》,夏启到达了两河流域、兴都库什山脉,在兴都库什山脉的大运山舞九代。由这一点可以肯定,大禹和夏启实际上统治了整个亚洲包括北非!因为中原大战是夏启复国的转折点,这场神战的故事也众口相传,三人成虎,这就是《摩诃婆罗多》所曲笔的“俱卢之野”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