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穿到明朝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到这里,崔燮忽然想起一件正事,便叮嘱二张兄弟:“你们出入宫廷方便,也看看太子身边的内侍好不好。若有那些爱引着太子玩闹的,就跟圣上奏一本,别教这样的人把太子教坏了。”
老师放心,我们兄弟明察秋毫,有《少年锦衣卫》为证,怎么能抓不出那些暗藏机心的阉人!
张鹤龄兄弟胸中又升腾起了熊熊炽火,主动担当起了清(储)君侧,灭权监的职责。
从张家回来,崔燮又趁着这几天珍贵的假日,马不停蹄地去见了同年、同乡,还请祝枝山、王守仁到酒楼吃了一顿,顺便问了问他们《少年锦衣卫》写的如何。
因国舅们不催稿,第二部《少年锦衣卫》写得慢悠悠的,年初才刚交到居安斋,现在还没印出来呢。
崔燮鞭策他说:“锦衣卫正篇的作者们过不多久就不能再写了,将来平鞑靼一部还得交给枝山来写,以后须得辛苦你。这两年我不在朝中,你们可认识了什么有名的才子,可以推荐于我?”
才子很多,但越是风流才子写起文章越是随心所欲,不能叫人放心托付。
祝枝山坦然道:“只怕要等我那同乡唐寅进京了。他十六岁便中了苏州院试案首,才气绝高,只是之前专心诗词文章,不曾用心科举,所以至今还是秀才。不过明年乡试他必能得中,后年会试前就能进京。”
王守仁却道:“我与弘治六年进士,工部主事李梦阳相熟,觉着他倒可以一试。献吉兄不仅擅作文,还会作曲子词,抱石先生若不作院本了,他也可以顶上。”
祝枝山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想知道他怎么会把已经刷下去的人又推荐给了崔燮。王守仁微微一笑,深静地说:“当初不用,是和衷兄不在京里,如今吾兄人在这里,想用谁还能用不成么?”
祝枝山蓦地想起自己当初是怎么给崔燮按着写稿子的,头皮蓦地凉了一下,搁下筷子,先灌了口热黄酒。
第269章
如今祝枝山手里没稿子要写,崔燮舍不得撂着他不用,便跟他商量道:“我守孝时过问了些田亩事,集出一套农书,过些日子就要刊印出来。不过这些文章写得有点深,是咱们读书人看的,百姓们恐看不懂、用不上,我想出一套真正力农之人也能看懂的书,还要枝山帮我。”
祝枝山苦笑道:“我在家时连真正的农事都没见过,可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你教我学也得学上几个月,如何替崔兄写农书?”
崔燮感叹一声:“这些本该是我做的,只是我的文章是从唐宋古文学来,过于简单质朴,百姓们怕不爱看。枝山才智过人,文笔诙谐,写出的《少年锦衣卫》兼得江南江北百姓们喜欢,我才非用你不可。”
他看着祝枝山一脸疑问,主动解释道:“我印一部二十万字的农经出来,几个百姓能买能看?就是有识过几个字的买来看了,见这么一大篇字,看着无趣,随手也就丢掉了。我是想把这种地的法子画成百姓们爱看的连环画本,甚或是说书人的本子,叫人先肯听进去,听进去之后或许就有按着试行的了。”
他虽然是把这些法子呈给皇上了,也不保障各地就能推行。但如果从民间下手,叫百姓们先能知道这技术,有人感兴趣、试行了,见着成果,往后自然会用下去。而那些看着试用者增产增收的乡邻们也会跟风。
祝枝山仍拧着眉问:“那我该如何写?你要我给你写画本的底稿还可以,说话本子我是真从未想过要写。”
那倒不要紧,崔家那连锁“清茶”铺子里有好多民间艺术家,把连环画给他们,人家自然会改编。
崔燮微笑着说:“我何曾让枝山为难过?这东西如何写我已有了想法,你看着添补,总之就是要吸引人就行。”
这些农科知识,哪怕用再好的彩纸彩画,设计得再精美,印出来也一样枯燥。他是打算把自己研究出的栽植手法掺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里,做一套和幼儿识字图画本差不多的农业知识科普画本。
比如某贫困山民偌大年纪娶不上妻,偶尔在山中捉到几头小猪,便用橡子、豆粕、棉粕掺和煮熟的白菜喂猪,又每天把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圈外洒石灰以消毒。如此科学喂养、防治疫病,到年底养出了二百斤的大猪,几年下来就成了富户,后来娶妻生子、儿孙满堂。
比如某山村少女勤劳能干,在家里编竹笼养鸡,让鸡粪漏到竹笼下,又不许外人轻易接近鸡舍,常用石灰水消毒,养鸡便少生病。家中因此富贵,兄弟们能读上书,少女也嫁给了俊美的秀才。
比如某地即将丰收,却遇上扑天盖地的蝗灾。新任知县苦求神仙,有老神仙半夜托梦指点他灭蝗绝根之法法。蝗虫夏日易在沼泽产卵,卵生得浅,冬日则在深地下,地表有一片片坑洞,翻开土即可掘出灭种。知县即命人找到蝗蝻滋生之地,烧绝其卵,又与当地百姓共捕共食烤蝗虫,平息了灾荒。首辅因此看中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不等他再比如,祝枝山就拦... -->>
说到这里,崔燮忽然想起一件正事,便叮嘱二张兄弟:“你们出入宫廷方便,也看看太子身边的内侍好不好。若有那些爱引着太子玩闹的,就跟圣上奏一本,别教这样的人把太子教坏了。”
老师放心,我们兄弟明察秋毫,有《少年锦衣卫》为证,怎么能抓不出那些暗藏机心的阉人!
张鹤龄兄弟胸中又升腾起了熊熊炽火,主动担当起了清(储)君侧,灭权监的职责。
从张家回来,崔燮又趁着这几天珍贵的假日,马不停蹄地去见了同年、同乡,还请祝枝山、王守仁到酒楼吃了一顿,顺便问了问他们《少年锦衣卫》写的如何。
因国舅们不催稿,第二部《少年锦衣卫》写得慢悠悠的,年初才刚交到居安斋,现在还没印出来呢。
崔燮鞭策他说:“锦衣卫正篇的作者们过不多久就不能再写了,将来平鞑靼一部还得交给枝山来写,以后须得辛苦你。这两年我不在朝中,你们可认识了什么有名的才子,可以推荐于我?”
才子很多,但越是风流才子写起文章越是随心所欲,不能叫人放心托付。
祝枝山坦然道:“只怕要等我那同乡唐寅进京了。他十六岁便中了苏州院试案首,才气绝高,只是之前专心诗词文章,不曾用心科举,所以至今还是秀才。不过明年乡试他必能得中,后年会试前就能进京。”
王守仁却道:“我与弘治六年进士,工部主事李梦阳相熟,觉着他倒可以一试。献吉兄不仅擅作文,还会作曲子词,抱石先生若不作院本了,他也可以顶上。”
祝枝山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想知道他怎么会把已经刷下去的人又推荐给了崔燮。王守仁微微一笑,深静地说:“当初不用,是和衷兄不在京里,如今吾兄人在这里,想用谁还能用不成么?”
祝枝山蓦地想起自己当初是怎么给崔燮按着写稿子的,头皮蓦地凉了一下,搁下筷子,先灌了口热黄酒。
第269章
如今祝枝山手里没稿子要写,崔燮舍不得撂着他不用,便跟他商量道:“我守孝时过问了些田亩事,集出一套农书,过些日子就要刊印出来。不过这些文章写得有点深,是咱们读书人看的,百姓们恐看不懂、用不上,我想出一套真正力农之人也能看懂的书,还要枝山帮我。”
祝枝山苦笑道:“我在家时连真正的农事都没见过,可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你教我学也得学上几个月,如何替崔兄写农书?”
崔燮感叹一声:“这些本该是我做的,只是我的文章是从唐宋古文学来,过于简单质朴,百姓们怕不爱看。枝山才智过人,文笔诙谐,写出的《少年锦衣卫》兼得江南江北百姓们喜欢,我才非用你不可。”
他看着祝枝山一脸疑问,主动解释道:“我印一部二十万字的农经出来,几个百姓能买能看?就是有识过几个字的买来看了,见这么一大篇字,看着无趣,随手也就丢掉了。我是想把这种地的法子画成百姓们爱看的连环画本,甚或是说书人的本子,叫人先肯听进去,听进去之后或许就有按着试行的了。”
他虽然是把这些法子呈给皇上了,也不保障各地就能推行。但如果从民间下手,叫百姓们先能知道这技术,有人感兴趣、试行了,见着成果,往后自然会用下去。而那些看着试用者增产增收的乡邻们也会跟风。
祝枝山仍拧着眉问:“那我该如何写?你要我给你写画本的底稿还可以,说话本子我是真从未想过要写。”
那倒不要紧,崔家那连锁“清茶”铺子里有好多民间艺术家,把连环画给他们,人家自然会改编。
崔燮微笑着说:“我何曾让枝山为难过?这东西如何写我已有了想法,你看着添补,总之就是要吸引人就行。”
这些农科知识,哪怕用再好的彩纸彩画,设计得再精美,印出来也一样枯燥。他是打算把自己研究出的栽植手法掺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里,做一套和幼儿识字图画本差不多的农业知识科普画本。
比如某贫困山民偌大年纪娶不上妻,偶尔在山中捉到几头小猪,便用橡子、豆粕、棉粕掺和煮熟的白菜喂猪,又每天把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圈外洒石灰以消毒。如此科学喂养、防治疫病,到年底养出了二百斤的大猪,几年下来就成了富户,后来娶妻生子、儿孙满堂。
比如某山村少女勤劳能干,在家里编竹笼养鸡,让鸡粪漏到竹笼下,又不许外人轻易接近鸡舍,常用石灰水消毒,养鸡便少生病。家中因此富贵,兄弟们能读上书,少女也嫁给了俊美的秀才。
比如某地即将丰收,却遇上扑天盖地的蝗灾。新任知县苦求神仙,有老神仙半夜托梦指点他灭蝗绝根之法法。蝗虫夏日易在沼泽产卵,卵生得浅,冬日则在深地下,地表有一片片坑洞,翻开土即可掘出灭种。知县即命人找到蝗蝻滋生之地,烧绝其卵,又与当地百姓共捕共食烤蝗虫,平息了灾荒。首辅因此看中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不等他再比如,祝枝山就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