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苍山沧海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高树榕教授,从鼻梁上摘下带了多年的老花镜,目光慈和地从客厅投向窗外。历历在目的往事,一时间涌上心头,遐思若彩翩翩飞舞,他不由得对自己醉心于教育和创作的一生感慨万千。
人生如白驹过隙,50春秋弹指一挥。只因今生与讲台、与缪斯结缘,他用50年的光阴谱写了一曲奉献者的奋斗之歌。而今,早已功成名就,但他仍老骥伏枥,没有丝毫的懈怠。忆往昔,看今朝,心潮澎湃的他娓娓道出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1933年,山东荷泽,地道的书香世家中诞生了他。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然而他生不逢时。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从记事起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的蹂躏,愤怒与仇恨的种子过早地在他年幼的心里生了根,这也成了他奋发图强最初的动力。
1947年8月,远在四川绵阳国立六中任教的父亲托山东的一位同事将他和三哥带到绵阳读书。从此,开始了他为追求真理奋斗不止的一生。
初到国立六中,高老师就结实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因当时在绵阳,共产党尚属地下党,追求进步的他也像贺敬之描述的那样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共产党宣言。至今,他还保存着当时共产党几经周折发送到他们这些进步青年手中的书籍,如莫斯科1939年出版的中文版苏联共产党历史,新华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的论新阶段等书。那时就表现出较强文学天赋的他,还和6位同学一起创办了七星文学壁报社,传达着他们对延安的向往和对文学的热爱。
中学时代的高老师立下了两个雄心壮志:其一是希望有朝一日成为文学家,其二是考入北大,然后再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梦想的诱惑是不可抗拒的。从此,高老师在学习上更加刻苦,成绩如离弦之箭迅速攀升至榜首;生活上,他还严格要求自己,并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1953年,高老师以其勤奋的努力换来了第一份丰硕的果实——全校一百多位毕业生仅有三人考入北大,他如愿以偿地位居其中。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东语系日语专业,他希望“师夷长技”后,报效祖国,以告慰惨死在日军屠刀下的中华亡灵。然而,因专业报考人数严重失调,在季羡林等先生用“争做国际和平斗士”做理由的游说下,高老师改选了泰语专业,成了北大泰语专业首次正式招收的五名学生之一。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高老师喜悦之余是深深的焦愁:家里连去北京的路费也拿不出了。昔日的班主任知道了情况,帮他从母校申请了15元钱做盘缠。对此,高老师很是感激。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他把对恩师的感激化作了十倍甚至百倍的爱心返还给了学生。
高老师背负着梦想与期望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出车站时,他身上仅剩下1元钱了。在他看来生活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困。在北大的四年,他一直靠每月仅16。5元的国家补助生活。经济的拮据并没有淡化他的满腔求学热情,相反却磨砺了他的毅力,炼铸了他的决心,养成他融乐于苦、乐观向上的风格。
虽然学习泰文并非他的初衷,但一贯要干就干好的处事原则,使他暗下决心:既来之,则安之。
缘于对文学的无限痴迷,高老师在学好泰文的同时,扎进普希金巴尔扎克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大师们为他构筑的文学殿堂,尽情汲取知识的甘露。四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仅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他以后从事文学教学和翻译创作积累了重要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4月,带着对燕国的依依不舍与无奈,高老师随下放的大军来到安徽芜湖地区干部学校做教师。这对一直有志留学的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打击,有的人萎靡颓废,一蹶... -->>
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高树榕教授,从鼻梁上摘下带了多年的老花镜,目光慈和地从客厅投向窗外。历历在目的往事,一时间涌上心头,遐思若彩翩翩飞舞,他不由得对自己醉心于教育和创作的一生感慨万千。
人生如白驹过隙,50春秋弹指一挥。只因今生与讲台、与缪斯结缘,他用50年的光阴谱写了一曲奉献者的奋斗之歌。而今,早已功成名就,但他仍老骥伏枥,没有丝毫的懈怠。忆往昔,看今朝,心潮澎湃的他娓娓道出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1933年,山东荷泽,地道的书香世家中诞生了他。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然而他生不逢时。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从记事起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的蹂躏,愤怒与仇恨的种子过早地在他年幼的心里生了根,这也成了他奋发图强最初的动力。
1947年8月,远在四川绵阳国立六中任教的父亲托山东的一位同事将他和三哥带到绵阳读书。从此,开始了他为追求真理奋斗不止的一生。
初到国立六中,高老师就结实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因当时在绵阳,共产党尚属地下党,追求进步的他也像贺敬之描述的那样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共产党宣言。至今,他还保存着当时共产党几经周折发送到他们这些进步青年手中的书籍,如莫斯科1939年出版的中文版苏联共产党历史,新华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的论新阶段等书。那时就表现出较强文学天赋的他,还和6位同学一起创办了七星文学壁报社,传达着他们对延安的向往和对文学的热爱。
中学时代的高老师立下了两个雄心壮志:其一是希望有朝一日成为文学家,其二是考入北大,然后再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梦想的诱惑是不可抗拒的。从此,高老师在学习上更加刻苦,成绩如离弦之箭迅速攀升至榜首;生活上,他还严格要求自己,并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1953年,高老师以其勤奋的努力换来了第一份丰硕的果实——全校一百多位毕业生仅有三人考入北大,他如愿以偿地位居其中。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东语系日语专业,他希望“师夷长技”后,报效祖国,以告慰惨死在日军屠刀下的中华亡灵。然而,因专业报考人数严重失调,在季羡林等先生用“争做国际和平斗士”做理由的游说下,高老师改选了泰语专业,成了北大泰语专业首次正式招收的五名学生之一。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高老师喜悦之余是深深的焦愁:家里连去北京的路费也拿不出了。昔日的班主任知道了情况,帮他从母校申请了15元钱做盘缠。对此,高老师很是感激。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他把对恩师的感激化作了十倍甚至百倍的爱心返还给了学生。
高老师背负着梦想与期望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出车站时,他身上仅剩下1元钱了。在他看来生活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困。在北大的四年,他一直靠每月仅16。5元的国家补助生活。经济的拮据并没有淡化他的满腔求学热情,相反却磨砺了他的毅力,炼铸了他的决心,养成他融乐于苦、乐观向上的风格。
虽然学习泰文并非他的初衷,但一贯要干就干好的处事原则,使他暗下决心:既来之,则安之。
缘于对文学的无限痴迷,高老师在学好泰文的同时,扎进普希金巴尔扎克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大师们为他构筑的文学殿堂,尽情汲取知识的甘露。四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仅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他以后从事文学教学和翻译创作积累了重要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4月,带着对燕国的依依不舍与无奈,高老师随下放的大军来到安徽芜湖地区干部学校做教师。这对一直有志留学的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打击,有的人萎靡颓废,一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