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陈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相比于锦衣玉食的富人家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快乐更多,长大后的回忆也更多。所以那条河流是记忆的河,多好! 对于老家,我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感觉,那就是:每每睹物见人,总是人越见其老,而景愈显其小。明明是同样的年纪,看上去却是老家的人更富岁月的沧桑。好象我活一年他们活两年似的,难怪当年鲁迅先生看到闰土的感觉是“单是老了些”时过境迁,少小离家老大回,再看故乡的山山水水,也绝不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景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感觉中,那一山一水已明显地与自己记忆中的轮廓“具体而微”了。
这次回老家,触目惊心的是家乡的一条河。平素难得回家的我,虽也时时关注这条河,并经常感慨“这河怎么比我印象中的要小多了”但这次实实在在看到的却是她另一个干涸的场面。干涸?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这条河竟会干涸。一旁陪我“看风景”的母亲也自言自语地说:“这条河从来没有干掉过呀,干掉后连一颗鱼都没有。”这一句话触及了我的神经,顿时关于这条河流的记忆在我脑海里汹涌而来。
现在看起来,这是一条最平常不过的河。若是论资排辈,它不可与浦阳江相提并论,因为它不过是浦阳江的支流(枫桥江)的支流,所以排起来是孙子辈了。除了沿河两岸的百姓和管水利的干部叫得出它的名字外,别的人就不知道它叫什么河了,人们也约定俗成地错叫了不晓得有几辈子,我们那里的人都管它叫“小仙江”而实际上它叫“孝泉江”这是我工作以后才弄清楚的它家底的。
叫“小仙江”还是挺有道理的,因为它像神仙一样生生不息地滋润和保佑着沿岸的百姓。因为小仙江的灵气,使得老家的人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干旱。因为小仙江的温顺,老家也从未有过决堤倒房的水涝之苦。更为神奇的是,从十来米高的“小仙桥”上走夜路不慎跌落的陌生人,或是连车带人撞倒栏杆冲入小仙江的过路人,每次村里人都担心要死人,而每每都有惊无险。所以人们只要一谈起这个话题,都觉得不可思议,最终便只能归结为这是因为“风水”倒的确是“风水”得了小仙江一江春水的“风水”于是大家都为自己拥有这样一条河流而高兴。
于我而言,小仙江是一条令我感恩戴德的河流。我在参加工作以前的二十年,是我与小仙江亲密接触、朝夕相处的二十年。儿童时代,小仙江给予我最多的欢乐和欢笑,我在它的怀抱里尽情地畅游嬉戏,在那里光秃着屁股打水仗,摸螺丝,翻石蟹,抓鲫鱼,使我最快地将父母因贫困而无端打我的痛苦与委曲付之东流。我熟悉小仙江的每一道弯每一个潭,胜过我熟悉课本上的一个个汉字,小仙江是我的“课外读物”成了我的“第二课堂”及至穷人的孩子能当家,我除了隔三差五拎着二三个鸡蛋去代销店里换盐换酱换酒之余,更多的时间是帮父母在操持一个穷困的家庭,最大的功绩,是我将小仙江里游动的“虾米蟹将”之类统统地请上了饭桌,创下了穷人家所谓的“笃螺丝过酒,神仙皇帝不走”的“美好”生活,也诞生了关于“田螺姑娘”的民间口头神话。那年月,小仙江最慷慨的还是一年两三次地把它繁育的水产品尽情地派送给穷人们。因为有一种半夜三更“涂鱼”(实际上是用农药药鱼,让鱼糊涂地死去)的习惯,村里的男女老小就可以不读书不出工,从摸黑到天亮,拿着各式捕鱼的工具,在小仙江里轻而易举地捞取正在垂死挣扎、奄奄一息的大小鱼儿,一篮篮一笼笼地把已经死掉的或半死不活的鱼呀鳗呀泥鳅呀统统地拎进家里。谁家要是晚上消息不灵贪图睡觉,没有抢抓机遇及时赶到小仙江,那真是天大的吃亏和遗憾。“涂鱼”的收获那才是偌大的收获呀,是不用上交集体而完全私有的收获。“涂鱼”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像过年似的快活与幸福,满村子的“血雨腥风”吃不完的索性将它晒成干,待日后慢慢享用。于是就有了“生活富裕”脑筋活络的,一早就把“收获”摆在了菜市场,于是就有了最初的“市场经济”小仙江就这样生生不息地繁育,派送,再繁育,再派送,成了老百姓拥戴的慈善家。但小仙江给予人们的又何止这些!等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小仙江又开始捐献它的“河床”老家的人们在种完责任田后,闲着也是闲着,就偷偷地走进它的身躯,在它的身上挖掘可以变卖现铜钿的黄沙。那是现在的建筑老板一见就眼红的上等清水沙,粗细匀称,谷般黄亮。我记得村里的新房子都是用这种黄沙夯成的,附近那家水泥厂建造时用的也全是小仙江的黄沙。
那一副挖沙卖沙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其时,父母亲总是拖上我去干这种强壮体魄的劳动,时间选择在双夏结束而我的暑假即将到来之前。我们三个人,一把锄头,三双畚箕,一个在江里专司挖沙,两个则“杭育杭育”在路上。父母亲为了适当减轻我的负担,尽量让我留在江里,于是我有时候就老半天把身体浸在江里不出来。那种浸法绝没有牛沉塘的舒适,牛沉塘是劳累之余的沐浴和桑拿,而我则是双脚双手并用,一脚踏畚箕,双手握锄柄,两眼突出却派不上用场,只是凭着感觉和经验,像瞎子一样地在水中捞取可以直接变卖“现金”的黄沙,只是时不时地要吃到锄头掘到脚趾的痛苦。整个身子就只留一个圆圆的头颅浮在水面,为的是不像牛一样吃水。那浮着的头颅打不出一个更恰当的比喻,只能说是像一只灰黑色皮球在水中漂游,而没有人去捡拾。有时候我就索性与父母亲调活干,毕竟挑沙还有一个来回,尽管挑的时候肩膀受罪,可到底还有一次“放空”机会。但挑着挑着就觉得生活是不能喜新厌旧的,那一段从起沙到歇沙的路程现在想来不过百余米,但当初走这条路却有红军万里长征的艰辛。我的个子刚刚处于茁壮成长的发育期,而两畚箕淋淋漓漓的黄沙足有百来斤,负担相当于体重,身高相当于扁担,两只沉甸甸的畚箕拗得扁担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并时不时与地面接吻,这样我行走起来就非常的磕磕碰碰。最难走的还是江滩到堤埂的一段上坡路,本来已被压得歪歪斜斜的我,每每到了这个坡度,就只能把身子匐伏得更低,以防止连沙带人走退路。此时有一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觉,对“角度”这个词有了切肤的体验,所以我以后在学校里把几何学得很好,以致于高考时数学爆了个冷门,救了我这个苦难农民的子弟,使我没有成为一个专职的挑沙者。高中三年,是一根扁担救助了我,一车沙五块钱,为我支付了现在看来其实并不昂贵的学费,也让我的身材出落得粗壮魁梧,我的大腿和脚肚,是众多瘦小者的两倍,虽然后来成编者按 相比于锦衣玉食的富人家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快乐更多,长大后的回忆也更多。所以那条河流是记忆的河,多好!为“三等残废”但到底还是以矮胖取胜,以致于我参加工作以后,一百米跑步比赛竟让体育老师汗颜不已。
现在回望当初的... -->>
编者按 相比于锦衣玉食的富人家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快乐更多,长大后的回忆也更多。所以那条河流是记忆的河,多好! 对于老家,我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感觉,那就是:每每睹物见人,总是人越见其老,而景愈显其小。明明是同样的年纪,看上去却是老家的人更富岁月的沧桑。好象我活一年他们活两年似的,难怪当年鲁迅先生看到闰土的感觉是“单是老了些”时过境迁,少小离家老大回,再看故乡的山山水水,也绝不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景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感觉中,那一山一水已明显地与自己记忆中的轮廓“具体而微”了。
这次回老家,触目惊心的是家乡的一条河。平素难得回家的我,虽也时时关注这条河,并经常感慨“这河怎么比我印象中的要小多了”但这次实实在在看到的却是她另一个干涸的场面。干涸?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这条河竟会干涸。一旁陪我“看风景”的母亲也自言自语地说:“这条河从来没有干掉过呀,干掉后连一颗鱼都没有。”这一句话触及了我的神经,顿时关于这条河流的记忆在我脑海里汹涌而来。
现在看起来,这是一条最平常不过的河。若是论资排辈,它不可与浦阳江相提并论,因为它不过是浦阳江的支流(枫桥江)的支流,所以排起来是孙子辈了。除了沿河两岸的百姓和管水利的干部叫得出它的名字外,别的人就不知道它叫什么河了,人们也约定俗成地错叫了不晓得有几辈子,我们那里的人都管它叫“小仙江”而实际上它叫“孝泉江”这是我工作以后才弄清楚的它家底的。
叫“小仙江”还是挺有道理的,因为它像神仙一样生生不息地滋润和保佑着沿岸的百姓。因为小仙江的灵气,使得老家的人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干旱。因为小仙江的温顺,老家也从未有过决堤倒房的水涝之苦。更为神奇的是,从十来米高的“小仙桥”上走夜路不慎跌落的陌生人,或是连车带人撞倒栏杆冲入小仙江的过路人,每次村里人都担心要死人,而每每都有惊无险。所以人们只要一谈起这个话题,都觉得不可思议,最终便只能归结为这是因为“风水”倒的确是“风水”得了小仙江一江春水的“风水”于是大家都为自己拥有这样一条河流而高兴。
于我而言,小仙江是一条令我感恩戴德的河流。我在参加工作以前的二十年,是我与小仙江亲密接触、朝夕相处的二十年。儿童时代,小仙江给予我最多的欢乐和欢笑,我在它的怀抱里尽情地畅游嬉戏,在那里光秃着屁股打水仗,摸螺丝,翻石蟹,抓鲫鱼,使我最快地将父母因贫困而无端打我的痛苦与委曲付之东流。我熟悉小仙江的每一道弯每一个潭,胜过我熟悉课本上的一个个汉字,小仙江是我的“课外读物”成了我的“第二课堂”及至穷人的孩子能当家,我除了隔三差五拎着二三个鸡蛋去代销店里换盐换酱换酒之余,更多的时间是帮父母在操持一个穷困的家庭,最大的功绩,是我将小仙江里游动的“虾米蟹将”之类统统地请上了饭桌,创下了穷人家所谓的“笃螺丝过酒,神仙皇帝不走”的“美好”生活,也诞生了关于“田螺姑娘”的民间口头神话。那年月,小仙江最慷慨的还是一年两三次地把它繁育的水产品尽情地派送给穷人们。因为有一种半夜三更“涂鱼”(实际上是用农药药鱼,让鱼糊涂地死去)的习惯,村里的男女老小就可以不读书不出工,从摸黑到天亮,拿着各式捕鱼的工具,在小仙江里轻而易举地捞取正在垂死挣扎、奄奄一息的大小鱼儿,一篮篮一笼笼地把已经死掉的或半死不活的鱼呀鳗呀泥鳅呀统统地拎进家里。谁家要是晚上消息不灵贪图睡觉,没有抢抓机遇及时赶到小仙江,那真是天大的吃亏和遗憾。“涂鱼”的收获那才是偌大的收获呀,是不用上交集体而完全私有的收获。“涂鱼”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像过年似的快活与幸福,满村子的“血雨腥风”吃不完的索性将它晒成干,待日后慢慢享用。于是就有了“生活富裕”脑筋活络的,一早就把“收获”摆在了菜市场,于是就有了最初的“市场经济”小仙江就这样生生不息地繁育,派送,再繁育,再派送,成了老百姓拥戴的慈善家。但小仙江给予人们的又何止这些!等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小仙江又开始捐献它的“河床”老家的人们在种完责任田后,闲着也是闲着,就偷偷地走进它的身躯,在它的身上挖掘可以变卖现铜钿的黄沙。那是现在的建筑老板一见就眼红的上等清水沙,粗细匀称,谷般黄亮。我记得村里的新房子都是用这种黄沙夯成的,附近那家水泥厂建造时用的也全是小仙江的黄沙。
那一副挖沙卖沙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其时,父母亲总是拖上我去干这种强壮体魄的劳动,时间选择在双夏结束而我的暑假即将到来之前。我们三个人,一把锄头,三双畚箕,一个在江里专司挖沙,两个则“杭育杭育”在路上。父母亲为了适当减轻我的负担,尽量让我留在江里,于是我有时候就老半天把身体浸在江里不出来。那种浸法绝没有牛沉塘的舒适,牛沉塘是劳累之余的沐浴和桑拿,而我则是双脚双手并用,一脚踏畚箕,双手握锄柄,两眼突出却派不上用场,只是凭着感觉和经验,像瞎子一样地在水中捞取可以直接变卖“现金”的黄沙,只是时不时地要吃到锄头掘到脚趾的痛苦。整个身子就只留一个圆圆的头颅浮在水面,为的是不像牛一样吃水。那浮着的头颅打不出一个更恰当的比喻,只能说是像一只灰黑色皮球在水中漂游,而没有人去捡拾。有时候我就索性与父母亲调活干,毕竟挑沙还有一个来回,尽管挑的时候肩膀受罪,可到底还有一次“放空”机会。但挑着挑着就觉得生活是不能喜新厌旧的,那一段从起沙到歇沙的路程现在想来不过百余米,但当初走这条路却有红军万里长征的艰辛。我的个子刚刚处于茁壮成长的发育期,而两畚箕淋淋漓漓的黄沙足有百来斤,负担相当于体重,身高相当于扁担,两只沉甸甸的畚箕拗得扁担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并时不时与地面接吻,这样我行走起来就非常的磕磕碰碰。最难走的还是江滩到堤埂的一段上坡路,本来已被压得歪歪斜斜的我,每每到了这个坡度,就只能把身子匐伏得更低,以防止连沙带人走退路。此时有一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觉,对“角度”这个词有了切肤的体验,所以我以后在学校里把几何学得很好,以致于高考时数学爆了个冷门,救了我这个苦难农民的子弟,使我没有成为一个专职的挑沙者。高中三年,是一根扁担救助了我,一车沙五块钱,为我支付了现在看来其实并不昂贵的学费,也让我的身材出落得粗壮魁梧,我的大腿和脚肚,是众多瘦小者的两倍,虽然后来成编者按 相比于锦衣玉食的富人家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快乐更多,长大后的回忆也更多。所以那条河流是记忆的河,多好!为“三等残废”但到底还是以矮胖取胜,以致于我参加工作以后,一百米跑步比赛竟让体育老师汗颜不已。
现在回望当初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