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与朱明的命运 (2/2)
笔下文学 www.bxwxx.com,caoshikui128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同为儒教立国,崇尚理学的朱明为什么它的命运与赵宋比较尽然如此的不幸?除了多方面的因素外,决定这两个汉族王朝命运截然相反的关键因素还是要追溯到其立国之初。
赵宋王朝没有宦官专权,外戚乱国,几乎没有文字狱等封建王朝的黑暗与乱象,相对清明和相对健全的文官体制,是士大夫的乐园,它的先进生产力和文化影响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都是在宋代得以进一步完善,其繁荣富庶远迈汉唐,以及将儒家精神发扬至巅峰,这是大宋立国之初所决定的,虽然大宋王朝是在阴谋与背叛中开的局,但是也是在理性与文明下立国,没有大规模的屠戮与杀伐,它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虽为一介武夫,然而他的雄才大略不输于任何一个君王,他的仁厚与开明,为后人所称道,被视为是封建社会帝王的楷模,明人所撰的“三言二拍”中有一篇宋太祖千里送京娘对赵匡胤的光明磊落行侠仗义的人格大加赞赏,认为赵宋王朝没有其他封建专制王朝的普遍黑暗与丑陋现象,是其开国之君的人格决定,当然,这个故事的结局却是有点令人沮丧,而且赵匡胤也太过高大全,有点不近人情,这也许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但是总的可以看出明人对赵匡胤是有好感的。
下篇
公元959年,后周一代明主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禁卫军的最高长官赵匡胤,第二年春正月,在陈桥驿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在这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几乎上演过类似的节目,在上演这样的节目之后必然大规模的屠戮无辜,然而赵匡胤的政变几乎是鸡犬不惊,没有诛灭满门的惨剧和烧杀抢掠混乱,优待前朝官员,虽然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辜负世宗皇帝的对他的信任,估计是出于内疚世世代代礼遇厚待柴氏,夺人产业虽说不大厚道,但是知耻近乎勇,较之夺人产业后还灭人满门要进步的多。汉高祖大规模的屠戮功臣为后世的子孙立下崇尚厚黑窝里斗的榜样,而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的坦诚与宽厚赢得了一致的拥戴,并以最小的代价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赵宋王朝成为中国专制王朝的开明典范,而在赵宋的危亡关头总是有人出来用生命捍卫,这正是太祖积下恩德和臣民对其恩德的回报,反观朱明,朱明在危亡之际其子孙惨遭杀戮,而大明严格的说,不是亡于李自成,而是在朱元璋举起屠刀开始滥杀自己的同志的时候就注定了这个王朝的命运,朱棣诛方孝孺十族就决定了自己子孙个个惨遭屠戮,而朱明没有岳飞韩世忠,而只要吴三桂等人,是因为岳飞韩世忠那样的将领他们不是传首九边就是被凌迟处死了。
朱元璋是个传奇色彩很浓的皇帝,他出身微末,在元朝的暴政下幸存下来,亲眼目睹亲人活活饿死的惨剧,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跟统治者拼了,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以其坚毅的性格和杰出的才干领导汉人推翻元蒙,缔造了两百多年的大明帝国,然而富有四海的朱元璋还是感到威胁随时存在,他所经历的苦难时刻提醒他这个江山的来之不易,不可掉以轻心,虽然元蒙被驱逐出中原了,群雄都被削平了,但他的不安全感不是来自其他地方,而是来自大明帝国的内部,尤其是他感觉到跟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同志们的眼睛都在盯着他屁股下面的宝座,这样他愈加觉得加强权力的紧迫感,必须牢牢抓住大权,于是他废除宰相一职,即便这样他还是不放心,于是锦衣卫遍布朝野,严格监视官员的举动,这样越加重了他的疑心,始终觉得他的同志们会来抢他的位置,即便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慑于他的威望与魄力不敢觊觎,但是等到他百年之后,皇孙年轻资历浅,缺乏魄力和威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哪个不是身经百战,历史上幼主当国权臣篡国的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老将们,不再是他战争年代倚重的对象,而是处处防范的对象,简直就是他的有一块心病,仿佛跟他们都有不共戴天之仇,可以说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除就坐卧不宁,终于这样的疑心和为子孙后代的长远计,他终于动手了,对昔日的兄弟加同志进行了大清洗,诬以谋反,动辄株连数万人,造成极大的恐怖气氛,搞得人人自危!
在清理掉所有的假想敌后,朱元璋松了一口气,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封王封侯,让他的子子孙孙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继承他开创的事业,千秋万载,这几乎是每个帝王的最高理想,然而就在他死后的不久,大臣大将们无人造他们家的反了,但是窝里斗是自然就上演了,儿子造了孙子的反,因此窝里斗、宦官、腐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因此整个明朝都是昏君辈出,一代代积累下弊端报应到了倒霉的子孙朱由检的身上。
朱由检继位之后可以说大明王朝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尤其是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和祖父的祖父嘉靖皇帝,最糟糕却在位时间最长,加上父兄的接力赛继续糟糕,他接过这个烂摊子,年纪轻轻根本不知道怎么收拾,累的半死,越收拾越乱,内有民变,外有强虏,到处修补,到处扑火,越修越烂,越扑火越多,已成燎原之势,扑不胜扑,即使出任大明的皇帝比他再强些也未必能挽救大明,于是只能以身殉国,博得了后人的一些同情,但是在当时大明的臣子看来大势已去,都当了带路党了,因为朱明的历代皇帝多是刻薄寡恩,一个个残暴嗜血,昏庸荒唐,几乎每个皇帝都要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感情上臣民更多对其产生了厌恶感,不会有太多的人会维护它,因此朱明的命运早已注定,不以人的意志改变,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诚如斯言!
>
同为儒教立国,崇尚理学的朱明为什么它的命运与赵宋比较尽然如此的不幸?除了多方面的因素外,决定这两个汉族王朝命运截然相反的关键因素还是要追溯到其立国之初。
赵宋王朝没有宦官专权,外戚乱国,几乎没有文字狱等封建王朝的黑暗与乱象,相对清明和相对健全的文官体制,是士大夫的乐园,它的先进生产力和文化影响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都是在宋代得以进一步完善,其繁荣富庶远迈汉唐,以及将儒家精神发扬至巅峰,这是大宋立国之初所决定的,虽然大宋王朝是在阴谋与背叛中开的局,但是也是在理性与文明下立国,没有大规模的屠戮与杀伐,它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虽为一介武夫,然而他的雄才大略不输于任何一个君王,他的仁厚与开明,为后人所称道,被视为是封建社会帝王的楷模,明人所撰的“三言二拍”中有一篇宋太祖千里送京娘对赵匡胤的光明磊落行侠仗义的人格大加赞赏,认为赵宋王朝没有其他封建专制王朝的普遍黑暗与丑陋现象,是其开国之君的人格决定,当然,这个故事的结局却是有点令人沮丧,而且赵匡胤也太过高大全,有点不近人情,这也许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但是总的可以看出明人对赵匡胤是有好感的。
下篇
公元959年,后周一代明主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禁卫军的最高长官赵匡胤,第二年春正月,在陈桥驿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在这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几乎上演过类似的节目,在上演这样的节目之后必然大规模的屠戮无辜,然而赵匡胤的政变几乎是鸡犬不惊,没有诛灭满门的惨剧和烧杀抢掠混乱,优待前朝官员,虽然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辜负世宗皇帝的对他的信任,估计是出于内疚世世代代礼遇厚待柴氏,夺人产业虽说不大厚道,但是知耻近乎勇,较之夺人产业后还灭人满门要进步的多。汉高祖大规模的屠戮功臣为后世的子孙立下崇尚厚黑窝里斗的榜样,而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的坦诚与宽厚赢得了一致的拥戴,并以最小的代价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赵宋王朝成为中国专制王朝的开明典范,而在赵宋的危亡关头总是有人出来用生命捍卫,这正是太祖积下恩德和臣民对其恩德的回报,反观朱明,朱明在危亡之际其子孙惨遭杀戮,而大明严格的说,不是亡于李自成,而是在朱元璋举起屠刀开始滥杀自己的同志的时候就注定了这个王朝的命运,朱棣诛方孝孺十族就决定了自己子孙个个惨遭屠戮,而朱明没有岳飞韩世忠,而只要吴三桂等人,是因为岳飞韩世忠那样的将领他们不是传首九边就是被凌迟处死了。
朱元璋是个传奇色彩很浓的皇帝,他出身微末,在元朝的暴政下幸存下来,亲眼目睹亲人活活饿死的惨剧,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跟统治者拼了,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以其坚毅的性格和杰出的才干领导汉人推翻元蒙,缔造了两百多年的大明帝国,然而富有四海的朱元璋还是感到威胁随时存在,他所经历的苦难时刻提醒他这个江山的来之不易,不可掉以轻心,虽然元蒙被驱逐出中原了,群雄都被削平了,但他的不安全感不是来自其他地方,而是来自大明帝国的内部,尤其是他感觉到跟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同志们的眼睛都在盯着他屁股下面的宝座,这样他愈加觉得加强权力的紧迫感,必须牢牢抓住大权,于是他废除宰相一职,即便这样他还是不放心,于是锦衣卫遍布朝野,严格监视官员的举动,这样越加重了他的疑心,始终觉得他的同志们会来抢他的位置,即便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慑于他的威望与魄力不敢觊觎,但是等到他百年之后,皇孙年轻资历浅,缺乏魄力和威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哪个不是身经百战,历史上幼主当国权臣篡国的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老将们,不再是他战争年代倚重的对象,而是处处防范的对象,简直就是他的有一块心病,仿佛跟他们都有不共戴天之仇,可以说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除就坐卧不宁,终于这样的疑心和为子孙后代的长远计,他终于动手了,对昔日的兄弟加同志进行了大清洗,诬以谋反,动辄株连数万人,造成极大的恐怖气氛,搞得人人自危!
在清理掉所有的假想敌后,朱元璋松了一口气,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封王封侯,让他的子子孙孙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继承他开创的事业,千秋万载,这几乎是每个帝王的最高理想,然而就在他死后的不久,大臣大将们无人造他们家的反了,但是窝里斗是自然就上演了,儿子造了孙子的反,因此窝里斗、宦官、腐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因此整个明朝都是昏君辈出,一代代积累下弊端报应到了倒霉的子孙朱由检的身上。
朱由检继位之后可以说大明王朝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尤其是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和祖父的祖父嘉靖皇帝,最糟糕却在位时间最长,加上父兄的接力赛继续糟糕,他接过这个烂摊子,年纪轻轻根本不知道怎么收拾,累的半死,越收拾越乱,内有民变,外有强虏,到处修补,到处扑火,越修越烂,越扑火越多,已成燎原之势,扑不胜扑,即使出任大明的皇帝比他再强些也未必能挽救大明,于是只能以身殉国,博得了后人的一些同情,但是在当时大明的臣子看来大势已去,都当了带路党了,因为朱明的历代皇帝多是刻薄寡恩,一个个残暴嗜血,昏庸荒唐,几乎每个皇帝都要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感情上臣民更多对其产生了厌恶感,不会有太多的人会维护它,因此朱明的命运早已注定,不以人的意志改变,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诚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