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大宋皇后生活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烟波浩淼的大运河上水纹荡荡,船只如梭。悠悠百余年,前朝的“五季之乱”毁了桑田良顷,丢了幽云沃土,却独独不曾奈何得了它。大运河像一条亘古绵长的纽带,北系汴河的货运粮船,南连杭州府的泛湖小舟,长贯千里,沟连五水。曾经开凿疏浚它的帝王将相到如今早已成昨日黄粱,唯独它依旧水流如初,无声无言担当着南北交通之脉。
五月梅雨时节,运河上水涨船高。郭审站立在船头甲板极目南望,江南如丝的薰风温柔娇俏地掀动他天青长衫的一角,让他整个身影显出几分落拓与洒脱。
这可真不像是要趁着水患,总领八艘粮船,逐利南下的奸佞商人,反倒像身无牵挂,游学四方的文人墨客。
确实,他也曾经是挥毫泼墨,赋诗填词的举子;只是不知为何一夕之间抛却功名,不走仕途走商路,反做了四民中的最末等。
‘东家的心思到底不是我等能揣摩到的。’小廖远捧着件披风,讷讷跟在郭审身后,轻声汇报,“东家,还有半个时辰到常州,东家可要准备准备?”
郭审长袖一拂,不耐道:“我去常州是见爹娘,又不是去会亲家。哪里有那么多可准备的?”
“那咱们带来的粮食是……”
“自然是先在船上放着,等到常州摸清粮商动向之后,再出手放卖,价高者得。”
廖远一下呆愣:来前东家可不是这么交代的。那会儿他在书信中见到二娘子谈及常州灾患缺粮事颇有无助之感,可是眉头不皱就倾尽财力,马不停蹄得搜买粮食,紧接装船而下,丝毫不敢耽搁。
可现在……都到了常州地界,眼看粮卖事成,东家怎么反倒又不着急了呢?
廖远一头雾水地看着郭审,心中暗道:近万担粮食搁置在码头待价而沽,东家还真是胆儿肥。他难道就不怕被人知道以后给郭大人招祸?京中那帮朝廷御史一个个眼睛毒着呢,碰见这事他们不得把常州通判弹劾得永无宁日?
郭审似看穿廖远心中所想,回头含笑道:“别担心那些有的没的。想那么多不如替你东家想想,这趟商货要是出不去,东家还能不能发得下你的工钱。”
廖远憨厚地晃晃脑袋,听到郭审说及月钱,立刻咧嘴笑开,露出一口齐整洁白的小牙:“那也没啥。东家,就是您真不发廖远工钱,廖远也得跟着您。您忘了,您是廖远救命恩人,没有您,就没有今日的廖远了。”
郭审瞥他一眼,头疼地揉了揉额角:“没什么事就下去,不要在我耳朵边总是‘救命恩人’‘救命恩人’地说个没完。”
廖远立马识趣地捂住嘴,抱着披风折回船舱。不过片刻后,他又捧着一个木匣返回:“东家,这是来前王三娘子派人送到丰月楼的。等会儿船只靠岸时,东家是不是要将它直接带给二娘子?”
郭审脸色瞬间阴沉,恨恨地盯着廖远手中的木匣,目光灼然,仿似与信匣的书写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东家?”
“闭嘴!”
郭审拳头握起,从唇缝间咬牙切齿迸出两个字。这般压抑愤慨又心有不甘地妥协模样让廖远一时看得啧啧称奇:王三娘子跟东家到底有什么过节,竟然能让一贯从容的东家每次见到王三娘子所送信匣都立刻换上一幅恨不得将信匣主人生吞活剥样子?
看那王三娘子挺明艳美丽的一个姑娘,与东家根本不是一路人。他们这其中难不成还有什么隐情?
隐情自然是有。只不过郭审不欲对任何人言说。在他看来,自己捧在手心里,从小疼宠到大的妹妹总是千好万好,可惜偏偏被一个千不好万不好的坏小子给惦记上。最可气的是,这坏小子竟还是九五之尊,他连发泄心中郁气,将他好打一顿的可能性都没有。相反,他还得因受不住妹妹的软语哀告,糊里糊涂就当了这俩人来回传信的中间人。
真是想想郭审都觉得心里憋屈。对这东西自然不会假以辞色。
见郭审面有不愉,廖远也难得机灵地闭了嘴,老老实实抱着木匣退去一旁。
直到半个时辰,船泊常州码头。郭审才没好气地劈手夺过木匣,与几个随从一道骑马赶赴常州城。
常州城因水患之弊已是戒严,来往商旅流民出入城门皆要下马受检。郭审耐着性子站在受检的长队中,耳边是城墙根下饿殍妇孺无力的哀呼呻、吟。
郭审眉头蹙起。廖远立刻会意,在过城门时,小廖远似颇为好奇般,笑问检查官兵:“敢问军爷,这些人是……”
军头瞄了廖远一眼,在暗中捏下他递送的荷包后,眉开眼笑地答道:“不用管他们。都是一群吃不饱饭正晒太阳的懒民。”
“懒……懒民?”
“那些有把子力气的差不多都上工去修堤建庙了,剩下能跑的那些要么是去帮忙,要么就去城中各处寻活计了。只有这些,什么都干不了,单等着官府和大户们施粥接济呢。这位小官人,看你们这装扮应是外地来的吧?你是不知道常州今年多幸,瞧瞧周边府州,哪年大灾不得死上好多人?常州城这些老弱如今还能活着,全赖纪大人和郭大人倾力赈灾。”
“倾力赈灾?”郭审眉梢微凝,目底沉沉不知在思索什么。
“可不是倾力?为了多保全个灾民,两位大人把能想的法子都想了,能做事到都做了。我们纪太守从水患开始就没回过家,白日巡视堤坝,晚间就宿在官衙。郭大人也一样,家中夫人生病都来不及回去看一眼,府中诸事全部压在一个小女儿身上。通判大人都是年近六旬的老者了,就这样兢兢业业还有人在私底下里议论。你说这叫什么事?”
军头言语间颇有为常州两位大人打抱不平的说词,然而落入郭审耳中,却只让他觉得分外揪心。
待到检视一过,郭审也来不及跟他继续套话,径直翻身上马,奔赴常州通判官邸。
三年骨肉离别,血脉分隔两地。
不来常州时,郭审只透过书信的只言片语了解到常州凶险。然而书信主笔人是个惯会报喜不报忧的丫头。在水患后,她从来不曾在信中告... -->>
烟波浩淼的大运河上水纹荡荡,船只如梭。悠悠百余年,前朝的“五季之乱”毁了桑田良顷,丢了幽云沃土,却独独不曾奈何得了它。大运河像一条亘古绵长的纽带,北系汴河的货运粮船,南连杭州府的泛湖小舟,长贯千里,沟连五水。曾经开凿疏浚它的帝王将相到如今早已成昨日黄粱,唯独它依旧水流如初,无声无言担当着南北交通之脉。
五月梅雨时节,运河上水涨船高。郭审站立在船头甲板极目南望,江南如丝的薰风温柔娇俏地掀动他天青长衫的一角,让他整个身影显出几分落拓与洒脱。
这可真不像是要趁着水患,总领八艘粮船,逐利南下的奸佞商人,反倒像身无牵挂,游学四方的文人墨客。
确实,他也曾经是挥毫泼墨,赋诗填词的举子;只是不知为何一夕之间抛却功名,不走仕途走商路,反做了四民中的最末等。
‘东家的心思到底不是我等能揣摩到的。’小廖远捧着件披风,讷讷跟在郭审身后,轻声汇报,“东家,还有半个时辰到常州,东家可要准备准备?”
郭审长袖一拂,不耐道:“我去常州是见爹娘,又不是去会亲家。哪里有那么多可准备的?”
“那咱们带来的粮食是……”
“自然是先在船上放着,等到常州摸清粮商动向之后,再出手放卖,价高者得。”
廖远一下呆愣:来前东家可不是这么交代的。那会儿他在书信中见到二娘子谈及常州灾患缺粮事颇有无助之感,可是眉头不皱就倾尽财力,马不停蹄得搜买粮食,紧接装船而下,丝毫不敢耽搁。
可现在……都到了常州地界,眼看粮卖事成,东家怎么反倒又不着急了呢?
廖远一头雾水地看着郭审,心中暗道:近万担粮食搁置在码头待价而沽,东家还真是胆儿肥。他难道就不怕被人知道以后给郭大人招祸?京中那帮朝廷御史一个个眼睛毒着呢,碰见这事他们不得把常州通判弹劾得永无宁日?
郭审似看穿廖远心中所想,回头含笑道:“别担心那些有的没的。想那么多不如替你东家想想,这趟商货要是出不去,东家还能不能发得下你的工钱。”
廖远憨厚地晃晃脑袋,听到郭审说及月钱,立刻咧嘴笑开,露出一口齐整洁白的小牙:“那也没啥。东家,就是您真不发廖远工钱,廖远也得跟着您。您忘了,您是廖远救命恩人,没有您,就没有今日的廖远了。”
郭审瞥他一眼,头疼地揉了揉额角:“没什么事就下去,不要在我耳朵边总是‘救命恩人’‘救命恩人’地说个没完。”
廖远立马识趣地捂住嘴,抱着披风折回船舱。不过片刻后,他又捧着一个木匣返回:“东家,这是来前王三娘子派人送到丰月楼的。等会儿船只靠岸时,东家是不是要将它直接带给二娘子?”
郭审脸色瞬间阴沉,恨恨地盯着廖远手中的木匣,目光灼然,仿似与信匣的书写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东家?”
“闭嘴!”
郭审拳头握起,从唇缝间咬牙切齿迸出两个字。这般压抑愤慨又心有不甘地妥协模样让廖远一时看得啧啧称奇:王三娘子跟东家到底有什么过节,竟然能让一贯从容的东家每次见到王三娘子所送信匣都立刻换上一幅恨不得将信匣主人生吞活剥样子?
看那王三娘子挺明艳美丽的一个姑娘,与东家根本不是一路人。他们这其中难不成还有什么隐情?
隐情自然是有。只不过郭审不欲对任何人言说。在他看来,自己捧在手心里,从小疼宠到大的妹妹总是千好万好,可惜偏偏被一个千不好万不好的坏小子给惦记上。最可气的是,这坏小子竟还是九五之尊,他连发泄心中郁气,将他好打一顿的可能性都没有。相反,他还得因受不住妹妹的软语哀告,糊里糊涂就当了这俩人来回传信的中间人。
真是想想郭审都觉得心里憋屈。对这东西自然不会假以辞色。
见郭审面有不愉,廖远也难得机灵地闭了嘴,老老实实抱着木匣退去一旁。
直到半个时辰,船泊常州码头。郭审才没好气地劈手夺过木匣,与几个随从一道骑马赶赴常州城。
常州城因水患之弊已是戒严,来往商旅流民出入城门皆要下马受检。郭审耐着性子站在受检的长队中,耳边是城墙根下饿殍妇孺无力的哀呼呻、吟。
郭审眉头蹙起。廖远立刻会意,在过城门时,小廖远似颇为好奇般,笑问检查官兵:“敢问军爷,这些人是……”
军头瞄了廖远一眼,在暗中捏下他递送的荷包后,眉开眼笑地答道:“不用管他们。都是一群吃不饱饭正晒太阳的懒民。”
“懒……懒民?”
“那些有把子力气的差不多都上工去修堤建庙了,剩下能跑的那些要么是去帮忙,要么就去城中各处寻活计了。只有这些,什么都干不了,单等着官府和大户们施粥接济呢。这位小官人,看你们这装扮应是外地来的吧?你是不知道常州今年多幸,瞧瞧周边府州,哪年大灾不得死上好多人?常州城这些老弱如今还能活着,全赖纪大人和郭大人倾力赈灾。”
“倾力赈灾?”郭审眉梢微凝,目底沉沉不知在思索什么。
“可不是倾力?为了多保全个灾民,两位大人把能想的法子都想了,能做事到都做了。我们纪太守从水患开始就没回过家,白日巡视堤坝,晚间就宿在官衙。郭大人也一样,家中夫人生病都来不及回去看一眼,府中诸事全部压在一个小女儿身上。通判大人都是年近六旬的老者了,就这样兢兢业业还有人在私底下里议论。你说这叫什么事?”
军头言语间颇有为常州两位大人打抱不平的说词,然而落入郭审耳中,却只让他觉得分外揪心。
待到检视一过,郭审也来不及跟他继续套话,径直翻身上马,奔赴常州通判官邸。
三年骨肉离别,血脉分隔两地。
不来常州时,郭审只透过书信的只言片语了解到常州凶险。然而书信主笔人是个惯会报喜不报忧的丫头。在水患后,她从来不曾在信中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