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柴大官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常常忆起那个在我学校门口守候的老人。
我敢说他不是街上的人,街上那些在学校门口做小生意的人,摊子也许不大,但总是搞得花样繁多,一辆手推车装载了所有的货物,晨出晚收。这个老人来的时候,是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一个带硬木提手的木箱,另一头是一个木凳子。选定了出生意的地点后,他从木箱中取出一个烧煤球的小炉子,炉子上面放着一个比炉口大上一圈的铝锅,锅内则是事先熬好的半凝固糖浆。放好了锅与炉子,老人拿过木凳子,坐在上面,又拉开箱子上边的小抽屉,从中取出几个事先做好的糖猴,插在箱子上方的提手上,于是这一排小小的雕像便在早晨的阳光中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提手的右侧装着一个木转盘,上面事先划好了格子,格子里面分布着数量不一的小黑点;提手的左侧木条对应转盘的地方挖开了洞,装上了一个用竹片做的扳机。该准备的都准备齐了,这老人便从箱子里取出一面小铜锣,当当当当地敲了起来,这声音很快召集了不少看热闹的孩子。
当然,我也是众多孩子其中的一个,现在想起来,有时也诧异自己小时候咋就那么馋,或许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点甜甜的东西就是心中难得的美味了吧。长大后知道,老人锅里的糖浆是用红芋熬成的,我们那时候把它喊做糖稀,相对于其他成品的小食物,糖稀自有它独特的魅力,这魅力就来源于老人的手艺。围观的孩子多了,老人就开始制作新的糖猴,他用预先裁好的两寸长的高粱杆从铝锅里挑起一团糖稀,待糖稀稍稍凝固,便用手指将糖稀捏出了一个大致的形状。跟着,他左手拿着高粱杆下方,右手从抽屉中拿起一把很常见的剪子,轻轻几下,在捏成葫芦形的糖稀上剪出了小猴的细手细脚。稍加修正后,老人把剪刀移到猴子的脸上,嚓嚓两下,小猴的嘴和鼻子铰成型了。眼睛怎么办?呵呵,剪刀的两个尖子并起朝小猴的眼睛部位一点,这只小猴便做好了。这样的小猴直接插在提手上方预留的小洞里面是不太好看的,老人又拿起一个预先做好的小风车,那是半寸长的麦杆洞里穿着z型的直角铁丝,铁丝两头各粘着一面极小的四方红纸小旗,老人在麦杆中段放了点糖稀,把它粘在小猴的右腋下,动一下小小的胳膊,这只糖猴便抱着风车神气地站在提手上,有点小风小旗就转个不停,非常有趣。
现场做了两三个糖猴之后,按耐不住购买欲望的孩子开始拿出自己的零钱。这样做好的糖猴是一毛钱一个,付了钱的孩子高兴地举着糖猴跑开了,边跑边看着手中转个不停的小风车。零钱不多的孩子也可以试一试自己的手气,交上五分钱,打一回转盘。老人扳起竹片做成的扳机,用一根备好的竹棍撑着,再把提手中那个洞里放上一根一头捆着钢针的竹筷。在交了钱的孩子做好射击的准备之后,老人用手甩动一下转盘后,全神贯注瞄准着转盘上点数的孩子,用食指的一扣来决定自己的运气。转盘上划分的格子内共有四种点数,一点是最小的,倘若打中了四点,便可以直接赢得一只做好的糖猴;打中了一点,就只能用小棍挑起一小团糖稀捏在手中了。好在转盘上的格子中,老人很厚道地把一点设计成最少,掏钱打一下的孩子基本上都不失望。打不到糖猴,糖稀也有它有趣的地方。愿意直接吃的孩子,老人用高粱杆直接挑起一小团给他;喜欢先玩后吃的,多半是要一寸半长的麦杆,趁着热乎乎的糖稀没有凝固,通过中空的麦杆,自己吹制成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玩呀玩呀玩腻了,这才心满意足地朝嘴里放。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请老人帮助吹制成一只可爱的小公鸡,或是一只胖乎乎的糖猪,那是不另收费的。老人还有一套陶土烧制的灯笼模具,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喜欢吹制空心糖灯笼的孩子并不多。
76年,我上小学那阵子,父母给的零花钱很少,想甜甜嘴,就拿五分钱到老人那里打一下,或者用三分钱直接买一团自己吹着玩,然后再上课之前把它吃掉。界首是个小城市,没什么特别的景点,临近河堤的老纪念碑广场离我家很近,也是小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星期天写完了作业,我常常跟临近年龄相仿的孩子在广场玩,也常常看到那个卖糖稀的老人在这里摆生意,围观的小孩子照例不少。有一次陪伴母亲在广场散步,看到那些小孩子举着糖猴、糖稀团从身边走过,纠缠着母亲也给我买。母亲五分钱买了高粱杆挑着的两小团递给我,走得远了,这才告诉我,要我以后尽量少买这个老人的糖稀,用手捏来捏去再吃到肚里,那是很不卫生的。听了母亲的告诫,我这才注意这个老人双手与外貌。现在想起来,只记得他春、秋、冬三季的模样了,没办法,这也许是跟他所做的生意有关,夏天天气热,糖猴容易晒化。这老人长年穿着一件蓝色的薄棉袄,冬天会在薄棉袄里面多加几件厚衣,更多的时候,他是坐在离校门不远的地方守候着他的生意。也许是因为常年劳动的结果,一双手粗大皴裂,皮肤裂缝中有着丝丝黑色灰线。因为在户外,常见他戴着一顶黑毛线钩织的帽子,四方脸膛上皱纹密布,笑起来像一朵盛开的秋菊。自从注意到他手上的黑灰线之后,我很少买他的糖稀了,要买也是买高粱杆挑着的一团,更多的时候,是看他为别的孩子制作糖猴。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上个月下班的时候我路过回民小学,忽然闻到一股熟悉的甜香,循味望去,却是一位推着自行车的中年人,黑布裤,灰线衣,微胖的圆脸上带着笑意。他自行车的后座上捆扎着一个带提手的木箱,小炉子小锅一应俱全,简直就是那老人那一套生意家伙的缩小版,就连那些插在提手上神气活现的糖猴也是似曾相识。他是那老人的后人吗?我不知道。怔怔地看了他好久,我才蹬车走人。在这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中年人,也许是因为他的生意并不好,在我远远望着他的那段时间里,只有一个小女孩从他手里买了一团糖稀。现在,每个小学的门口都有着不少于十个的生意摊子,比之我的童年,现在的孩子有了多于百倍的选择,相比之下,这小小的糖猴生意便显得极单调了,卖贵了没人吃,买少了不够本,五分钱掉到地上也没人拾了,但是对于我来说,记忆中那一点甜香,却是刻骨铭心,委实难以忘怀。
我常常忆起那个在我学校门口守候的老人。
我敢说他不是街上的人,街上那些在学校门口做小生意的人,摊子也许不大,但总是搞得花样繁多,一辆手推车装载了所有的货物,晨出晚收。这个老人来的时候,是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一个带硬木提手的木箱,另一头是一个木凳子。选定了出生意的地点后,他从木箱中取出一个烧煤球的小炉子,炉子上面放着一个比炉口大上一圈的铝锅,锅内则是事先熬好的半凝固糖浆。放好了锅与炉子,老人拿过木凳子,坐在上面,又拉开箱子上边的小抽屉,从中取出几个事先做好的糖猴,插在箱子上方的提手上,于是这一排小小的雕像便在早晨的阳光中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提手的右侧装着一个木转盘,上面事先划好了格子,格子里面分布着数量不一的小黑点;提手的左侧木条对应转盘的地方挖开了洞,装上了一个用竹片做的扳机。该准备的都准备齐了,这老人便从箱子里取出一面小铜锣,当当当当地敲了起来,这声音很快召集了不少看热闹的孩子。
当然,我也是众多孩子其中的一个,现在想起来,有时也诧异自己小时候咋就那么馋,或许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点甜甜的东西就是心中难得的美味了吧。长大后知道,老人锅里的糖浆是用红芋熬成的,我们那时候把它喊做糖稀,相对于其他成品的小食物,糖稀自有它独特的魅力,这魅力就来源于老人的手艺。围观的孩子多了,老人就开始制作新的糖猴,他用预先裁好的两寸长的高粱杆从铝锅里挑起一团糖稀,待糖稀稍稍凝固,便用手指将糖稀捏出了一个大致的形状。跟着,他左手拿着高粱杆下方,右手从抽屉中拿起一把很常见的剪子,轻轻几下,在捏成葫芦形的糖稀上剪出了小猴的细手细脚。稍加修正后,老人把剪刀移到猴子的脸上,嚓嚓两下,小猴的嘴和鼻子铰成型了。眼睛怎么办?呵呵,剪刀的两个尖子并起朝小猴的眼睛部位一点,这只小猴便做好了。这样的小猴直接插在提手上方预留的小洞里面是不太好看的,老人又拿起一个预先做好的小风车,那是半寸长的麦杆洞里穿着z型的直角铁丝,铁丝两头各粘着一面极小的四方红纸小旗,老人在麦杆中段放了点糖稀,把它粘在小猴的右腋下,动一下小小的胳膊,这只糖猴便抱着风车神气地站在提手上,有点小风小旗就转个不停,非常有趣。
现场做了两三个糖猴之后,按耐不住购买欲望的孩子开始拿出自己的零钱。这样做好的糖猴是一毛钱一个,付了钱的孩子高兴地举着糖猴跑开了,边跑边看着手中转个不停的小风车。零钱不多的孩子也可以试一试自己的手气,交上五分钱,打一回转盘。老人扳起竹片做成的扳机,用一根备好的竹棍撑着,再把提手中那个洞里放上一根一头捆着钢针的竹筷。在交了钱的孩子做好射击的准备之后,老人用手甩动一下转盘后,全神贯注瞄准着转盘上点数的孩子,用食指的一扣来决定自己的运气。转盘上划分的格子内共有四种点数,一点是最小的,倘若打中了四点,便可以直接赢得一只做好的糖猴;打中了一点,就只能用小棍挑起一小团糖稀捏在手中了。好在转盘上的格子中,老人很厚道地把一点设计成最少,掏钱打一下的孩子基本上都不失望。打不到糖猴,糖稀也有它有趣的地方。愿意直接吃的孩子,老人用高粱杆直接挑起一小团给他;喜欢先玩后吃的,多半是要一寸半长的麦杆,趁着热乎乎的糖稀没有凝固,通过中空的麦杆,自己吹制成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玩呀玩呀玩腻了,这才心满意足地朝嘴里放。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请老人帮助吹制成一只可爱的小公鸡,或是一只胖乎乎的糖猪,那是不另收费的。老人还有一套陶土烧制的灯笼模具,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喜欢吹制空心糖灯笼的孩子并不多。
76年,我上小学那阵子,父母给的零花钱很少,想甜甜嘴,就拿五分钱到老人那里打一下,或者用三分钱直接买一团自己吹着玩,然后再上课之前把它吃掉。界首是个小城市,没什么特别的景点,临近河堤的老纪念碑广场离我家很近,也是小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星期天写完了作业,我常常跟临近年龄相仿的孩子在广场玩,也常常看到那个卖糖稀的老人在这里摆生意,围观的小孩子照例不少。有一次陪伴母亲在广场散步,看到那些小孩子举着糖猴、糖稀团从身边走过,纠缠着母亲也给我买。母亲五分钱买了高粱杆挑着的两小团递给我,走得远了,这才告诉我,要我以后尽量少买这个老人的糖稀,用手捏来捏去再吃到肚里,那是很不卫生的。听了母亲的告诫,我这才注意这个老人双手与外貌。现在想起来,只记得他春、秋、冬三季的模样了,没办法,这也许是跟他所做的生意有关,夏天天气热,糖猴容易晒化。这老人长年穿着一件蓝色的薄棉袄,冬天会在薄棉袄里面多加几件厚衣,更多的时候,他是坐在离校门不远的地方守候着他的生意。也许是因为常年劳动的结果,一双手粗大皴裂,皮肤裂缝中有着丝丝黑色灰线。因为在户外,常见他戴着一顶黑毛线钩织的帽子,四方脸膛上皱纹密布,笑起来像一朵盛开的秋菊。自从注意到他手上的黑灰线之后,我很少买他的糖稀了,要买也是买高粱杆挑着的一团,更多的时候,是看他为别的孩子制作糖猴。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上个月下班的时候我路过回民小学,忽然闻到一股熟悉的甜香,循味望去,却是一位推着自行车的中年人,黑布裤,灰线衣,微胖的圆脸上带着笑意。他自行车的后座上捆扎着一个带提手的木箱,小炉子小锅一应俱全,简直就是那老人那一套生意家伙的缩小版,就连那些插在提手上神气活现的糖猴也是似曾相识。他是那老人的后人吗?我不知道。怔怔地看了他好久,我才蹬车走人。在这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中年人,也许是因为他的生意并不好,在我远远望着他的那段时间里,只有一个小女孩从他手里买了一团糖稀。现在,每个小学的门口都有着不少于十个的生意摊子,比之我的童年,现在的孩子有了多于百倍的选择,相比之下,这小小的糖猴生意便显得极单调了,卖贵了没人吃,买少了不够本,五分钱掉到地上也没人拾了,但是对于我来说,记忆中那一点甜香,却是刻骨铭心,委实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