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不醉不归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心头。
过去,杭州有在孩子出生的那天种树的习惯。若生的男孩子,便在院子里种一棵桂花,并酿一坛好酒埋在树下,等到他长大成人,蟾宫折桂之时,挖出酒来,与亲朋共享,以表庆祝。若生的是女孩,则在院中种一株香樟树,也酿酒埋下。待院子里的香樟探出了墙头,便证明这家的女儿已然到了婚嫁的时节,于是就会有媒婆上门提亲。亲事订下来了,香樟树也就要被砍倒做成嫁妆,随那个与它同一天生日的女孩儿共赴别处。大户人家,种的树也多,于是嫁妆也很可观,穷人家当然就显得寒酸了些。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做法了,但香樟树却越种越多,有的已经有好几百年的树龄了,据说在灵隐大雄宝殿前的一棵,已经有五六百年的树龄了,三四人合抱的则随处可见。
无论是桂花还是香樟。都带着清新而不媚俗的香味。这样一个满城飘香的城市,又怎么能让人忘怀呢?
寺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杭州据说曾有过500多座寺庙,后来有的改成了学校,有的拆了。但保存着的寺庙还是不少的。
最大的当数灵隐寺,但我对它的印象不深,除了大雄宝殿上乾隆题的“灵鹫飞来”几个大字和里面那幅:“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对联外,我实在没留下多少印象。
还有就是净慈寺,净慈寺吸引我的主要是一首歌:“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象是催呀催醒我思乡梦”寺就在南屏山下面,旁边还有雷峰塔,镇白娘娘的那座,但倒掉了。后来又重建了,重建后我去看过,但还是找不到那种感觉。甚至觉得还比不上荒芜着。“南屏晚钟”我也去听过一次,但被南山路上的车流声所干扰,听不出有多少的思乡情,也不见得悠远和忧伤。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虎跑寺,也不为别的,就为那里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李叔同纪念馆,里面保留了许多李先生的遗物,还有书法手迹。李叔同的为人、为学都值得我们景仰,他在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我那时每当星期天有空就会去那里,瞻仰一下李先生的遗迹,学习一下李先生的书法。李先生的书法我认为是反璞归真的那种,带有一种超然的意味。这正如同他的人一样。杭州也有很多沙孟海先生的手迹。但两者是不同的风格,如果说沙先生的字是入世的话,那李先生的就是出世的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喜欢李先生的。
虎跑当然还有传说和泉水,但我认为,传说是最不可信的,都是为了某种需要的胡编乱造,泉水据说现在也在为是否合格而争论不休,所以我不写也罢。
宝石山和孤山
在杭州的山中,宝石山和孤山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去得最多的。
宝石山在西湖的北面,因为岩石多一些红色小石子,当朝阳或落日洒沐之时,分外耀目,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熠熠生辉而得名,因而取名为“宝石流霞”上面还有一北宋时吴越王建的保俶塔。
我喜欢这里不是为了“宝石流霞”也不是为了保俶塔。我喜欢这里是因为在这里可以浏览西湖全景。坐在朝南的石阶上,西湖全景尽收眼底。山、水、人、交织的游船,仿佛都在眼皮底下。近处的白堤\孤山,远处的苏堤、南屏山,和西湖的一泓碧水融为了一体。观看的最好时间是傍晚,整个的西湖雾蒙蒙的,很有中国画的意境,这时,仿佛白娘子的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的产生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了。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自古以来是写西湖的绝唱,但我认为他写的是一定是傍晚的景色,,特别是后半句。说不定当时苏轼也在宝石上上呢!
孤山就在白堤边上,过了断桥不远就到了。山上有西泠印社,从山的北麓绕过去,我们可以一路浏览里外西湖的景色。孤山多梅花,所以又叫梅屿,其北麓有放鹤亭和一大片梅林,据说就是那个“梅妻鹤子"的林逋留下的,他的那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确实是咏梅的绝唱。
孤山本来是西湖中的一个岛,白乐天建了白堤之后就与西湖的北岸连通了。但孤山还是像一个岛一样的安宁,走在孤山的树林间,你听不到汽车的喧闹,你看不到游人的嬉笑,即使是来这里游玩的游人,也是静静的走着,小声的指点着。似乎怕打破了这里的安宁。也难怪林逋会喜欢这里,换了谁谁都会在这里结庐而居的,与梅为伴,与鹤为伍。
山的南麓还有清朝皇帝的行宫,清朝康熙和乾隆二帝南巡时,都曾在孤山行宫下榻。连皇帝也喜欢这里,看来这确是个好地方。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孤山脚下的露天电影。从白堤进去到栖霞岭,有一块很大的空地,那时,夏天的晚上就在这里放露天电影。电影的情节是什么我早已经忘了,但看电影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在电影院看电影是为了感受视听觉所营造的气氛,而在这里看电影,则是为了感受那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乐趣。十多年过去了。不知当时的露天电影还在否。如果有,或许得找一个机会重温一下旧梦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我是江南人,最忆的也是杭州!
的心头。
过去,杭州有在孩子出生的那天种树的习惯。若生的男孩子,便在院子里种一棵桂花,并酿一坛好酒埋在树下,等到他长大成人,蟾宫折桂之时,挖出酒来,与亲朋共享,以表庆祝。若生的是女孩,则在院中种一株香樟树,也酿酒埋下。待院子里的香樟探出了墙头,便证明这家的女儿已然到了婚嫁的时节,于是就会有媒婆上门提亲。亲事订下来了,香樟树也就要被砍倒做成嫁妆,随那个与它同一天生日的女孩儿共赴别处。大户人家,种的树也多,于是嫁妆也很可观,穷人家当然就显得寒酸了些。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做法了,但香樟树却越种越多,有的已经有好几百年的树龄了,据说在灵隐大雄宝殿前的一棵,已经有五六百年的树龄了,三四人合抱的则随处可见。
无论是桂花还是香樟。都带着清新而不媚俗的香味。这样一个满城飘香的城市,又怎么能让人忘怀呢?
寺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杭州据说曾有过500多座寺庙,后来有的改成了学校,有的拆了。但保存着的寺庙还是不少的。
最大的当数灵隐寺,但我对它的印象不深,除了大雄宝殿上乾隆题的“灵鹫飞来”几个大字和里面那幅:“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对联外,我实在没留下多少印象。
还有就是净慈寺,净慈寺吸引我的主要是一首歌:“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象是催呀催醒我思乡梦”寺就在南屏山下面,旁边还有雷峰塔,镇白娘娘的那座,但倒掉了。后来又重建了,重建后我去看过,但还是找不到那种感觉。甚至觉得还比不上荒芜着。“南屏晚钟”我也去听过一次,但被南山路上的车流声所干扰,听不出有多少的思乡情,也不见得悠远和忧伤。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虎跑寺,也不为别的,就为那里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李叔同纪念馆,里面保留了许多李先生的遗物,还有书法手迹。李叔同的为人、为学都值得我们景仰,他在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我那时每当星期天有空就会去那里,瞻仰一下李先生的遗迹,学习一下李先生的书法。李先生的书法我认为是反璞归真的那种,带有一种超然的意味。这正如同他的人一样。杭州也有很多沙孟海先生的手迹。但两者是不同的风格,如果说沙先生的字是入世的话,那李先生的就是出世的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喜欢李先生的。
虎跑当然还有传说和泉水,但我认为,传说是最不可信的,都是为了某种需要的胡编乱造,泉水据说现在也在为是否合格而争论不休,所以我不写也罢。
宝石山和孤山
在杭州的山中,宝石山和孤山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去得最多的。
宝石山在西湖的北面,因为岩石多一些红色小石子,当朝阳或落日洒沐之时,分外耀目,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熠熠生辉而得名,因而取名为“宝石流霞”上面还有一北宋时吴越王建的保俶塔。
我喜欢这里不是为了“宝石流霞”也不是为了保俶塔。我喜欢这里是因为在这里可以浏览西湖全景。坐在朝南的石阶上,西湖全景尽收眼底。山、水、人、交织的游船,仿佛都在眼皮底下。近处的白堤\孤山,远处的苏堤、南屏山,和西湖的一泓碧水融为了一体。观看的最好时间是傍晚,整个的西湖雾蒙蒙的,很有中国画的意境,这时,仿佛白娘子的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的产生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了。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自古以来是写西湖的绝唱,但我认为他写的是一定是傍晚的景色,,特别是后半句。说不定当时苏轼也在宝石上上呢!
孤山就在白堤边上,过了断桥不远就到了。山上有西泠印社,从山的北麓绕过去,我们可以一路浏览里外西湖的景色。孤山多梅花,所以又叫梅屿,其北麓有放鹤亭和一大片梅林,据说就是那个“梅妻鹤子"的林逋留下的,他的那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确实是咏梅的绝唱。
孤山本来是西湖中的一个岛,白乐天建了白堤之后就与西湖的北岸连通了。但孤山还是像一个岛一样的安宁,走在孤山的树林间,你听不到汽车的喧闹,你看不到游人的嬉笑,即使是来这里游玩的游人,也是静静的走着,小声的指点着。似乎怕打破了这里的安宁。也难怪林逋会喜欢这里,换了谁谁都会在这里结庐而居的,与梅为伴,与鹤为伍。
山的南麓还有清朝皇帝的行宫,清朝康熙和乾隆二帝南巡时,都曾在孤山行宫下榻。连皇帝也喜欢这里,看来这确是个好地方。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孤山脚下的露天电影。从白堤进去到栖霞岭,有一块很大的空地,那时,夏天的晚上就在这里放露天电影。电影的情节是什么我早已经忘了,但看电影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在电影院看电影是为了感受视听觉所营造的气氛,而在这里看电影,则是为了感受那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乐趣。十多年过去了。不知当时的露天电影还在否。如果有,或许得找一个机会重温一下旧梦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我是江南人,最忆的也是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