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新三国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心中多日的欲火被完全的点燃,这个时候,已不需要任何的言语。
一夜温存,其中美妙自不待言。
竖日,高宠在慕沙的陪同下,以扬州牧的身份开始对豫章、庐陵、庐江三郡所属各县、亭进行巡察。
建安四年九月二十日,高宠与慕沙一行来到彭泽,经过徐盛的大力整修,彭泽已经发展为一个在军事上屯兵坚守的要塞,而在经济上,随着江北移民的涌入,彭泽一带人口绸密,交易活跃,街市也比豫章的其它地方要繁荣了许多。
徐盛在经过上缭血战之后,已逐渐成长为高宠可以信赖的一员统兵一方的大将,若没有他在彭泽坚守着,江夏的黄祖恐怕早就兵掠豫章了。
九月二十二日,高宠与慕沙在徐盛的陪同下,过江到达皖城,皖城自李术叛乱平息之后,太守之位由徐盛兼着,不过徐盛主管军事,具体的事务多由郡吏负责,前来皖水接迎的是一个叫焦仲卿的年轻主薄。
皖城相比彭泽要显得萧条了很多,战乱早已将这个江边的重镇摧残得只剩了一具躯壳,高宠刚刚乘船从皖水上岸,便碰上了一件凄绝哀婉的事情。
“哥,嫂子投井了!”高宠刚至皖城城门口,便见前面慌慌张张的跑来一名年轻的少女,一把拉住焦仲卿的衣袖说道。
焦仲卿脸色大变,本就白皙的脸上更是刹白,他急道:“在哪里?快带我去。”说罢,便匆匆的随着那少女赶去。
待走了几步,才省起高宠就在身旁,遂又往回跑过来,朝高宠一揖道:“宠帅,家中有急事,不能相陪请勿怪罪!”说罢也不等高宠答应,便急急的离开了。
高宠讶然的看着焦仲卿远去的背影,不禁暗生奇怪,一般来说见到有大官来郡中巡视,郡中官员无不毕恭毕敬,一路作陪,唯有这皖城主薄焦仲卿显得特别。
“他家中究竟出了什么大事?”慕沙比高宠更奈不住好奇,忍不住向一旁的小吏问道。
小吏嘘吁道:“宠帅、夫人有所不知,焦主薄与夫人刘兰芝本是夫妻,后因焦母嫌弃刘氏,不得不休妻遣归,想不到仅隔了一个多月,竟然会发生这等惨事?”
母命为天。
当董仲舒正式为武帝刘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时,儒家的伦理纲常也随之占据了诸种学说的主导地位,在婚娶这一方面,更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说法,于是乎婚姻大事但凭父母作主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旦父母看不中,那即便是两情相悦也只能劳燕分飞。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一点上,自幼丧失父母的高宠倒是要幸运得多,至少他不必担心有焦刘这等事情发生,当然,以高宠的血性与强悍,也不会把那些愚腐不化的清规戒律放到心上。
但是,象焦仲卿这样的小吏却不能,也无力对抗这些明显不合理的所谓正统学说。
“我想——,去看看那个敢于以死相抗的刘兰芝。”慕沙轻声道。
慕沙的骨子里同样也透着狂野与不羁,当初她就是冒着背叛全族的风险与高宠订立的婚约,庆幸的是她这一赌成功了,而刘兰芝的这一赌虽然没有慕沙一般惊天动地,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一样的。
慕沙赌的是庐陵全族的将来,刘兰芝赌的是自己的一条性命,这是她唯一可以用来作赌注的东西。
刘兰芝的娘家就在皖城城中的一条小巷里,这是一户再寻常不过的人家,不大的有些红漆脱落的正门,显示着主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方近门前,就听得里面哭喊声一片,更有来来往往的人奔进奔出忙着端水洗涤,院井里的青石板上,刘兰芝一身精心得体的红裳,衬着一张秀美苍白的俏脸,她刚刚被乡人从井中救了上来,但究竟是死是活还不得而知?
焦仲卿愣愣的站在刘兰芝的身边,神情恍然,两只眼睛直直的,宛如死去了一般,他的手中拿着一叠书稿,那上面是墨迹未干的数行娟秀的字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焦仲卿一字一句的念着书稿,泪流满面。
这书稿是刘兰芝的最后绝笔,当焦仲卿悲愤的吵哑声音响起时,这如血似泪般的控斥一句句撞击着听者的心头,令人无不深感震憾。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通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待念到这里时,焦仲卿语声哽咽,一下扑倒在刘兰芝的身上,再也读不下去。
高宠与慕沙看着这一幕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心头也是沉重。
慕沙见焦仲卿完全失了心神,周围的人又都乱哄哄的,只是哭得哭,喊得喊,却没有一个去关注刘兰芝的生死,遂一步跨出气恼道:“人还没死绝呢,哭什么哭?”
说罢,扶起躺着的刘兰芝,一边按着她的腹部,一边又将她翻过来俯身向着地面,以便吐出腹中的积水。
越族聚居的地方多山多水,慕沙虽然贵为公主,但从小生活在赣水边上,对于溺水急救的法子倒还知道一二。
这时的焦仲卿却象痴呆了一般,木木的怔在当地,气得慕沙怒道:“还不过来帮忙?”被慕沙这一骂,焦仲卿这才回过神来,与慕沙一道一下又一下将刘兰芝腹内的积水压出。
待过了约半个时辰,就在慕沙都已快绝望的光景,刘兰芝的口中终于发出了极微弱的一声呻吟。
ps:焦刘之事发生在建安年中,按有学者考系刘勋任太守时,在此节略。
人心中多日的欲火被完全的点燃,这个时候,已不需要任何的言语。
一夜温存,其中美妙自不待言。
竖日,高宠在慕沙的陪同下,以扬州牧的身份开始对豫章、庐陵、庐江三郡所属各县、亭进行巡察。
建安四年九月二十日,高宠与慕沙一行来到彭泽,经过徐盛的大力整修,彭泽已经发展为一个在军事上屯兵坚守的要塞,而在经济上,随着江北移民的涌入,彭泽一带人口绸密,交易活跃,街市也比豫章的其它地方要繁荣了许多。
徐盛在经过上缭血战之后,已逐渐成长为高宠可以信赖的一员统兵一方的大将,若没有他在彭泽坚守着,江夏的黄祖恐怕早就兵掠豫章了。
九月二十二日,高宠与慕沙在徐盛的陪同下,过江到达皖城,皖城自李术叛乱平息之后,太守之位由徐盛兼着,不过徐盛主管军事,具体的事务多由郡吏负责,前来皖水接迎的是一个叫焦仲卿的年轻主薄。
皖城相比彭泽要显得萧条了很多,战乱早已将这个江边的重镇摧残得只剩了一具躯壳,高宠刚刚乘船从皖水上岸,便碰上了一件凄绝哀婉的事情。
“哥,嫂子投井了!”高宠刚至皖城城门口,便见前面慌慌张张的跑来一名年轻的少女,一把拉住焦仲卿的衣袖说道。
焦仲卿脸色大变,本就白皙的脸上更是刹白,他急道:“在哪里?快带我去。”说罢,便匆匆的随着那少女赶去。
待走了几步,才省起高宠就在身旁,遂又往回跑过来,朝高宠一揖道:“宠帅,家中有急事,不能相陪请勿怪罪!”说罢也不等高宠答应,便急急的离开了。
高宠讶然的看着焦仲卿远去的背影,不禁暗生奇怪,一般来说见到有大官来郡中巡视,郡中官员无不毕恭毕敬,一路作陪,唯有这皖城主薄焦仲卿显得特别。
“他家中究竟出了什么大事?”慕沙比高宠更奈不住好奇,忍不住向一旁的小吏问道。
小吏嘘吁道:“宠帅、夫人有所不知,焦主薄与夫人刘兰芝本是夫妻,后因焦母嫌弃刘氏,不得不休妻遣归,想不到仅隔了一个多月,竟然会发生这等惨事?”
母命为天。
当董仲舒正式为武帝刘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时,儒家的伦理纲常也随之占据了诸种学说的主导地位,在婚娶这一方面,更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说法,于是乎婚姻大事但凭父母作主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旦父母看不中,那即便是两情相悦也只能劳燕分飞。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一点上,自幼丧失父母的高宠倒是要幸运得多,至少他不必担心有焦刘这等事情发生,当然,以高宠的血性与强悍,也不会把那些愚腐不化的清规戒律放到心上。
但是,象焦仲卿这样的小吏却不能,也无力对抗这些明显不合理的所谓正统学说。
“我想——,去看看那个敢于以死相抗的刘兰芝。”慕沙轻声道。
慕沙的骨子里同样也透着狂野与不羁,当初她就是冒着背叛全族的风险与高宠订立的婚约,庆幸的是她这一赌成功了,而刘兰芝的这一赌虽然没有慕沙一般惊天动地,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一样的。
慕沙赌的是庐陵全族的将来,刘兰芝赌的是自己的一条性命,这是她唯一可以用来作赌注的东西。
刘兰芝的娘家就在皖城城中的一条小巷里,这是一户再寻常不过的人家,不大的有些红漆脱落的正门,显示着主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方近门前,就听得里面哭喊声一片,更有来来往往的人奔进奔出忙着端水洗涤,院井里的青石板上,刘兰芝一身精心得体的红裳,衬着一张秀美苍白的俏脸,她刚刚被乡人从井中救了上来,但究竟是死是活还不得而知?
焦仲卿愣愣的站在刘兰芝的身边,神情恍然,两只眼睛直直的,宛如死去了一般,他的手中拿着一叠书稿,那上面是墨迹未干的数行娟秀的字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焦仲卿一字一句的念着书稿,泪流满面。
这书稿是刘兰芝的最后绝笔,当焦仲卿悲愤的吵哑声音响起时,这如血似泪般的控斥一句句撞击着听者的心头,令人无不深感震憾。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通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待念到这里时,焦仲卿语声哽咽,一下扑倒在刘兰芝的身上,再也读不下去。
高宠与慕沙看着这一幕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心头也是沉重。
慕沙见焦仲卿完全失了心神,周围的人又都乱哄哄的,只是哭得哭,喊得喊,却没有一个去关注刘兰芝的生死,遂一步跨出气恼道:“人还没死绝呢,哭什么哭?”
说罢,扶起躺着的刘兰芝,一边按着她的腹部,一边又将她翻过来俯身向着地面,以便吐出腹中的积水。
越族聚居的地方多山多水,慕沙虽然贵为公主,但从小生活在赣水边上,对于溺水急救的法子倒还知道一二。
这时的焦仲卿却象痴呆了一般,木木的怔在当地,气得慕沙怒道:“还不过来帮忙?”被慕沙这一骂,焦仲卿这才回过神来,与慕沙一道一下又一下将刘兰芝腹内的积水压出。
待过了约半个时辰,就在慕沙都已快绝望的光景,刘兰芝的口中终于发出了极微弱的一声呻吟。
ps:焦刘之事发生在建安年中,按有学者考系刘勋任太守时,在此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