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苏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百一十七章狐大仙
峡路修通了,工人多了,苏油开始清理夔州役务。
仙井盐钞,如今已经正式更名为蜀钞。
小面额蜀钞的推广,给衙前各役的改制带来了相应的便利。
还是韩琦那一套,富人出钱,雇人服役。
不过在苏油这里有了小小的变化。
水渠,池塘,道路养护,铺设砖面,夔州经过众多工程建设后,有了一支专业队伍。
这支队伍,成了工程承包人,以前的役务中的这一部分,转变成了市政工程建设管理。
这样的花活,夔州能玩了,因为夔州州府衙门,现在有钱。
夔州的流民已经不够用了,峡州,渝,无数隐户和流民,开始向夔州聚集——这里能吃饭!
就像当年的眉山一样,这里成了重拾希望的地方。
事情的确很多,通往各乡道路的翻修,峡中盐卤的引流集中,盐场的修建,木叶蛮矿区的正式开发,大宁监的移驻……
衙前役的另一部分,物资征集和运输,变成了各乡设立征收点集中起来,然后州府的四轮邮车统一征收。
邮车是马拉的,速度还不错,还能运送旅客,盐,信件。
运营费用,一次大集,基本上就能挣回来,不过大集的时候,马车要加挂一节简陋的货箱。
送盐下乡,这是苏油的硬性要求,让每一个夔州百姓吃到他们需要的盐,仅仅这一项德政,就足以让苏油被浓墨重彩地写入地方志。
盐要用蜀钞购买,蜀钞要用农产品来换,各乡的物资征收站,还是一个个蜀钞交换点。
还是相当紧俏,如今夔州两斤粮食,才能换一斤盐。
苏油的目标,是在两年内,让盐价大幅度下降,争取在离任之前,变成三斤粮食换一斤盐!
没有算错,因为到了那时候,粮食会因为大量产出,降得更厉害。
乡间和城中,农产品存在价差,于是夔州城出现了一种和收购点竞争的新行业——货郎。
推着独轮车,在新修的乡间道路上走村串寨的货郎,在永安宫市场进货之后,摇着拨浪鼓,打着小锣,一路唱着兜售产品的小曲儿,将针头线脑小布头卖到乡下,然后收集各种农产品,满足夔州城日益扩大的需求。
这成了夔州城最新的风景。
比如梁善民滞销多年的橘子,今年一下子不够卖了。
收购点的人还有脸跑来苏油这里哭,要求限制货郎进村,被苏油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再不提高服务水平,货郎们就会取你们而代之!既然人家做得好,那就向人家学习!
蜀钞带起来的经济循环,在城里,在码头,是洪流;在乡里,在村庄,是小溪;在山上,在蛮寨,是穿石的水滴。
虽然新稻还没有下种,但是山货,竹笋,野味,蛮布,以前不怎么值钱,或者只能自己吃,不能换成钱的东西,如今都能变成花花绿绿的蜀钞捏在手里。
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渐渐滋润起来。
经过近十个月的疯狂建设,前后投入十万贯,夔州如今总算是进入良性轨道,苏油可以松一口气了。
他这里过得滋润,苏轼那边过得很苦逼。
如今苏油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处理来往信函,就这样还需要四人组从旁协助。
行草苏油不是强项,也必须练起来了。
苏轼的来信里,谈到了凤翔府的生活,制科第三出去,小小凤翔府的官员们,都喜欢叫他“苏贤良”。
前任知府宋选不在意这些,他自己都亲切地称呼苏轼小苏贤良。
然而如今新来上任的陈希亮却怒了:“一个小小推官,贤良个屁的贤良!从今谁也不许这样叫!”
总之是处处得罪,也不知道是不是先天八字不合。
上月老陈召集开会过厅,苏轼认为那会议不怎么重要,加上实在是不想... -->>
第三百一十七章狐大仙
峡路修通了,工人多了,苏油开始清理夔州役务。
仙井盐钞,如今已经正式更名为蜀钞。
小面额蜀钞的推广,给衙前各役的改制带来了相应的便利。
还是韩琦那一套,富人出钱,雇人服役。
不过在苏油这里有了小小的变化。
水渠,池塘,道路养护,铺设砖面,夔州经过众多工程建设后,有了一支专业队伍。
这支队伍,成了工程承包人,以前的役务中的这一部分,转变成了市政工程建设管理。
这样的花活,夔州能玩了,因为夔州州府衙门,现在有钱。
夔州的流民已经不够用了,峡州,渝,无数隐户和流民,开始向夔州聚集——这里能吃饭!
就像当年的眉山一样,这里成了重拾希望的地方。
事情的确很多,通往各乡道路的翻修,峡中盐卤的引流集中,盐场的修建,木叶蛮矿区的正式开发,大宁监的移驻……
衙前役的另一部分,物资征集和运输,变成了各乡设立征收点集中起来,然后州府的四轮邮车统一征收。
邮车是马拉的,速度还不错,还能运送旅客,盐,信件。
运营费用,一次大集,基本上就能挣回来,不过大集的时候,马车要加挂一节简陋的货箱。
送盐下乡,这是苏油的硬性要求,让每一个夔州百姓吃到他们需要的盐,仅仅这一项德政,就足以让苏油被浓墨重彩地写入地方志。
盐要用蜀钞购买,蜀钞要用农产品来换,各乡的物资征收站,还是一个个蜀钞交换点。
还是相当紧俏,如今夔州两斤粮食,才能换一斤盐。
苏油的目标,是在两年内,让盐价大幅度下降,争取在离任之前,变成三斤粮食换一斤盐!
没有算错,因为到了那时候,粮食会因为大量产出,降得更厉害。
乡间和城中,农产品存在价差,于是夔州城出现了一种和收购点竞争的新行业——货郎。
推着独轮车,在新修的乡间道路上走村串寨的货郎,在永安宫市场进货之后,摇着拨浪鼓,打着小锣,一路唱着兜售产品的小曲儿,将针头线脑小布头卖到乡下,然后收集各种农产品,满足夔州城日益扩大的需求。
这成了夔州城最新的风景。
比如梁善民滞销多年的橘子,今年一下子不够卖了。
收购点的人还有脸跑来苏油这里哭,要求限制货郎进村,被苏油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再不提高服务水平,货郎们就会取你们而代之!既然人家做得好,那就向人家学习!
蜀钞带起来的经济循环,在城里,在码头,是洪流;在乡里,在村庄,是小溪;在山上,在蛮寨,是穿石的水滴。
虽然新稻还没有下种,但是山货,竹笋,野味,蛮布,以前不怎么值钱,或者只能自己吃,不能换成钱的东西,如今都能变成花花绿绿的蜀钞捏在手里。
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渐渐滋润起来。
经过近十个月的疯狂建设,前后投入十万贯,夔州如今总算是进入良性轨道,苏油可以松一口气了。
他这里过得滋润,苏轼那边过得很苦逼。
如今苏油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处理来往信函,就这样还需要四人组从旁协助。
行草苏油不是强项,也必须练起来了。
苏轼的来信里,谈到了凤翔府的生活,制科第三出去,小小凤翔府的官员们,都喜欢叫他“苏贤良”。
前任知府宋选不在意这些,他自己都亲切地称呼苏轼小苏贤良。
然而如今新来上任的陈希亮却怒了:“一个小小推官,贤良个屁的贤良!从今谁也不许这样叫!”
总之是处处得罪,也不知道是不是先天八字不合。
上月老陈召集开会过厅,苏轼认为那会议不怎么重要,加上实在是不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