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如果轻信司马懿那些话,那就太幼稚了,但奇怪的是,都已经大祸临头了孟达仍然很乐观,他认为现在反叛依然有十足的把握。在孟达看来,司马懿远在宛县,东距新城郡1200多里,这是汉代的里,合今约420公里,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公路,甚至没有像样的路,其间还有山路阻隔,著名的山峰包括今天的风景名胜武当山,要走完这一段路,需要相当长时间。
当时的行军速度一天约60里,这还算是比较快的,即使昼夜兼程至多也就100里,曹操赤壁之战前追击刘备,率虎豹骑创造了一昼夜300百里的惊人速度,但那是虎豹骑,精锐中的精锐。
要执行一个战役仅靠轻骑兵、特种兵是不行的,各兵种、包括后勤辎重在内都要跟进,这就是大兵团的集体行动,边走边修路架桥,速度更快不了。按照孟达的计算,由宛县到新城郡的这1200里,最快没有半个月魏军无法到达。
而且孟达熟悉魏军调兵的体制,魏军要展开这么大的行动,必须得身在洛阳的明帝批准方可进行,由宛县到洛阳又是800里,一来一回至少半个月。也就是说,曹魏那边即使接到了自己反叛的消息,人马要杀到新城郡至少得一个月。孟达已向蜀汉那边求援,一个月时间那边的援军怎么说都到了,一旦援军到达,孟达觉得自己也就算安全了。
可惜孟达把时间算错了,他根本不了解司马懿的办事风格。
司马懿在宛县接到申仪的密报后立即向洛阳报告,报告归报告,司马懿不指望朝廷马上有什么指示下来,不是他不相信朝廷,而是他认为时间来不及。司马懿决定不待明帝诏书到达,立即起兵到新城郡平叛。手下众将都认为,没有明帝的诏令就出兵不妥,建议还是等等再说。
众将当然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但大家更担心谁来负责任,打赢好说,成功的案例谁来总结都是好案例,可一旦失手,就得追究责任,就得有人背黑锅,该请示的没请示、该汇报的没汇报,这就是黑锅,是大忌。
可要都这么想那就别干事了,四平八稳,没有风险,不会犯错,这样的官当然好当,但决干不成大事。但司马懿刚到荆州,还要慢慢树立威望,所以耐心向大家解释道:“现在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必须趁孟达犹豫不定之机将其一举消灭,如果等蜀汉援军赶到,再夺下新城郡就难了!”
司马懿紧急调动驻宛县附近的军队,倍道兼行,直奔新城郡。1200里的路程他们只用了8天。孟达当时在上庸城,接到报告,已经晚了,司马懿率大军已杀至城外。上庸城三面阻水,孟达命人在城外修筑了很多木栅以自固。司马懿指挥魏军渡水,破其栅,直至城下,从四面向上庸城发起猛攻。说起来孟达也不是饭桶,真拼了命也是好样的,司马懿猛攻了半个月,未攻破上庸城。到第16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投降。司马懿率军进城,抓到孟达,将其斩首,将首级呈报京师。
此战共俘获1万余人,取得大捷。
新城大捷是司马懿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打得很漂亮,从战役决策、筹划到实施都堪称完美。此战不仅消灭了孟达的势力,还顺便解决了在这一地区盘桓了数十年的申氏家族。
魏兴郡太守申仪一向尾大不掉,由于在地方上势力太大,所以表面顺从,内心里不太听从召唤。他认为这里天高皇帝远,所以多有不法,甚至私自授官,这样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得根除。
司马懿表面沉静,像是个文人,其实是个有霹雳手段的人,他认为既然来了一趟,干脆新旧问题一齐清算。消灭孟达后,荆州各地郡守都奉礼来贺,唯独不见申仪来,司马懿让人专程去提醒他,申仪想了半天,还是来了。申仪一到,司马懿立即下令把他抓了起来,质问他伪造朝廷命令私自授官的情况,之后把他押解到洛阳。
在消灭孟达之战中申仪出了不少力,为配合司马懿的行动,他断绝了蜀汉与新城郡之间的道路,让蜀汉援军无法及时到达,但这并没有帮助他免罪。
申耽、申仪兄弟二人是新城郡一带的实力人物,他们是随孟达一起投降曹魏的,申耽当时被曹丕以一个怀集将军的名号调离了新城郡,曹丕命他迁居南阳郡,相当于一名人质,这也是申仪不敢轻易造反的原因之一。不过申氏兄弟在新城郡毕竟根深叶茂,为了控制住这一地区,申仪被押到洛阳后没有治罪,而是给他了一个楼船将军的名义,让他住在洛阳,后来申耽、申仪兄弟都死在了异乡。
孟达的首级送到洛阳,魏明帝下令在洛阳的交通要道上焚烧示众。为了彻底肃清孟达以及申氏兄弟在新城郡一带的残存势力,司马懿挑选了当地7000户人家迁往幽州刺史部。
孟达失败引起了连锁反应,蜀将姚静、郑他等率部属7000多人随后降魏,这二人担任何军职、驻军何处不详,估计驻地与新城郡相临,在魏军的威压下无法自保,才选择了投降。
魏明帝下诏对司马懿给予嘉奖,司马懿回军后专程到洛阳向魏明帝汇报此战经过,魏明帝除听取了他的汇报外,还就一些军政大事向他垂询意见,其中问到蜀汉和孙吴两个对手,应该先征讨哪一个。就此,司马懿回答说:“吴人以为我们不习水战,所以敢在东关驻军。要攻敌,必扼其喉而捣其心,夏口、东关是吴人的心喉。不如以陆军进攻皖城方向,引孙权主力东下,然后以水军向夏口,乘虚而击,如神兵从天而坠,必然能大胜。”
魏明帝听了,十分赞同,命司马懿仍回宛县坐镇,指挥中线战场。
nbsp;如果轻信司马懿那些话,那就太幼稚了,但奇怪的是,都已经大祸临头了孟达仍然很乐观,他认为现在反叛依然有十足的把握。在孟达看来,司马懿远在宛县,东距新城郡1200多里,这是汉代的里,合今约420公里,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公路,甚至没有像样的路,其间还有山路阻隔,著名的山峰包括今天的风景名胜武当山,要走完这一段路,需要相当长时间。
当时的行军速度一天约60里,这还算是比较快的,即使昼夜兼程至多也就100里,曹操赤壁之战前追击刘备,率虎豹骑创造了一昼夜300百里的惊人速度,但那是虎豹骑,精锐中的精锐。
要执行一个战役仅靠轻骑兵、特种兵是不行的,各兵种、包括后勤辎重在内都要跟进,这就是大兵团的集体行动,边走边修路架桥,速度更快不了。按照孟达的计算,由宛县到新城郡的这1200里,最快没有半个月魏军无法到达。
而且孟达熟悉魏军调兵的体制,魏军要展开这么大的行动,必须得身在洛阳的明帝批准方可进行,由宛县到洛阳又是800里,一来一回至少半个月。也就是说,曹魏那边即使接到了自己反叛的消息,人马要杀到新城郡至少得一个月。孟达已向蜀汉那边求援,一个月时间那边的援军怎么说都到了,一旦援军到达,孟达觉得自己也就算安全了。
可惜孟达把时间算错了,他根本不了解司马懿的办事风格。
司马懿在宛县接到申仪的密报后立即向洛阳报告,报告归报告,司马懿不指望朝廷马上有什么指示下来,不是他不相信朝廷,而是他认为时间来不及。司马懿决定不待明帝诏书到达,立即起兵到新城郡平叛。手下众将都认为,没有明帝的诏令就出兵不妥,建议还是等等再说。
众将当然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但大家更担心谁来负责任,打赢好说,成功的案例谁来总结都是好案例,可一旦失手,就得追究责任,就得有人背黑锅,该请示的没请示、该汇报的没汇报,这就是黑锅,是大忌。
可要都这么想那就别干事了,四平八稳,没有风险,不会犯错,这样的官当然好当,但决干不成大事。但司马懿刚到荆州,还要慢慢树立威望,所以耐心向大家解释道:“现在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必须趁孟达犹豫不定之机将其一举消灭,如果等蜀汉援军赶到,再夺下新城郡就难了!”
司马懿紧急调动驻宛县附近的军队,倍道兼行,直奔新城郡。1200里的路程他们只用了8天。孟达当时在上庸城,接到报告,已经晚了,司马懿率大军已杀至城外。上庸城三面阻水,孟达命人在城外修筑了很多木栅以自固。司马懿指挥魏军渡水,破其栅,直至城下,从四面向上庸城发起猛攻。说起来孟达也不是饭桶,真拼了命也是好样的,司马懿猛攻了半个月,未攻破上庸城。到第16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投降。司马懿率军进城,抓到孟达,将其斩首,将首级呈报京师。
此战共俘获1万余人,取得大捷。
新城大捷是司马懿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打得很漂亮,从战役决策、筹划到实施都堪称完美。此战不仅消灭了孟达的势力,还顺便解决了在这一地区盘桓了数十年的申氏家族。
魏兴郡太守申仪一向尾大不掉,由于在地方上势力太大,所以表面顺从,内心里不太听从召唤。他认为这里天高皇帝远,所以多有不法,甚至私自授官,这样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得根除。
司马懿表面沉静,像是个文人,其实是个有霹雳手段的人,他认为既然来了一趟,干脆新旧问题一齐清算。消灭孟达后,荆州各地郡守都奉礼来贺,唯独不见申仪来,司马懿让人专程去提醒他,申仪想了半天,还是来了。申仪一到,司马懿立即下令把他抓了起来,质问他伪造朝廷命令私自授官的情况,之后把他押解到洛阳。
在消灭孟达之战中申仪出了不少力,为配合司马懿的行动,他断绝了蜀汉与新城郡之间的道路,让蜀汉援军无法及时到达,但这并没有帮助他免罪。
申耽、申仪兄弟二人是新城郡一带的实力人物,他们是随孟达一起投降曹魏的,申耽当时被曹丕以一个怀集将军的名号调离了新城郡,曹丕命他迁居南阳郡,相当于一名人质,这也是申仪不敢轻易造反的原因之一。不过申氏兄弟在新城郡毕竟根深叶茂,为了控制住这一地区,申仪被押到洛阳后没有治罪,而是给他了一个楼船将军的名义,让他住在洛阳,后来申耽、申仪兄弟都死在了异乡。
孟达的首级送到洛阳,魏明帝下令在洛阳的交通要道上焚烧示众。为了彻底肃清孟达以及申氏兄弟在新城郡一带的残存势力,司马懿挑选了当地7000户人家迁往幽州刺史部。
孟达失败引起了连锁反应,蜀将姚静、郑他等率部属7000多人随后降魏,这二人担任何军职、驻军何处不详,估计驻地与新城郡相临,在魏军的威压下无法自保,才选择了投降。
魏明帝下诏对司马懿给予嘉奖,司马懿回军后专程到洛阳向魏明帝汇报此战经过,魏明帝除听取了他的汇报外,还就一些军政大事向他垂询意见,其中问到蜀汉和孙吴两个对手,应该先征讨哪一个。就此,司马懿回答说:“吴人以为我们不习水战,所以敢在东关驻军。要攻敌,必扼其喉而捣其心,夏口、东关是吴人的心喉。不如以陆军进攻皖城方向,引孙权主力东下,然后以水军向夏口,乘虚而击,如神兵从天而坠,必然能大胜。”
魏明帝听了,十分赞同,命司马懿仍回宛县坐镇,指挥中线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