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点儿都不觉得枯燥,如果耐心地去读、去品味,可以走进曹操的内心。
在这篇文章里,曹操回顾了自己奋斗的历史,边叙边议,有点像口述自传,把参加工作、当国相、参军、起兵反董卓、消灭袁绍等群雄这些事一一道来,曹操想利用让封这件事向外部表达自己对权力的看法。这个“外部”既包括献帝及其拥护者,也包括本阵营的将士、文臣,还有孙权、刘备这些对手以及天下所有百姓,也就是说,曹操这篇文章的倾诉对象是天下所有人。
曹操想对所有人说,他自己并不贪慕权贵,但他又不能让权,因为情不由己。放弃了兵权自己和家人都会受到谋害,国家也将有被颠覆的危险,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曹操没有说一堆大话,而是用常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把道理阐述清楚。
这篇文章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疑虑,对那些成见已深的政治对手,也是一次有力的回击。鲁迅评价说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认为曹操写文章胆子很大,文章很通脱,做文章时没有顾忌,想写便写出来,只可惜流传下来的太少。
当然,也不全是头疼的事。
建安十五年(210)冬天,铜雀台竣工了,这是一座高台式建筑,位于邺县城内,与城墙连为一体,在重修邺县城时大概已经做了专门规划,在其西南角借着城墙修了一座单独的高台,仅台基就高出了城墙很多,有10丈,加上台上的5层楼阁,整个高度达到了27丈,约合今天的63米。
邺县即今河北省临漳县,属邯郸市,虽然不算特别知名的大县,但要找一座20层高的大楼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在1800年前,3层以上的建筑都很少见到,20层是一个让人震撼和恐怖的高度。
关于铜雀台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说曹操有一次梦见一道金光,飞向某处就不见了,曹操醒来即命人在该处挖掘,结果发现了一只铜雀,曹操不知何兆,荀攸认为昔日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而生下了舜,今得铜雀是吉祥之兆。曹操很高兴,于是修建了这座铜雀台,但这个传说在史书中并无记载。
还有的认为铜雀台修成后,屋宇之上有一只1.5丈高的铜雀展翅欲飞,神态逼真,故命名为铜雀台。但据史料记载,铜雀台初成时并无铜雀,曹操以丞相的身份筑高台已有违制嫌疑,而弄一个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铜雀,更容易引起议论。铜雀即使有,也是在曹操称魏王之后了。
还有的认为,铜雀台建成之初其实名为“铜爵台”,因其像一只爵而得名,但这也没有根据。铜雀台究竟因何得名,这仍然需要探究。但这座新建筑绝对是一个创举,它不仅是邺县的新地标,而且其高度、体量以及重要性都足以盖过当时天下的任何一座新建筑。
铜雀台的高度令其他建筑无法企及,体量也十分硕大,它既不是一根细高的烟筒,也不是一座岗楼,而是人工堆起的一座小山,因为在它上面居然能建起100多间房屋,按5层计算每层至少也有20多间,相当宽敞。
这还不是这项超级工程的全部,铜雀台建成后,在它的前后还各建了一座姊妹台,称金虎台、冰井台,中间有复道相通,合称“铜雀三台”。邺县只是一座县城,去过宛平和平遥就会有大致的概念,古代的县城其实没多大,站在制高点上往往就能把全城一览无余。铜雀台无疑是邺县的制高点,在上面可以轻松地尽观全城,向四面眺望的话,西边的太行山、脚下的漳河水以及附近数十里内的村庄道路等也全部尽收眼底。
而城中的百姓也会发现,几乎就在他们的头顶突然出现了一座庞大建筑,离得近的话,可以看到上面的人,隐隐听到上面传来的乐音;如果离得远,到了晚上也可以看到上面灯火闪闪,宛如“天上的街市”。
这是一个天才的创意,一个建筑史上的大手笔,公孙瓒的易京和董卓的郿坞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当然,要修建这么庞大的建筑,也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对一向主张节俭的曹操来说,这是非同寻常的。
有人认为曹操修建此台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是一项“形象工程”;有人认为修建此台的目的是提供一个饮宴聚会之所,是一座“高级会所”;有人甚至认为曹操之所以不惜代价修建了这三座高台,是为了征服江东后把大乔、小乔这两位传说中的美女接来在此享乐,是曹操的“私人花园”。
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不是没有依据就是不合常理。曹操修建这三座高台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提高邺县的防御能力。曹操北征乌桓路过易水河畔时参观过公孙瓒留下的易京,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这种建筑形式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在火药没有普遍使用、攻城技术还很原始的情况下,高大的城堡仍然是最安全的地方。
冷兵器时代攻城最大的障碍是高度,公孙瓒的易京虽然最后倒了,但它曾经抵御敌人数年之久。在华北平原,骑兵的攻击速度极快,邺县周边缺少险隘,如果有人发起突袭,城防不坚固很容易就被攻破,而修建起高台可以延缓敌人的进攻,为驰援和反击赢得时间。
曹操以铜雀三台为依托修建了铜雀园,东面连着丞相府,再往东是大批的官署和府宅,那里是重要文臣武将们在邺县城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一旦邺县被突袭,一些重要的人可以迅速登台,在上面固守待援。铜雀三台的建成,巩固了邺县作为曹操大本营的地位。
点儿都不觉得枯燥,如果耐心地去读、去品味,可以走进曹操的内心。
在这篇文章里,曹操回顾了自己奋斗的历史,边叙边议,有点像口述自传,把参加工作、当国相、参军、起兵反董卓、消灭袁绍等群雄这些事一一道来,曹操想利用让封这件事向外部表达自己对权力的看法。这个“外部”既包括献帝及其拥护者,也包括本阵营的将士、文臣,还有孙权、刘备这些对手以及天下所有百姓,也就是说,曹操这篇文章的倾诉对象是天下所有人。
曹操想对所有人说,他自己并不贪慕权贵,但他又不能让权,因为情不由己。放弃了兵权自己和家人都会受到谋害,国家也将有被颠覆的危险,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曹操没有说一堆大话,而是用常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把道理阐述清楚。
这篇文章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疑虑,对那些成见已深的政治对手,也是一次有力的回击。鲁迅评价说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认为曹操写文章胆子很大,文章很通脱,做文章时没有顾忌,想写便写出来,只可惜流传下来的太少。
当然,也不全是头疼的事。
建安十五年(210)冬天,铜雀台竣工了,这是一座高台式建筑,位于邺县城内,与城墙连为一体,在重修邺县城时大概已经做了专门规划,在其西南角借着城墙修了一座单独的高台,仅台基就高出了城墙很多,有10丈,加上台上的5层楼阁,整个高度达到了27丈,约合今天的63米。
邺县即今河北省临漳县,属邯郸市,虽然不算特别知名的大县,但要找一座20层高的大楼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在1800年前,3层以上的建筑都很少见到,20层是一个让人震撼和恐怖的高度。
关于铜雀台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说曹操有一次梦见一道金光,飞向某处就不见了,曹操醒来即命人在该处挖掘,结果发现了一只铜雀,曹操不知何兆,荀攸认为昔日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而生下了舜,今得铜雀是吉祥之兆。曹操很高兴,于是修建了这座铜雀台,但这个传说在史书中并无记载。
还有的认为铜雀台修成后,屋宇之上有一只1.5丈高的铜雀展翅欲飞,神态逼真,故命名为铜雀台。但据史料记载,铜雀台初成时并无铜雀,曹操以丞相的身份筑高台已有违制嫌疑,而弄一个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铜雀,更容易引起议论。铜雀即使有,也是在曹操称魏王之后了。
还有的认为,铜雀台建成之初其实名为“铜爵台”,因其像一只爵而得名,但这也没有根据。铜雀台究竟因何得名,这仍然需要探究。但这座新建筑绝对是一个创举,它不仅是邺县的新地标,而且其高度、体量以及重要性都足以盖过当时天下的任何一座新建筑。
铜雀台的高度令其他建筑无法企及,体量也十分硕大,它既不是一根细高的烟筒,也不是一座岗楼,而是人工堆起的一座小山,因为在它上面居然能建起100多间房屋,按5层计算每层至少也有20多间,相当宽敞。
这还不是这项超级工程的全部,铜雀台建成后,在它的前后还各建了一座姊妹台,称金虎台、冰井台,中间有复道相通,合称“铜雀三台”。邺县只是一座县城,去过宛平和平遥就会有大致的概念,古代的县城其实没多大,站在制高点上往往就能把全城一览无余。铜雀台无疑是邺县的制高点,在上面可以轻松地尽观全城,向四面眺望的话,西边的太行山、脚下的漳河水以及附近数十里内的村庄道路等也全部尽收眼底。
而城中的百姓也会发现,几乎就在他们的头顶突然出现了一座庞大建筑,离得近的话,可以看到上面的人,隐隐听到上面传来的乐音;如果离得远,到了晚上也可以看到上面灯火闪闪,宛如“天上的街市”。
这是一个天才的创意,一个建筑史上的大手笔,公孙瓒的易京和董卓的郿坞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当然,要修建这么庞大的建筑,也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对一向主张节俭的曹操来说,这是非同寻常的。
有人认为曹操修建此台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是一项“形象工程”;有人认为修建此台的目的是提供一个饮宴聚会之所,是一座“高级会所”;有人甚至认为曹操之所以不惜代价修建了这三座高台,是为了征服江东后把大乔、小乔这两位传说中的美女接来在此享乐,是曹操的“私人花园”。
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不是没有依据就是不合常理。曹操修建这三座高台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提高邺县的防御能力。曹操北征乌桓路过易水河畔时参观过公孙瓒留下的易京,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这种建筑形式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在火药没有普遍使用、攻城技术还很原始的情况下,高大的城堡仍然是最安全的地方。
冷兵器时代攻城最大的障碍是高度,公孙瓒的易京虽然最后倒了,但它曾经抵御敌人数年之久。在华北平原,骑兵的攻击速度极快,邺县周边缺少险隘,如果有人发起突袭,城防不坚固很容易就被攻破,而修建起高台可以延缓敌人的进攻,为驰援和反击赢得时间。
曹操以铜雀三台为依托修建了铜雀园,东面连着丞相府,再往东是大批的官署和府宅,那里是重要文臣武将们在邺县城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一旦邺县被突袭,一些重要的人可以迅速登台,在上面固守待援。铜雀三台的建成,巩固了邺县作为曹操大本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