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完了幽州刺史部,再来说说扬州刺史部。
扬州是古九州之一,到了东汉,扬州刺史部也是全国十三个州之一,范围相当于今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部分,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上海市以及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的全部,还有湖北省、河南省的一部分地区。论地盘十分大,放到现在,都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好地方,但在当时,大部分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尤其长江以南的部分,很多地方还没有开发。
扬州刺史部下辖六个郡,江北的庐江郡和九江郡,江南的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在袁术到来前,扬州刺史名叫陈温,是朝廷任命的,各郡太守也大多数忠于朝廷,没有陷入群雄争霸的混战中。
初平四年(193)陈温死了,一个说法是病死的,一个说法是被袁术所杀。陈温死后,袁绍也想插手扬州刺史部,他表奏堂兄袁遗为扬州刺史,但袁绍的势力达不到这里,袁遗在扬州刺史部没有站住脚,被乱兵所杀。袁术也派了一个人当扬州刺史,名叫陈瑀,徐州刺史部下邳国人。
当年袁术北上兖州刺史部被曹操打败,袁术于是南下,但是袁术刚刚任命的陈瑀看到他打了败仗,前途黯淡,不再接受袁术的领导,拒绝其入境。袁术恼了,攻击陈瑀,陈瑀败走,袁术于是到达九江郡的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
扬州刺史部的州治原来在历阳,即今安徽省和县,袁术嫌这个地方过于靠南,不利于和北方列强周旋,于是把大本营放在了寿春,他在此自称扬州牧,同时兼管徐州刺史部。“徐州伯”这个职务有点儿不伦不类,当时徐州牧陶谦还没有死,袁术大概觉得陶谦毕竟是朝廷任命的老资格官员,自己再当徐州牧或徐州刺史都不太合适,干脆发明了一个“徐州伯”来盖住陶谦。
袁术那时侵吞了孙坚的人马,有一定的基础,虽然打不过曹操,但在扬州刺史部却没有对手,势力发展得挺快。这时孙坚的儿子孙策找上门来,提出要回孙坚旧部的要求。
孙策字伯符,孙坚死时年仅十七岁,他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十岁的孙权、八岁的孙翊以及刚出生没多久的孙匡。孙坚当年辞去下邳丞加入朝廷的军队,为家眷的安全考虑,把妻子吴夫人和儿女们都放在了寿春,孙坚死时吴夫人领着儿女们刚离开寿春,来到庐江郡的舒县,即今安徽省庐江县。
寿春靠近北面,离战乱地区较近,舒县距长江不远,相对安全些。举家迁往舒县是孙策的主意,他把母亲和弟弟们接到舒县居住,除了安全上的考虑,还因为这里有一个好朋友。
这个人就是周瑜,字公瑾,舒县本地人。周家在舒县是第一大户,周瑜祖父的兄弟周景当过朝廷三公之一的太尉,周景的儿子周忠此时正在长安的朝廷任职,先担任太尉,后改任卫尉。周瑜的父亲周异当过洛阳县令。周景在士人中名望很高,曾经提拔过李膺、陈蕃、杜密、荀绲、朱寓等著名人士。
孙策年纪不大,性格却很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当时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周瑜和孙策同年,长得相貌英俊,才能出众而且早熟,听说孙策的名声,专程从舒县到寿春拜访,于是互相推让着结为异姓兄弟。
周瑜劝孙策迁居舒县,孙策答应了,到舒县后周瑜把府里最好的南大宅让给他们住,两家成为通家之好。
孙坚死后孙策承担了家庭的重任,他把父亲的灵柩移送到老家吴郡的曲阿安葬。按规定孙策可以继续父亲乌程侯的爵位,但他却主动让给了四弟孙匡。
处理好父亲的后事,孙策又带着母亲和兄弟们渡过长江,到了位于长江北岸的江都县,因为周瑜向他推荐了一个高人,说这个人很有眼光和头脑,建议他向此人当面请教。父亲死后,正在上升的孙氏事业突然中断,下一步何去何从孙策没有明确的打算,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瑜推荐的这个高人名叫张纮,字子纲,徐州刺史部广陵郡人,早年上过太学,拜名师韩宗专习经学,成为一名学者。但他不读死书,喜欢把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视野开阔,看问题很有见解。
孙策大老远跑去找张纮,正逢张纮因为母丧在家守孝,见到了张纮,说明来意后,却被张纮婉言拒绝了。孙策很着急,甚至流下了眼泪,对张纮说:“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的事只有您能给拿个主意,请您务必给出个主意,以不负我对您的高山之望。如果我能微志得展,血仇得报,这是您的功绩,也是我心中所望啊!”
孙策的真诚打动了张纮,张纮帮孙策对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孙策下一步的行动方案。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谈话,被认为是孙吴版的隆中对,因为这次谈话的地点在广陵郡的江都,也被称为江都对,张纮说:“从前周朝国运衰落,但是有齐国、晋国一起来光复它,这是诸侯王应尽的职责。现在您继承了令尊的事业,又有骁勇善战的名望,如果现在投奔丹阳郡,在江南的吴郡、会稽郡一带发展,那么扬州、荆州日后也不在话下,您的家仇也可以得报。之后据守长江,奋威德,诛除郡秽,匡辅汉室,功业岂不跟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如果是这样,我愿意结盟同好,渡江辅佐将军!”
孙策听完茅塞顿开,觉得前途一下子光明起来。张纮说得没错,不要在袁术跟前耽误时间了,应该及时向长江以南发展,开创新的事业。陈温死后朝廷派了个叫刘繇的人担任扬州刺史,袁术把他赶到了江南。当时江南四个郡的太守分别是吴景、许贡、王朗和华歆,他们多是朝廷任命的,政治上没有明显倾向性,现在朝廷鞭长莫及,他们便处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因为群龙无首,所以一团乱象。
袁术想一口吞下扬州,但他又有些力不从心,其他势力相距较远,暂时无法染指扬州,所以张纮劝孙策南渡长江,以条件较为成熟的丹阳郡为基地,统一江南,之后虎视荆、扬,成为一方霸主。孙策认为有理,于是把母亲和兄弟们安顿在了江都,托张纮照料,之后跑到寿春,见到袁术,想要回父亲留下来的旧部,再渡江南下。
从感情上说,袁术很欣赏孙坚的这个儿子,他曾经对人说:“假如我有孙伯符这样的儿子,死又何恨?”但是从理智上说,袁术压根不愿意归还孙坚的旧部。
袁术不答应,就找些理由拖着,孙策不停地找他,找得多了,袁术就出了个主意,说丹阳郡是个出精兵的地方,你的舅舅在那里当太守,你不如到丹阳郡去募兵吧。
孙策无奈,渡江去了丹阳郡。丹阳郡... -->>
说完了幽州刺史部,再来说说扬州刺史部。
扬州是古九州之一,到了东汉,扬州刺史部也是全国十三个州之一,范围相当于今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部分,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上海市以及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的全部,还有湖北省、河南省的一部分地区。论地盘十分大,放到现在,都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好地方,但在当时,大部分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尤其长江以南的部分,很多地方还没有开发。
扬州刺史部下辖六个郡,江北的庐江郡和九江郡,江南的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在袁术到来前,扬州刺史名叫陈温,是朝廷任命的,各郡太守也大多数忠于朝廷,没有陷入群雄争霸的混战中。
初平四年(193)陈温死了,一个说法是病死的,一个说法是被袁术所杀。陈温死后,袁绍也想插手扬州刺史部,他表奏堂兄袁遗为扬州刺史,但袁绍的势力达不到这里,袁遗在扬州刺史部没有站住脚,被乱兵所杀。袁术也派了一个人当扬州刺史,名叫陈瑀,徐州刺史部下邳国人。
当年袁术北上兖州刺史部被曹操打败,袁术于是南下,但是袁术刚刚任命的陈瑀看到他打了败仗,前途黯淡,不再接受袁术的领导,拒绝其入境。袁术恼了,攻击陈瑀,陈瑀败走,袁术于是到达九江郡的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
扬州刺史部的州治原来在历阳,即今安徽省和县,袁术嫌这个地方过于靠南,不利于和北方列强周旋,于是把大本营放在了寿春,他在此自称扬州牧,同时兼管徐州刺史部。“徐州伯”这个职务有点儿不伦不类,当时徐州牧陶谦还没有死,袁术大概觉得陶谦毕竟是朝廷任命的老资格官员,自己再当徐州牧或徐州刺史都不太合适,干脆发明了一个“徐州伯”来盖住陶谦。
袁术那时侵吞了孙坚的人马,有一定的基础,虽然打不过曹操,但在扬州刺史部却没有对手,势力发展得挺快。这时孙坚的儿子孙策找上门来,提出要回孙坚旧部的要求。
孙策字伯符,孙坚死时年仅十七岁,他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十岁的孙权、八岁的孙翊以及刚出生没多久的孙匡。孙坚当年辞去下邳丞加入朝廷的军队,为家眷的安全考虑,把妻子吴夫人和儿女们都放在了寿春,孙坚死时吴夫人领着儿女们刚离开寿春,来到庐江郡的舒县,即今安徽省庐江县。
寿春靠近北面,离战乱地区较近,舒县距长江不远,相对安全些。举家迁往舒县是孙策的主意,他把母亲和弟弟们接到舒县居住,除了安全上的考虑,还因为这里有一个好朋友。
这个人就是周瑜,字公瑾,舒县本地人。周家在舒县是第一大户,周瑜祖父的兄弟周景当过朝廷三公之一的太尉,周景的儿子周忠此时正在长安的朝廷任职,先担任太尉,后改任卫尉。周瑜的父亲周异当过洛阳县令。周景在士人中名望很高,曾经提拔过李膺、陈蕃、杜密、荀绲、朱寓等著名人士。
孙策年纪不大,性格却很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当时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周瑜和孙策同年,长得相貌英俊,才能出众而且早熟,听说孙策的名声,专程从舒县到寿春拜访,于是互相推让着结为异姓兄弟。
周瑜劝孙策迁居舒县,孙策答应了,到舒县后周瑜把府里最好的南大宅让给他们住,两家成为通家之好。
孙坚死后孙策承担了家庭的重任,他把父亲的灵柩移送到老家吴郡的曲阿安葬。按规定孙策可以继续父亲乌程侯的爵位,但他却主动让给了四弟孙匡。
处理好父亲的后事,孙策又带着母亲和兄弟们渡过长江,到了位于长江北岸的江都县,因为周瑜向他推荐了一个高人,说这个人很有眼光和头脑,建议他向此人当面请教。父亲死后,正在上升的孙氏事业突然中断,下一步何去何从孙策没有明确的打算,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瑜推荐的这个高人名叫张纮,字子纲,徐州刺史部广陵郡人,早年上过太学,拜名师韩宗专习经学,成为一名学者。但他不读死书,喜欢把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视野开阔,看问题很有见解。
孙策大老远跑去找张纮,正逢张纮因为母丧在家守孝,见到了张纮,说明来意后,却被张纮婉言拒绝了。孙策很着急,甚至流下了眼泪,对张纮说:“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的事只有您能给拿个主意,请您务必给出个主意,以不负我对您的高山之望。如果我能微志得展,血仇得报,这是您的功绩,也是我心中所望啊!”
孙策的真诚打动了张纮,张纮帮孙策对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孙策下一步的行动方案。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谈话,被认为是孙吴版的隆中对,因为这次谈话的地点在广陵郡的江都,也被称为江都对,张纮说:“从前周朝国运衰落,但是有齐国、晋国一起来光复它,这是诸侯王应尽的职责。现在您继承了令尊的事业,又有骁勇善战的名望,如果现在投奔丹阳郡,在江南的吴郡、会稽郡一带发展,那么扬州、荆州日后也不在话下,您的家仇也可以得报。之后据守长江,奋威德,诛除郡秽,匡辅汉室,功业岂不跟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如果是这样,我愿意结盟同好,渡江辅佐将军!”
孙策听完茅塞顿开,觉得前途一下子光明起来。张纮说得没错,不要在袁术跟前耽误时间了,应该及时向长江以南发展,开创新的事业。陈温死后朝廷派了个叫刘繇的人担任扬州刺史,袁术把他赶到了江南。当时江南四个郡的太守分别是吴景、许贡、王朗和华歆,他们多是朝廷任命的,政治上没有明显倾向性,现在朝廷鞭长莫及,他们便处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因为群龙无首,所以一团乱象。
袁术想一口吞下扬州,但他又有些力不从心,其他势力相距较远,暂时无法染指扬州,所以张纮劝孙策南渡长江,以条件较为成熟的丹阳郡为基地,统一江南,之后虎视荆、扬,成为一方霸主。孙策认为有理,于是把母亲和兄弟们安顿在了江都,托张纮照料,之后跑到寿春,见到袁术,想要回父亲留下来的旧部,再渡江南下。
从感情上说,袁术很欣赏孙坚的这个儿子,他曾经对人说:“假如我有孙伯符这样的儿子,死又何恨?”但是从理智上说,袁术压根不愿意归还孙坚的旧部。
袁术不答应,就找些理由拖着,孙策不停地找他,找得多了,袁术就出了个主意,说丹阳郡是个出精兵的地方,你的舅舅在那里当太守,你不如到丹阳郡去募兵吧。
孙策无奈,渡江去了丹阳郡。丹阳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