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张居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马字,骏马的马。”张居正指着朱翊钧手里的诗轴解释说,“闯关踏隘,驰向中原,都是说宝马的故事,三四两句语意更明了,烈马载天下英雄尽朝帝阙,辅佐皇上开创千秋盛世。”
“玉龙孤怎讲?”朱翊钧追着问。
“玉龙指的是皇上。”张居正说着看了李太后一眼,又道,“皇上上应天命,降临人间是嘉靖四十一年,这一年是壬戌年,壬戌五行属水,玉与金配,属金,金生水,玉龙乃皇上天命之象。如今骏马来朝,皇上就不会孤单。”
“朕本来就不孤单呀。”朱翊钧仍觉纳闷。
“皇上忘了今年的年属吗?”
“年属?”朱翊钧一拍脑袋恍然大悟,笑道,“今年是壬午年,属马,难怪第一个灯谜出了个马字儿。”
“马与龙配,即龙马精神,皇上得此吉兆,乘风御气穷极八荒,更当亲政爱民励精图治。”
“好兆头,好兆头!”李太后连连称赞,与陈太后两人都喜得合不拢嘴。
“这字谜出得好,张先生解释得更好。”朱翊钧说着就喊自己的贴身内侍,“周通!”
“奴才在。”周通上前一步。
“给张先生赏……”朱翊钧本想说“赏五两银子”,一想张先生又不是宫内的奴才,便改口道,“张先生的高堂老母坐在五凤楼上赏灯,你传旨下去,给她老人家赏五匹杭绸。”
张居正本想推却,但想到受赏者是母亲大人,他只好诚惶诚恐地谢恩。
朱翊钧陪着两宫太后逛灯街猜灯谜,差不多花去了一个多时辰,此时广场上的鳌山灯会,恣意游戏笑语欢声已是达到顶峰。两座城楼上,也是管弦嘈嘈娇声应板,绣筵绮席金盏重开;御茶御酒芬芳满腹,珍馐赏赐人尽开颜。朱翊钧重上午门城楼,高高兴兴同王公大臣们吃了几杯酒,然后问张居正:
“张先生,如此良宵美景,按规矩,翰林院的词臣们应该献诗上来,以记其盛。”
“皇上所言极是,词臣们想必早就准备好了。”
张居正说着让申时行去邻座请翰林院掌院学士于慎行过来,张居正对他说:
“皇上请你们作鳌山灯会的承制颂诗,你们想必都打好了腹稿,快快都把佳作献上。”
“限半炷香工夫,谁慢了罚酒。”张四维一旁凑趣补了一句。
于慎行知道今夜场面难得应付,故滴酒未沾,这时欠了欠身子,含笑说道:
“承制颂诗本鳌山灯会题中应有之义,臣等已略作考虑准备献丑。但按规矩,首辅才高八斗,应该首开韵府敲金戛玉以启祥瑞。接下来是张阁老、申阁老一吐锦绣,你们鸿篇未制,臣等焉敢蹇足而先?”
朱翊钧一听,这话在理,便对张居正说:“张先生,您不动笔,他们于心不安。”
张四维与申时行还有英国公张溶等一帮王公大臣一起撺掇,张居正情知推不过,便起身走到早就铺好纸墨的书案前,提起饱蘸浓墨的长锋羊毫,一边构思一边写了下来:
今夕何夕春灯明,
太平天子踏月行。
灯摇珠彩张华屋,
月散瑶光满禁城。
禁城迢迢通戚里,
九衢万户灯光里。
花怯春寒带火开,
马冲香雾连云起。
弦管纷纷夹道旁,
游人何处不相将。
花边露洗雕鞍湿,
陌上风回珠翠香。
花边陌上烟云满,
月落城头人未返。
共道金吾此夜宽,
便愁玉漏春宵短。
御沟杨柳拂铜驼,
柳外楼台杂笑歌。
五陵豪贵应难拟,
一夜欢娱奈乐何。
年光宛转不相待,
过眼繁华空自爱。
君不见,神州父老欣相告,
新灯万盏向春开!
张居正写下这首《奉御承制元夕行》,一搁笔就引来满堂喝彩。他开了这一个好头,张四维、申时行两个大学士以及翰林院待诏的十位词臣,一时间纷纷献艺。诸位都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国士,个个笔下滚珠泻玉。诗成张挂起来,便有许多人驻足欣赏。其中,翰林院编撰冯琦写出的《观灯篇》尤为引人注意:
帝握千秋历,
天开万国欢。
莺花稠正月,
灯火汉长安。
长安正月璇玑正,
万户阳春布天令。
新岁风光属上元,
中原物力方全盛。
五都万宝集燕台,
航海梯山入贡回。
白环银瓮殊方至,
翡翠明珠万里来。
薄暮千门凝瑞霭,
当天片月流光彩。
十二楼台天不夜,
三千世界春如海。
万岁山前望翠华,
九光灯里簇明霞。
六宫尽罢鱼龙戏,
千炬争开菡萏花。
六宫千炬纷相似,
星桥直接银河起。
赤帝真乘火德符,
玉皇端拱红云里。
灯烟散入五侯家,
炊金馔玉斗骄奢。
桂烬兰膏九微火,
珠帘绣幌七香车。
长安少年喜宾客,
驰骛东城复南陌。
百万纵博输不辞,
十千沽酒贫何惜。
夜深纵酒复征歌,
归路曾无醉尉诃。
六街明月吹笙管,
十里香风散绮罗。
绮罗笙管春加绣,
穷檐漏屋寒如旧。
谁家朝突静无烟,
谁家夜色明如昼。
夜夜都城望月新,
年年州县告灾频。
愿将圣主光明烛,
并照冰天桂海人。
这首功力深厚想象飞腾的诗,用了四张大内专用的四尺洒金暗花宣纸,才把它抄下。小内侍把这首诗挂在楼堂入口的显眼处,很多人都挤上去看,传出一片赞扬之声。在张居正的推荐下,朱翊钧挪步过去细读,读到大半,他连连叫好,待到读完,却默不作声了。
“皇上为何不说话?”张居正一旁问道。
“朕看这位冯琦,是晚节不保。”朱翊钧蹙起眉头。
张居正一惊:“皇上何出此言?”
“冯琦这首《观灯篇》,大半都写得不错,像‘薄暮千门凝瑞霭,当天片月流光彩,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这些句子,都写出了鳌山灯的气势。可是,读到‘灯烟散入五侯家,炊金馔玉斗骄奢’,朕就起了疑心,这个冯琦是不是指桑骂槐?说王侯大臣们借着灯会之机大肆奢华,明里是骂王侯,暗中指的是朕不该举办鳌山灯会。最后几句,冯琦算是露出了尾巴,什么‘年年州县告灾频’,什么‘愿将圣主光明烛,并照冰天桂海人’,你听听,这不是在骂朕只顾自家欢乐,却全然不顾民间疾苦吗?”
朱翊钧说着,气得一跺脚。张居正赶紧言道:“请皇上息怒,据臣来看,冯琦并非有意讥刺皇上。”
朱翊钧用手指着洒金宣纸,没好气地回道:“白纸黑字,难道朕还诬他?”
“冯琦想让圣主的光明灯照彻天下,这应是做臣子的最大心愿。皇上,你应该高兴才是。”
张居正这样委婉劝说,朱翊钧仍觉得气不顺,对冯保说:“冯公公,你去把这个冯琦找来。”
“不用找,卑臣在这里。”
随着这一声回答,只见从对面楹柱下跑过来一名六品官员,朝着朱翊钧跪下了。这人便是冯琦,他的诗写好挂出之后,他就一直站在近旁观察动静。皇上与首辅两人的对话,一字一句他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时候,城楼上三个一堆五个一伙凑在一块儿谈天说地品月赏灯的王公大臣们,听到这边的响动,都纷纷停止说笑,一齐把目光投射过来。
朱翊钧并不看周围人的脸色,而是目光炯炯盯着冯琦,厉声问道:“你在诗中说‘年年州县告灾频’可有实据?”
“有。”
“说给朕听!”
“卑臣遵旨,”冯琦仰起脸来奏道,“臣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咱们苏州府虽是天下膏腴之地,但赋税较之他府,却不知重过几倍,故种田人家历年积欠难以清还。如今,一个府还欠有四十多万石田租无法清缴。苏州府官员年年都向户部报告请求减免,均未获批准。”
“真有这事?”朱翊钧问。
“实有其事,”回答的不是冯琦,而是张居正,他言道,“江南苏州、松江两府,自隆庆元年至万历七年这十三年间积下的田赋欠额高达七十多万石。现据户部统计,这期间全国的积欠是一百五十多万石。苏、松两府几乎占了一半。不是苏松两府官员不力,更不是地方的百姓刁滑,而是这两个府历来承担的税粮较他处为重,小民无力交付,故越积越多。年前,应天巡按孙光祐曾呈上奏疏请求蠲免两府积欠,不知皇上是否看到?”
“何时的奏疏?”
“腊月二十九日才到,想必已放年假,皇上尚未见到。”
“唔,”朱翊钧听张居正这么一说,心中已有了底。他猜想冯琦是在张居正的授意下,选定在这鳌山灯会上以诗进谏,便问张居正,“苏松两府的税粮该不该减,张先生心里头肯定已有了主意。”
“想法是有,”张居正毫不隐讳,坦言说道,“天下百姓,特别是那样小户人家,财力十分有限。他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若该年风调雨顺,一年的收入,也仅仅只能供交当年的税粮。若遇上荒年,田地歉收,当年的税粮都交不起,哪里还有能力偿还上年的积欠呢?臣曾让户部派员到下面州县做过调查。一些征收赋税的官员欺蒙朝廷,逃避责任,常常将当年征收的税粮挪作附带的征收,名义上完成了以前的欠税,实际却减少当年的征收。今年减少的税粮,又成为明年的积欠。官府索取逼求无休无止,百姓怎么能忍受!丁门小户被逼得家破人亡,执事的胥吏却填饱私囊。天下庶民百姓是国家稳固的基石,百姓的疾苦就该是皇上的疾苦。现在,国库贮藏充盈,因此,臣建议皇上,下旨蠲免全国万历七年以前的所有积欠。这样的善举,就等于皇上给全国的每一位老百姓都送去了一盏大光明灯!”
赏灯本在兴头儿上的朱翊钧,猛然听到张居正这一番涉及民间疾苦的宏论,感到很在理,但又觉得这番讨论不是时候,为了不误欣赏这多少年才有一回的鳌山灯,他赶紧对跪着的冯琦说:
“冯琦,你这《观灯篇》写得好,朕明日给赏。关于免除万历七年以前积欠的田税,就按张先生说的办。明日上朝,第一道旨就下这个。”
“谢皇上。”
冯琦从地上爬起来,双眼噙满激动的泪水,但朱翊钧这时已没有心思听他的唠叨。楼下广场鳌山灯前已经响起了如春雷震耳的嘭嘭鼓声,众人又都挤到栏杆前朝下观看,只见九九八十一个叉角童子,奔跑跳跃击起了腰鼓,在他们中间,还有七七四十九个小姑娘提着篮子,在叉角童子间翩翩起舞。她们篮子里盛满了鲜艳的花瓣,踩着鼓点挥动玉臂尽情抛洒——广场上顿时下起了花瓣雨。冯保好不容易挤到朱翊钧跟前,扯着嗓子介绍说:
“皇上,这个节目叫《仙女散花太平鼓》。”
鳌山灯会再一次进入高潮。
“马字,骏马的马。”张居正指着朱翊钧手里的诗轴解释说,“闯关踏隘,驰向中原,都是说宝马的故事,三四两句语意更明了,烈马载天下英雄尽朝帝阙,辅佐皇上开创千秋盛世。”
“玉龙孤怎讲?”朱翊钧追着问。
“玉龙指的是皇上。”张居正说着看了李太后一眼,又道,“皇上上应天命,降临人间是嘉靖四十一年,这一年是壬戌年,壬戌五行属水,玉与金配,属金,金生水,玉龙乃皇上天命之象。如今骏马来朝,皇上就不会孤单。”
“朕本来就不孤单呀。”朱翊钧仍觉纳闷。
“皇上忘了今年的年属吗?”
“年属?”朱翊钧一拍脑袋恍然大悟,笑道,“今年是壬午年,属马,难怪第一个灯谜出了个马字儿。”
“马与龙配,即龙马精神,皇上得此吉兆,乘风御气穷极八荒,更当亲政爱民励精图治。”
“好兆头,好兆头!”李太后连连称赞,与陈太后两人都喜得合不拢嘴。
“这字谜出得好,张先生解释得更好。”朱翊钧说着就喊自己的贴身内侍,“周通!”
“奴才在。”周通上前一步。
“给张先生赏……”朱翊钧本想说“赏五两银子”,一想张先生又不是宫内的奴才,便改口道,“张先生的高堂老母坐在五凤楼上赏灯,你传旨下去,给她老人家赏五匹杭绸。”
张居正本想推却,但想到受赏者是母亲大人,他只好诚惶诚恐地谢恩。
朱翊钧陪着两宫太后逛灯街猜灯谜,差不多花去了一个多时辰,此时广场上的鳌山灯会,恣意游戏笑语欢声已是达到顶峰。两座城楼上,也是管弦嘈嘈娇声应板,绣筵绮席金盏重开;御茶御酒芬芳满腹,珍馐赏赐人尽开颜。朱翊钧重上午门城楼,高高兴兴同王公大臣们吃了几杯酒,然后问张居正:
“张先生,如此良宵美景,按规矩,翰林院的词臣们应该献诗上来,以记其盛。”
“皇上所言极是,词臣们想必早就准备好了。”
张居正说着让申时行去邻座请翰林院掌院学士于慎行过来,张居正对他说:
“皇上请你们作鳌山灯会的承制颂诗,你们想必都打好了腹稿,快快都把佳作献上。”
“限半炷香工夫,谁慢了罚酒。”张四维一旁凑趣补了一句。
于慎行知道今夜场面难得应付,故滴酒未沾,这时欠了欠身子,含笑说道:
“承制颂诗本鳌山灯会题中应有之义,臣等已略作考虑准备献丑。但按规矩,首辅才高八斗,应该首开韵府敲金戛玉以启祥瑞。接下来是张阁老、申阁老一吐锦绣,你们鸿篇未制,臣等焉敢蹇足而先?”
朱翊钧一听,这话在理,便对张居正说:“张先生,您不动笔,他们于心不安。”
张四维与申时行还有英国公张溶等一帮王公大臣一起撺掇,张居正情知推不过,便起身走到早就铺好纸墨的书案前,提起饱蘸浓墨的长锋羊毫,一边构思一边写了下来:
今夕何夕春灯明,
太平天子踏月行。
灯摇珠彩张华屋,
月散瑶光满禁城。
禁城迢迢通戚里,
九衢万户灯光里。
花怯春寒带火开,
马冲香雾连云起。
弦管纷纷夹道旁,
游人何处不相将。
花边露洗雕鞍湿,
陌上风回珠翠香。
花边陌上烟云满,
月落城头人未返。
共道金吾此夜宽,
便愁玉漏春宵短。
御沟杨柳拂铜驼,
柳外楼台杂笑歌。
五陵豪贵应难拟,
一夜欢娱奈乐何。
年光宛转不相待,
过眼繁华空自爱。
君不见,神州父老欣相告,
新灯万盏向春开!
张居正写下这首《奉御承制元夕行》,一搁笔就引来满堂喝彩。他开了这一个好头,张四维、申时行两个大学士以及翰林院待诏的十位词臣,一时间纷纷献艺。诸位都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国士,个个笔下滚珠泻玉。诗成张挂起来,便有许多人驻足欣赏。其中,翰林院编撰冯琦写出的《观灯篇》尤为引人注意:
帝握千秋历,
天开万国欢。
莺花稠正月,
灯火汉长安。
长安正月璇玑正,
万户阳春布天令。
新岁风光属上元,
中原物力方全盛。
五都万宝集燕台,
航海梯山入贡回。
白环银瓮殊方至,
翡翠明珠万里来。
薄暮千门凝瑞霭,
当天片月流光彩。
十二楼台天不夜,
三千世界春如海。
万岁山前望翠华,
九光灯里簇明霞。
六宫尽罢鱼龙戏,
千炬争开菡萏花。
六宫千炬纷相似,
星桥直接银河起。
赤帝真乘火德符,
玉皇端拱红云里。
灯烟散入五侯家,
炊金馔玉斗骄奢。
桂烬兰膏九微火,
珠帘绣幌七香车。
长安少年喜宾客,
驰骛东城复南陌。
百万纵博输不辞,
十千沽酒贫何惜。
夜深纵酒复征歌,
归路曾无醉尉诃。
六街明月吹笙管,
十里香风散绮罗。
绮罗笙管春加绣,
穷檐漏屋寒如旧。
谁家朝突静无烟,
谁家夜色明如昼。
夜夜都城望月新,
年年州县告灾频。
愿将圣主光明烛,
并照冰天桂海人。
这首功力深厚想象飞腾的诗,用了四张大内专用的四尺洒金暗花宣纸,才把它抄下。小内侍把这首诗挂在楼堂入口的显眼处,很多人都挤上去看,传出一片赞扬之声。在张居正的推荐下,朱翊钧挪步过去细读,读到大半,他连连叫好,待到读完,却默不作声了。
“皇上为何不说话?”张居正一旁问道。
“朕看这位冯琦,是晚节不保。”朱翊钧蹙起眉头。
张居正一惊:“皇上何出此言?”
“冯琦这首《观灯篇》,大半都写得不错,像‘薄暮千门凝瑞霭,当天片月流光彩,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这些句子,都写出了鳌山灯的气势。可是,读到‘灯烟散入五侯家,炊金馔玉斗骄奢’,朕就起了疑心,这个冯琦是不是指桑骂槐?说王侯大臣们借着灯会之机大肆奢华,明里是骂王侯,暗中指的是朕不该举办鳌山灯会。最后几句,冯琦算是露出了尾巴,什么‘年年州县告灾频’,什么‘愿将圣主光明烛,并照冰天桂海人’,你听听,这不是在骂朕只顾自家欢乐,却全然不顾民间疾苦吗?”
朱翊钧说着,气得一跺脚。张居正赶紧言道:“请皇上息怒,据臣来看,冯琦并非有意讥刺皇上。”
朱翊钧用手指着洒金宣纸,没好气地回道:“白纸黑字,难道朕还诬他?”
“冯琦想让圣主的光明灯照彻天下,这应是做臣子的最大心愿。皇上,你应该高兴才是。”
张居正这样委婉劝说,朱翊钧仍觉得气不顺,对冯保说:“冯公公,你去把这个冯琦找来。”
“不用找,卑臣在这里。”
随着这一声回答,只见从对面楹柱下跑过来一名六品官员,朝着朱翊钧跪下了。这人便是冯琦,他的诗写好挂出之后,他就一直站在近旁观察动静。皇上与首辅两人的对话,一字一句他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时候,城楼上三个一堆五个一伙凑在一块儿谈天说地品月赏灯的王公大臣们,听到这边的响动,都纷纷停止说笑,一齐把目光投射过来。
朱翊钧并不看周围人的脸色,而是目光炯炯盯着冯琦,厉声问道:“你在诗中说‘年年州县告灾频’可有实据?”
“有。”
“说给朕听!”
“卑臣遵旨,”冯琦仰起脸来奏道,“臣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咱们苏州府虽是天下膏腴之地,但赋税较之他府,却不知重过几倍,故种田人家历年积欠难以清还。如今,一个府还欠有四十多万石田租无法清缴。苏州府官员年年都向户部报告请求减免,均未获批准。”
“真有这事?”朱翊钧问。
“实有其事,”回答的不是冯琦,而是张居正,他言道,“江南苏州、松江两府,自隆庆元年至万历七年这十三年间积下的田赋欠额高达七十多万石。现据户部统计,这期间全国的积欠是一百五十多万石。苏、松两府几乎占了一半。不是苏松两府官员不力,更不是地方的百姓刁滑,而是这两个府历来承担的税粮较他处为重,小民无力交付,故越积越多。年前,应天巡按孙光祐曾呈上奏疏请求蠲免两府积欠,不知皇上是否看到?”
“何时的奏疏?”
“腊月二十九日才到,想必已放年假,皇上尚未见到。”
“唔,”朱翊钧听张居正这么一说,心中已有了底。他猜想冯琦是在张居正的授意下,选定在这鳌山灯会上以诗进谏,便问张居正,“苏松两府的税粮该不该减,张先生心里头肯定已有了主意。”
“想法是有,”张居正毫不隐讳,坦言说道,“天下百姓,特别是那样小户人家,财力十分有限。他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若该年风调雨顺,一年的收入,也仅仅只能供交当年的税粮。若遇上荒年,田地歉收,当年的税粮都交不起,哪里还有能力偿还上年的积欠呢?臣曾让户部派员到下面州县做过调查。一些征收赋税的官员欺蒙朝廷,逃避责任,常常将当年征收的税粮挪作附带的征收,名义上完成了以前的欠税,实际却减少当年的征收。今年减少的税粮,又成为明年的积欠。官府索取逼求无休无止,百姓怎么能忍受!丁门小户被逼得家破人亡,执事的胥吏却填饱私囊。天下庶民百姓是国家稳固的基石,百姓的疾苦就该是皇上的疾苦。现在,国库贮藏充盈,因此,臣建议皇上,下旨蠲免全国万历七年以前的所有积欠。这样的善举,就等于皇上给全国的每一位老百姓都送去了一盏大光明灯!”
赏灯本在兴头儿上的朱翊钧,猛然听到张居正这一番涉及民间疾苦的宏论,感到很在理,但又觉得这番讨论不是时候,为了不误欣赏这多少年才有一回的鳌山灯,他赶紧对跪着的冯琦说:
“冯琦,你这《观灯篇》写得好,朕明日给赏。关于免除万历七年以前积欠的田税,就按张先生说的办。明日上朝,第一道旨就下这个。”
“谢皇上。”
冯琦从地上爬起来,双眼噙满激动的泪水,但朱翊钧这时已没有心思听他的唠叨。楼下广场鳌山灯前已经响起了如春雷震耳的嘭嘭鼓声,众人又都挤到栏杆前朝下观看,只见九九八十一个叉角童子,奔跑跳跃击起了腰鼓,在他们中间,还有七七四十九个小姑娘提着篮子,在叉角童子间翩翩起舞。她们篮子里盛满了鲜艳的花瓣,踩着鼓点挥动玉臂尽情抛洒——广场上顿时下起了花瓣雨。冯保好不容易挤到朱翊钧跟前,扯着嗓子介绍说:
“皇上,这个节目叫《仙女散花太平鼓》。”
鳌山灯会再一次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