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重生之大科学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尽管袁世凯、孙元起两人的任命是在同一时间发布的,但很明显,袁世凯老早就得到了线报。给袁世凯的电报,除了这封“迅速赴任”“毋庸来京陛见”的任命书外,还有额外的一封:
“又谕:袁世凯现简授湖广总督,所有该省军队暨各路援军,均归该督节制调遣。荫昌、萨镇冰所带水陆各军,并著袁世凯会同调遣。迅赴事机,以期早日戡定。”
意思是说,湖北军队和各路援军,袁世凯可以随意调动;但荫昌手里的北洋军和萨镇冰手里的水师,袁世凯要想调遣,只能跟荫昌、萨镇冰商量着办。归根到底,北洋军还要掌握在荫昌手里,袁世凯只能充当荫昌的副手。如此一来,袁世凯如果接任湖广总督,手里头能有多少队伍呢?
在掰手指之前,先要闹明白清末的军队编制。清末新军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
棚,一棚12人,类似后世的班。
排,一排三棚。
队,一队三排,类似后世的连。*
营,一营四队。
标,一标三营,类似后世的团。
协,一协二标,类似后世的旅。
镇,一镇二协,类似后世的师。
军,一军二镇。
步、炮、工程、辎重四个兵种都是这种编制,其中只有马军例外,是一连两排、一排两棚。
在实际编成中,一个混成协包括步兵2标、炮兵1营、马军1营、工程1队、辎重1队,总人数在4200人左右。一个镇则包括步兵2协、炮兵1标、马军1标、工程1营、辎重1营,以及宪兵营和教练营,总人数在11800人左右。
清末,全国陆军共编为十六镇、十八混成协。其中装备和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好,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作为清末新军两大发源地之一的湖北。驻扎着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人数在16000人左右。
辛亥革命前夕,端方入川,带走了一协;此外还有四千人左右分驻在省内各地。在起义时,留驻在武昌城内外的只有大约有八千人。其中参加起义的又占一半。起义发生后,肯定有不少忠于清朝的士兵被打死或逃亡。前一日。第八镇统制张彪收拾残军攻打武汉,大败而回,折损也不少。如今掌握在湖广总督手里的兵力。顶多不过三千人。
再说湖北的援军。
湖北与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陕西六省接壤。其中四川因为保路运动,自顾尚且不暇,如何能援助湖北?所以驻扎在四川的陆军第十七镇和第三十三混成协是寡妇死儿子——没指望了。驻守陕西西安的第三十九混成协则被朝廷编入了第二军作为后援,算是名花有主。
如今能够指望的,只有驻湖南长沙的第二十五混成协、驻江西南昌的第二十七混成协、驻河南开封的第二十九混成协、驻安徽安庆的第三十一混成协。这四个混成协加起来顶多也就一万六千人,各个省能不留任何点部队以防万一?如果都能派出一半的军力。袁世凯就可以偷着乐了。即便如此,这些援兵兵员质量如何?武器装备如何?什么时候到达?能不能听指挥?都是挠头的问题。
据最新消息。武昌叛军已经先期编成了四个协。凭手头这点乌合之众,如何打败他们?袁世凯心里一点成算都没有。
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先后编成了三个军,每个军都在两万人以上:以第四镇、第三混成协、第十一混成协组成第一军,由荫昌统领南下;以第五镇、第五混成协、第三十九混成协组成第二军,由冯国璋统领听候调遣;以第一镇、禁卫军组成第三军,由载涛统领拱卫京畿。
在袁世凯看来,第三军是满清保护老巢的,第二军是居中观望的,而第一军则是抵在自己腰眼上的刀子。自己带领不足万人的乌合之众去攻打武汉,败了,朝中政敌正好有机会除掉自己,第一军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胜了,在大军威逼下,自己也难以有多大作为,顶多不过是替朝廷火中取栗罢了,将来自己的结局依然难测。
如此两难境地,袁世凯该怎么做?拒绝朝廷伸出的橄榄枝,继续躲在洹上村养老?不!他不想,也不敢。
在袁世凯心里,还是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不是在乡野之间拥金带银、偎红倚翠做个富家翁。如今武汉闹事,便是他起复的最好机会。如果他拒绝,没准正中清廷的下怀。朝廷既可以用这个借口,塞责朝野要求起复袁世凯的呼声,也能缓解各国为此施加的压力。
所以,朝廷派阮忠枢送来上谕之后,袁世凯的幕僚便依照他的意思拟写了一封谢恩折子,借用彰德知府的大印盖上,随即发往北京。文中写道:
闻命之下,惭赧实深。伏念臣世受国恩,愧无报称。我皇上嗣应宝箓,复蒙渥沛殊恩,宠荣兼备。徒以养病乡里,未能报效驱驰,奉读诏书,弥增感激。值此时艰孔亟,理应恪遵谕旨,迅赴事机。惟臣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此系数年宿疾,急切难望痊愈。然气体虽见衰颓,精神尚未昏瞀。近自交秋骤寒,又发痰喘作烧旧症,益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虽非旦夕所能痊愈,而究系表证,施治较旧恙为易。现既军事紧迫,何敢遽请赏假,但困顿情形,实难支撑。已延医速加调治,一面筹备布置,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藉答高厚鸿慈于万一。
在奏折中,袁世凯不忘旧仇... -->>
尽管袁世凯、孙元起两人的任命是在同一时间发布的,但很明显,袁世凯老早就得到了线报。给袁世凯的电报,除了这封“迅速赴任”“毋庸来京陛见”的任命书外,还有额外的一封:
“又谕:袁世凯现简授湖广总督,所有该省军队暨各路援军,均归该督节制调遣。荫昌、萨镇冰所带水陆各军,并著袁世凯会同调遣。迅赴事机,以期早日戡定。”
意思是说,湖北军队和各路援军,袁世凯可以随意调动;但荫昌手里的北洋军和萨镇冰手里的水师,袁世凯要想调遣,只能跟荫昌、萨镇冰商量着办。归根到底,北洋军还要掌握在荫昌手里,袁世凯只能充当荫昌的副手。如此一来,袁世凯如果接任湖广总督,手里头能有多少队伍呢?
在掰手指之前,先要闹明白清末的军队编制。清末新军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
棚,一棚12人,类似后世的班。
排,一排三棚。
队,一队三排,类似后世的连。*
营,一营四队。
标,一标三营,类似后世的团。
协,一协二标,类似后世的旅。
镇,一镇二协,类似后世的师。
军,一军二镇。
步、炮、工程、辎重四个兵种都是这种编制,其中只有马军例外,是一连两排、一排两棚。
在实际编成中,一个混成协包括步兵2标、炮兵1营、马军1营、工程1队、辎重1队,总人数在4200人左右。一个镇则包括步兵2协、炮兵1标、马军1标、工程1营、辎重1营,以及宪兵营和教练营,总人数在11800人左右。
清末,全国陆军共编为十六镇、十八混成协。其中装备和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好,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作为清末新军两大发源地之一的湖北。驻扎着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人数在16000人左右。
辛亥革命前夕,端方入川,带走了一协;此外还有四千人左右分驻在省内各地。在起义时,留驻在武昌城内外的只有大约有八千人。其中参加起义的又占一半。起义发生后,肯定有不少忠于清朝的士兵被打死或逃亡。前一日。第八镇统制张彪收拾残军攻打武汉,大败而回,折损也不少。如今掌握在湖广总督手里的兵力。顶多不过三千人。
再说湖北的援军。
湖北与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陕西六省接壤。其中四川因为保路运动,自顾尚且不暇,如何能援助湖北?所以驻扎在四川的陆军第十七镇和第三十三混成协是寡妇死儿子——没指望了。驻守陕西西安的第三十九混成协则被朝廷编入了第二军作为后援,算是名花有主。
如今能够指望的,只有驻湖南长沙的第二十五混成协、驻江西南昌的第二十七混成协、驻河南开封的第二十九混成协、驻安徽安庆的第三十一混成协。这四个混成协加起来顶多也就一万六千人,各个省能不留任何点部队以防万一?如果都能派出一半的军力。袁世凯就可以偷着乐了。即便如此,这些援兵兵员质量如何?武器装备如何?什么时候到达?能不能听指挥?都是挠头的问题。
据最新消息。武昌叛军已经先期编成了四个协。凭手头这点乌合之众,如何打败他们?袁世凯心里一点成算都没有。
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先后编成了三个军,每个军都在两万人以上:以第四镇、第三混成协、第十一混成协组成第一军,由荫昌统领南下;以第五镇、第五混成协、第三十九混成协组成第二军,由冯国璋统领听候调遣;以第一镇、禁卫军组成第三军,由载涛统领拱卫京畿。
在袁世凯看来,第三军是满清保护老巢的,第二军是居中观望的,而第一军则是抵在自己腰眼上的刀子。自己带领不足万人的乌合之众去攻打武汉,败了,朝中政敌正好有机会除掉自己,第一军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胜了,在大军威逼下,自己也难以有多大作为,顶多不过是替朝廷火中取栗罢了,将来自己的结局依然难测。
如此两难境地,袁世凯该怎么做?拒绝朝廷伸出的橄榄枝,继续躲在洹上村养老?不!他不想,也不敢。
在袁世凯心里,还是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不是在乡野之间拥金带银、偎红倚翠做个富家翁。如今武汉闹事,便是他起复的最好机会。如果他拒绝,没准正中清廷的下怀。朝廷既可以用这个借口,塞责朝野要求起复袁世凯的呼声,也能缓解各国为此施加的压力。
所以,朝廷派阮忠枢送来上谕之后,袁世凯的幕僚便依照他的意思拟写了一封谢恩折子,借用彰德知府的大印盖上,随即发往北京。文中写道:
闻命之下,惭赧实深。伏念臣世受国恩,愧无报称。我皇上嗣应宝箓,复蒙渥沛殊恩,宠荣兼备。徒以养病乡里,未能报效驱驰,奉读诏书,弥增感激。值此时艰孔亟,理应恪遵谕旨,迅赴事机。惟臣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此系数年宿疾,急切难望痊愈。然气体虽见衰颓,精神尚未昏瞀。近自交秋骤寒,又发痰喘作烧旧症,益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虽非旦夕所能痊愈,而究系表证,施治较旧恙为易。现既军事紧迫,何敢遽请赏假,但困顿情形,实难支撑。已延医速加调治,一面筹备布置,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藉答高厚鸿慈于万一。
在奏折中,袁世凯不忘旧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