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娱乐圈探花[古穿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然而陶清风是真的读不出小姑娘暗搓搓掩藏的CP党柔肠辗转。他仍然很认真地,把这些台词一个字一个字,非常准确清晰,富含感情地演绎出来。拍完了这一幕,大家一起看镜头商量时,来片场观摩的小编剧捂着脸,对陶清风虚弱道:“这横抱太苏了……天哪我都不敢这么写……我不行了……我要旋转爆炸升天了……”
陶清风疑惑地问她:“什么叫苏?”
编剧小姑娘语无伦次:“苏就是帅到到渣让人想打又喜欢……苏就是温柔强大到让人想昏倒……”
陶清风无奈地想:字词都听得懂,连在一起又听不明白了。算了,他继续换过去拍下一条,由翟艳裹在小绿人里演虞山海骑马,陶清风演被抱上马的骆琅宁。在编剧小姑娘的强烈要求下——虽然陶清风也不知道她执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保留了姿势错误的那个“横抱”。
骆琅宁的戏服全都是白色的,各种白长绸衫、光是不同的暗纹就有三种,还有白披风、白毛裘、白短打服。毕竟东君在原作里就是孤傲翩翩的华贵白衣公子,每次出场都有一台鼓风机在旁边吹他的头发和衣服。
所以当翟艳拉过来,陶清风借力被牵上去横抱在马前方,就像飞起来一只大翅膀的白蝴蝶,广袖一扑一盖就是拥云簇雪。画面效果实在是美不胜收。
拍完后,陶清风还要负责研究镜头。这一条的镜头特别多,远中近还有特写,又分成各个方向的机位。从负责任的角度来说,其实全部打包丢给剪辑组就可以。但陶清风生怕镜头太多,也担心别人对角色的镜头处理无法领会他的理解。所以他都是先自己筛选一遍。把筛选后的片段和全部素材都发给剪辑组,至于参详后是不是还要用原始材料,由剪辑师的专业知识决定。他们剪的时候陶清风也会边看边讲解思路,当真是战斗在基层工作第一线了。
等陶清风回到宾馆房间已经八点过了,苏寻给陶清风送了外卖上来。陶清风一边吃,一边听苏寻汇报一下近期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苏寻说到虽然陶清风的敬业通稿虽然帮他增加了一些粉丝上浮率,可前段时间的黑料渣滓也被人别有用心地又翻出来兴风作浪了。
每个上升期的小生都要过这一关,人越红是非越多。丽莎的建议是,不要走纯粹的黑红路线,网络舆论这一块的阵地还是要利用起来,反黑反造谣。言下之意是希望陶清风做些反应,给自己巩固一下当初改名字时书卷气的人设,免得微博只像个广告博似的转消息,人设就会模糊。
陶清风就问:“那要发什么呢?”
苏寻说:“小陶哥你有没有那种,比如片场小日记?对角色的心得?或者什么文艺小清新的鸡汤?”
陶清风默默思考了一下“鸡汤”是什么意思,迟疑问:“片场和角色理解……不是有保密协议,不能剧透太多吗?”
苏寻说:“可以说已经公布后的梗概,不涉及改编的具体情节就好。”
陶清风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厚厚笔记本,说:“这上面都是我的心得,不过好像有点多,微博是不是只能发140字?”
苏寻表情又裂了,他赶紧说:“可以发长微博的,但也不要发几万字那种。小陶哥你看看精简到三千字左右。主要表达你对角色的理解。也可以串点比较好玩的小故事,比如你怎么读原著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片段……”
陶清风点头道:“明白了,所以这是一篇‘散记’?你等我两炷香……咳,半小时。待会麻烦你打在电脑上发出去。”
陶清风就重新取出一个空白本子,摊开厚笔记本,开始书写。他写硬笔书法并不像毛笔那样熟练,但还是写得工整,而且有文字间架结构的功底,也非常漂亮。不过陶清风写的是繁体字,而且是从右向左,竖排的书写顺序。
陶清风写完后交给苏寻,苏寻已经见过陶清风写小论文时竖排繁体字的奇异习惯,一边用小笔电录入,一边问陶清风他不认识的繁体字,暗地腹诽:肯定是小陶哥跟严教授学的。历史学教授真是老学究。苏寻边录入他边读内容,不由得汗颜道:“小陶哥……你写的这个……是不是太深了点。我有些都读不懂。”
陶清风道:“是吗?我以为我已经简化通俗了很多,我再改得口语化些吧。”
陶清风又修改了一遍表达,苏寻勉强能读下来了。他编辑配了合适的图片,加好标题用陶清风的号发了出去。
看到那条题为《乾侠与东君——最近与最远的手足》标题的长微博。有发博提醒的陶瓷粉丝们,瞬间就占据了热评。她们现在已经不会再急忙嚎哭“看不懂”,而是纷纷转发时说“抢先马住学习教材”“阅读理解来了,学习使我幸福”“今天的陶哥哥依然英俊得像班主任”“不会写文章的导演不是好演员”等等啼笑皆非的逗比言辞。抢住热评的小妹妹们,真的一句一句边查阅,边在回复里疯狂打call。
以常人眼光来看,陶清风这篇混合着对原作理解,和为剧本新大纲背书的“散记”的内容还是蛮丰富,提到了很多原作有意思的细节:
“……原著中骆琅宁嗜茶,一直想在山坡上开几亩茶园,他对茶也有很深的鉴赏,写过《妙茶集》这种小册子。而原著的虞山海经过太湖的时候,曾感慨过那边的茶园风光是‘玉镜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片※’。剧版大纲中,这两人改编成兄弟,是能在原著中找到支撑细节的。”
“……再从‘酒’的渊源说起:原作中出现过酒星、酒旗、酒樽、酒垆、酒泉等意向。虞山海前期去一个江湖朋友家,尝酿的“纯粮酒”,被招待得很好。但是故事后期恰恰是这个朋友,写信诱骗虞山海去自投罗网。原作里写,骆琅宁不喜欢喝北国辛辣的‘金刀魂’,却在雨天买了一小壶南国小贩走私过来的‘春笋酒’。改编的剧情细节是不能透露的,但可以保证并没有脱离原著。两人都曾经把‘酒’当作避风港,也是个共通点。”
“……兄弟是什么呢?兄弟肇自血缘,和人□□息相关。相信看了剧中改编,大家自有体会。我曾为骆琅宁作一笺取材于原作和新编大纲的小传,不涉具体情节,与诸君一观:
“骆琅宁,北人。皇统二年生。父骆怀江,元祐十年枢密副使也。怀江年二十,潜南国,伤重,见救于虞母,数月后辞去,告其部曰:吾心于江畔也。部下皆不解其意。越明年,骆怀江娶北国安平公主,升节度使,赐济昌王。次年,生子骆琅宁,宁生而不啼,眼神坚锐,骆怀江深纳罕之。”
“……宁四岁,怀江教之甚严,非夜眠及餐饮不停习武诵书也。宁偶有抗拒,辄受肱骨之罚。其母检视,竟无完肤,斥怀江:“尔何太毒也!”怀江曰:“大丈夫死生沙场,安为区区伤痛耽?”除夕夜,宁习武,手满冻疮而不能盈握,剑坠。父责其跪雪中,雪没膝盖。越明年,安平公主逝。宁题诗怀母,曰:‘孤星北望关山断,澜流东奔料难还。萧萧草心霜月夜,天涯吹茄劝加餐。’”
“……元祐十年,虞山海潜王府,隐身份与骆琅宁交……【涉及剧透无法放出,欢迎关注改编剧情】。”
这是一篇虽然人设大致符合原作,表达却完全不一样,从来没有在原作任何版本出没过的人物小传,包括骆琅宁的那首诗,也是陶清风原创的。
自然,陶清风这条长微博发出后,又掀起了一轮新的波澜。
然而陶清风是真的读不出小姑娘暗搓搓掩藏的CP党柔肠辗转。他仍然很认真地,把这些台词一个字一个字,非常准确清晰,富含感情地演绎出来。拍完了这一幕,大家一起看镜头商量时,来片场观摩的小编剧捂着脸,对陶清风虚弱道:“这横抱太苏了……天哪我都不敢这么写……我不行了……我要旋转爆炸升天了……”
陶清风疑惑地问她:“什么叫苏?”
编剧小姑娘语无伦次:“苏就是帅到到渣让人想打又喜欢……苏就是温柔强大到让人想昏倒……”
陶清风无奈地想:字词都听得懂,连在一起又听不明白了。算了,他继续换过去拍下一条,由翟艳裹在小绿人里演虞山海骑马,陶清风演被抱上马的骆琅宁。在编剧小姑娘的强烈要求下——虽然陶清风也不知道她执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保留了姿势错误的那个“横抱”。
骆琅宁的戏服全都是白色的,各种白长绸衫、光是不同的暗纹就有三种,还有白披风、白毛裘、白短打服。毕竟东君在原作里就是孤傲翩翩的华贵白衣公子,每次出场都有一台鼓风机在旁边吹他的头发和衣服。
所以当翟艳拉过来,陶清风借力被牵上去横抱在马前方,就像飞起来一只大翅膀的白蝴蝶,广袖一扑一盖就是拥云簇雪。画面效果实在是美不胜收。
拍完后,陶清风还要负责研究镜头。这一条的镜头特别多,远中近还有特写,又分成各个方向的机位。从负责任的角度来说,其实全部打包丢给剪辑组就可以。但陶清风生怕镜头太多,也担心别人对角色的镜头处理无法领会他的理解。所以他都是先自己筛选一遍。把筛选后的片段和全部素材都发给剪辑组,至于参详后是不是还要用原始材料,由剪辑师的专业知识决定。他们剪的时候陶清风也会边看边讲解思路,当真是战斗在基层工作第一线了。
等陶清风回到宾馆房间已经八点过了,苏寻给陶清风送了外卖上来。陶清风一边吃,一边听苏寻汇报一下近期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苏寻说到虽然陶清风的敬业通稿虽然帮他增加了一些粉丝上浮率,可前段时间的黑料渣滓也被人别有用心地又翻出来兴风作浪了。
每个上升期的小生都要过这一关,人越红是非越多。丽莎的建议是,不要走纯粹的黑红路线,网络舆论这一块的阵地还是要利用起来,反黑反造谣。言下之意是希望陶清风做些反应,给自己巩固一下当初改名字时书卷气的人设,免得微博只像个广告博似的转消息,人设就会模糊。
陶清风就问:“那要发什么呢?”
苏寻说:“小陶哥你有没有那种,比如片场小日记?对角色的心得?或者什么文艺小清新的鸡汤?”
陶清风默默思考了一下“鸡汤”是什么意思,迟疑问:“片场和角色理解……不是有保密协议,不能剧透太多吗?”
苏寻说:“可以说已经公布后的梗概,不涉及改编的具体情节就好。”
陶清风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厚厚笔记本,说:“这上面都是我的心得,不过好像有点多,微博是不是只能发140字?”
苏寻表情又裂了,他赶紧说:“可以发长微博的,但也不要发几万字那种。小陶哥你看看精简到三千字左右。主要表达你对角色的理解。也可以串点比较好玩的小故事,比如你怎么读原著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片段……”
陶清风点头道:“明白了,所以这是一篇‘散记’?你等我两炷香……咳,半小时。待会麻烦你打在电脑上发出去。”
陶清风就重新取出一个空白本子,摊开厚笔记本,开始书写。他写硬笔书法并不像毛笔那样熟练,但还是写得工整,而且有文字间架结构的功底,也非常漂亮。不过陶清风写的是繁体字,而且是从右向左,竖排的书写顺序。
陶清风写完后交给苏寻,苏寻已经见过陶清风写小论文时竖排繁体字的奇异习惯,一边用小笔电录入,一边问陶清风他不认识的繁体字,暗地腹诽:肯定是小陶哥跟严教授学的。历史学教授真是老学究。苏寻边录入他边读内容,不由得汗颜道:“小陶哥……你写的这个……是不是太深了点。我有些都读不懂。”
陶清风道:“是吗?我以为我已经简化通俗了很多,我再改得口语化些吧。”
陶清风又修改了一遍表达,苏寻勉强能读下来了。他编辑配了合适的图片,加好标题用陶清风的号发了出去。
看到那条题为《乾侠与东君——最近与最远的手足》标题的长微博。有发博提醒的陶瓷粉丝们,瞬间就占据了热评。她们现在已经不会再急忙嚎哭“看不懂”,而是纷纷转发时说“抢先马住学习教材”“阅读理解来了,学习使我幸福”“今天的陶哥哥依然英俊得像班主任”“不会写文章的导演不是好演员”等等啼笑皆非的逗比言辞。抢住热评的小妹妹们,真的一句一句边查阅,边在回复里疯狂打call。
以常人眼光来看,陶清风这篇混合着对原作理解,和为剧本新大纲背书的“散记”的内容还是蛮丰富,提到了很多原作有意思的细节:
“……原著中骆琅宁嗜茶,一直想在山坡上开几亩茶园,他对茶也有很深的鉴赏,写过《妙茶集》这种小册子。而原著的虞山海经过太湖的时候,曾感慨过那边的茶园风光是‘玉镜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片※’。剧版大纲中,这两人改编成兄弟,是能在原著中找到支撑细节的。”
“……再从‘酒’的渊源说起:原作中出现过酒星、酒旗、酒樽、酒垆、酒泉等意向。虞山海前期去一个江湖朋友家,尝酿的“纯粮酒”,被招待得很好。但是故事后期恰恰是这个朋友,写信诱骗虞山海去自投罗网。原作里写,骆琅宁不喜欢喝北国辛辣的‘金刀魂’,却在雨天买了一小壶南国小贩走私过来的‘春笋酒’。改编的剧情细节是不能透露的,但可以保证并没有脱离原著。两人都曾经把‘酒’当作避风港,也是个共通点。”
“……兄弟是什么呢?兄弟肇自血缘,和人□□息相关。相信看了剧中改编,大家自有体会。我曾为骆琅宁作一笺取材于原作和新编大纲的小传,不涉具体情节,与诸君一观:
“骆琅宁,北人。皇统二年生。父骆怀江,元祐十年枢密副使也。怀江年二十,潜南国,伤重,见救于虞母,数月后辞去,告其部曰:吾心于江畔也。部下皆不解其意。越明年,骆怀江娶北国安平公主,升节度使,赐济昌王。次年,生子骆琅宁,宁生而不啼,眼神坚锐,骆怀江深纳罕之。”
“……宁四岁,怀江教之甚严,非夜眠及餐饮不停习武诵书也。宁偶有抗拒,辄受肱骨之罚。其母检视,竟无完肤,斥怀江:“尔何太毒也!”怀江曰:“大丈夫死生沙场,安为区区伤痛耽?”除夕夜,宁习武,手满冻疮而不能盈握,剑坠。父责其跪雪中,雪没膝盖。越明年,安平公主逝。宁题诗怀母,曰:‘孤星北望关山断,澜流东奔料难还。萧萧草心霜月夜,天涯吹茄劝加餐。’”
“……元祐十年,虞山海潜王府,隐身份与骆琅宁交……【涉及剧透无法放出,欢迎关注改编剧情】。”
这是一篇虽然人设大致符合原作,表达却完全不一样,从来没有在原作任何版本出没过的人物小传,包括骆琅宁的那首诗,也是陶清风原创的。
自然,陶清风这条长微博发出后,又掀起了一轮新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