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重生之神级学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篇论文的后半部分怎么变成提要了?”一名最快时间看完论文的学者,来到杨锐的侧面,整张脸都像是被欺骗了似的。
杨锐镇定自若的道:“会议的时间比较短,我认为诱变基因的部分用来做报告就足够了,剩下的部分,我已经寄送了出去,准备公开发表,因此,也不方便在会议期间进行讨论。”
“一篇论文,一半在会议期间做报告,一半公开发表,怎么能这样?”老外做出不爽的表情。
“准确的说是两篇论文,一篇将在会议期间做报告,另一篇将会公开发表。”杨锐说的振振有词。
整个钾离子相关的论文的确是有三部分的,第一部分已经发表在了《JMC》上,给杨锐带来大量的经验值,第二部分就是诱变基因的部分了,杨锐写了20多页的文章,配合上图标和数字,绝对是此次会议中的诚意之作。
至于第三部分的分子机理,杨锐虽然做完了实验,也整理了出来,但写论文的时间却是没有了。
杨锐干脆也就省去了这部分的论文,反正,作为一次国际会议,仅仅诱变基因的部分,已经够干货了。
若是20年后的国际会议,中国学者等闲都不会在上面发表重量级的论文。
当然,顶级的国际会议又不一样了,期间发表的论文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惜“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大会”并非是顶级的国际会议,虽然在80年代,它的调调在中国还是很高的,杨锐也觉得没必要将研究一股脑的都拿出来。
一个项目做几年时间是很常见得,像是钾离子通道的相关项目,随便扯一个出来,都能骗两三年的经费,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项目组难道就一篇论文都不写了?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项目组要是一篇论文都不写,明年的经费都找不到,更别说把项目继续做下去。
别说是80年代了,早在70年代乃至60年代,科学界就不得不变的浮夸了。
能发表三篇论文的项目绝不发表两篇,能拆开发表的论文绝不合并……
杨锐从30年后回来,这种习惯更是根深蒂固,将本来就是三个部分的项目写成三篇论文算得了什么,把本来是一个部分的项目拆成三篇论文的事情他都做过。
同样的事情,走在科学前沿的欧美学者也做的很顺手,最快看完杨锐论文的学者其实也就是抱怨两句,见杨锐如此回答,也只能咂咂嘴,道:“这两部联系的非常紧密,这是一个很好地场合,你应该完整的阐述你的观点,这能方便大家的交流。”
杨锐呵呵一笑,问:“就论文而言,您目前有什么建议?”
“这个……我还没有看完,哈哈,还不好说,恩恩,我要再仔细读一下。”老外稍微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么大的论文,粗略的看完二十多页就很厉害了,给出建议却不是一下子的事。
而且,不像是其他人的论文,杨锐可是站在30年高的巨人肩膀上,写的这篇论文,别说是明显的谬误了,即使生物科学再发展30年,也只能完善他的论点,不可能证明他的论文有错误。
论点论据环环相扣,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这样的论文是很难找出毛病的。
“非常完美的工作。”旁边的一名澳大利亚学者,却是翘起拇指向杨锐示意,又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
“哪个主意?”
“诱导基因突变,我知道,现在看起来,理由是很充分的,但你怎么就决定要用这种方法了?”
杨锐轻笑两声:“我觉得是个好办法,没有多想。”
“用这种方法的话,你得到哪种突变基因,就要就某种突变基因研究下去了,对吗?”澳大利亚人层层深入。
杨锐点头:“是这样没错。”
“还是有一定的可能会研究不下去吧,你会不会诱导了突变基因,但是无法做下去,而选择了其他的突变基因?”
澳大利人一下子问到了关键问题。
附近的几个人都看向杨锐。
基因的突变是随机性行为,而被突变的基因却不一定好研究出分子机理。以30年后的技术,还有无数的基因研究不出分子机理,作为一门刚刚开创的方法,澳大利亚人的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推理了:
杨锐一定是诱变了多个突变基因,然后选择了其中最容易研究的,分析了分子机理。
如果没有第三部分的论文,也就是杨锐写在后半段的论文提要,大家或许不一定会这样想。
但杨锐都做出分子机理了,那他手里,说不定还掌握着几个突变基因。
对于刚刚看过论文的领域内专家来说,这可是个... -->>
“这篇论文的后半部分怎么变成提要了?”一名最快时间看完论文的学者,来到杨锐的侧面,整张脸都像是被欺骗了似的。
杨锐镇定自若的道:“会议的时间比较短,我认为诱变基因的部分用来做报告就足够了,剩下的部分,我已经寄送了出去,准备公开发表,因此,也不方便在会议期间进行讨论。”
“一篇论文,一半在会议期间做报告,一半公开发表,怎么能这样?”老外做出不爽的表情。
“准确的说是两篇论文,一篇将在会议期间做报告,另一篇将会公开发表。”杨锐说的振振有词。
整个钾离子相关的论文的确是有三部分的,第一部分已经发表在了《JMC》上,给杨锐带来大量的经验值,第二部分就是诱变基因的部分了,杨锐写了20多页的文章,配合上图标和数字,绝对是此次会议中的诚意之作。
至于第三部分的分子机理,杨锐虽然做完了实验,也整理了出来,但写论文的时间却是没有了。
杨锐干脆也就省去了这部分的论文,反正,作为一次国际会议,仅仅诱变基因的部分,已经够干货了。
若是20年后的国际会议,中国学者等闲都不会在上面发表重量级的论文。
当然,顶级的国际会议又不一样了,期间发表的论文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惜“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大会”并非是顶级的国际会议,虽然在80年代,它的调调在中国还是很高的,杨锐也觉得没必要将研究一股脑的都拿出来。
一个项目做几年时间是很常见得,像是钾离子通道的相关项目,随便扯一个出来,都能骗两三年的经费,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项目组难道就一篇论文都不写了?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项目组要是一篇论文都不写,明年的经费都找不到,更别说把项目继续做下去。
别说是80年代了,早在70年代乃至60年代,科学界就不得不变的浮夸了。
能发表三篇论文的项目绝不发表两篇,能拆开发表的论文绝不合并……
杨锐从30年后回来,这种习惯更是根深蒂固,将本来就是三个部分的项目写成三篇论文算得了什么,把本来是一个部分的项目拆成三篇论文的事情他都做过。
同样的事情,走在科学前沿的欧美学者也做的很顺手,最快看完杨锐论文的学者其实也就是抱怨两句,见杨锐如此回答,也只能咂咂嘴,道:“这两部联系的非常紧密,这是一个很好地场合,你应该完整的阐述你的观点,这能方便大家的交流。”
杨锐呵呵一笑,问:“就论文而言,您目前有什么建议?”
“这个……我还没有看完,哈哈,还不好说,恩恩,我要再仔细读一下。”老外稍微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么大的论文,粗略的看完二十多页就很厉害了,给出建议却不是一下子的事。
而且,不像是其他人的论文,杨锐可是站在30年高的巨人肩膀上,写的这篇论文,别说是明显的谬误了,即使生物科学再发展30年,也只能完善他的论点,不可能证明他的论文有错误。
论点论据环环相扣,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这样的论文是很难找出毛病的。
“非常完美的工作。”旁边的一名澳大利亚学者,却是翘起拇指向杨锐示意,又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
“哪个主意?”
“诱导基因突变,我知道,现在看起来,理由是很充分的,但你怎么就决定要用这种方法了?”
杨锐轻笑两声:“我觉得是个好办法,没有多想。”
“用这种方法的话,你得到哪种突变基因,就要就某种突变基因研究下去了,对吗?”澳大利亚人层层深入。
杨锐点头:“是这样没错。”
“还是有一定的可能会研究不下去吧,你会不会诱导了突变基因,但是无法做下去,而选择了其他的突变基因?”
澳大利人一下子问到了关键问题。
附近的几个人都看向杨锐。
基因的突变是随机性行为,而被突变的基因却不一定好研究出分子机理。以30年后的技术,还有无数的基因研究不出分子机理,作为一门刚刚开创的方法,澳大利亚人的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推理了:
杨锐一定是诱变了多个突变基因,然后选择了其中最容易研究的,分析了分子机理。
如果没有第三部分的论文,也就是杨锐写在后半段的论文提要,大家或许不一定会这样想。
但杨锐都做出分子机理了,那他手里,说不定还掌握着几个突变基因。
对于刚刚看过论文的领域内专家来说,这可是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