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下西洋开始,王景弘已经基本清楚了自己这个殿下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方面,他跟那位以赫赫战功登基的陛下很像。
虽然他的性格看似很好,从不轻易动怒,凡事喜欢讲道理。但是在对待敌人的冷酷方面,比那位陛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时候,这位殿下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年轻人。他思维缜密,行事老辣,精于借势,而且非常擅于布局。
这次下西洋,所有的事情他都有了完整的计划,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再来指指点点。
不要说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就是一个成年人也比不上他,那位太子今年已经四十岁,但是在许多方面,都还比不上这位太孙。
他虽然常年在外,不参与皇宫的事务,但是也很清楚,现在基本大部分的内侍,都已经下注在了这位殿下身上。
不要说皇宫那些人,就连他跟郑和,现在不也是投靠了这位殿下嘛!
在这位殿下抵达之前,他就从先期抵达的内侍那里,知道了他的心意。
对德里苏丹国动武,肯定符合大明的利益,但是绝不会符合这位殿下的利益。
因为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太子,而他现在做的越多,以后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就会越大。
更重要的是,这场仗即使打赢了,他也落不到好,只会让陛下和太子更难做。
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口径,王景弘不紧不慢地说道:“殿下,此去西洲四万里,你已答应了陛下,最短两年,最长三年就要回京。如果现在兴起战事,德里距此三千多里,半年之内绝对结束不了,那么西洲……”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我大明如今士气正旺,火枪犀利,只需一万士兵就能打败他们。”
王景弘并没有否认,他很清楚这块大陆上军队的战斗力。这里因为森严的等级划分,士兵根本不想给贵族们打仗,除了一些私兵,可以说毫无战斗力。
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大刀长矛,战事稍有不利,就四分五散。
虽然现在他们也有一些火药,能制作一些简易的手掷弹,也形成不了威胁。
除了一些象兵有可能给大明造成威胁,但是在火器面前,什么士兵都不可能挡住大明的军队。
王景弘坚信,只要给他一万火枪手,他在联络一些盟友,提供后勤帮助,他都敢立军令状,抓住对方的国主。
听了朱瞻基的话,他点了点头笑道:“的确如此,但是殿下如果不留在此,打赢了对殿下又有何用?如果殿下留在这里,西洲就去不了……”
朱瞻基哈哈一笑,这个王景弘跟郑和一般,从来不会直接劝谏,但是通过分析将利弊呈现在朱瞻基的面前,让朱瞻基一目了然哪个选择更好。
其实朱瞻基早已经打消了进攻德里的念头,他现在不过就是试探一下自己的这些下属们,究竟有没有沆瀣一气。
这种试探果然一下子就试探出来了,不过他也没有惩治他们的念头。不管郑和也好,王景弘也罢,他们都是内侍。
在如今的政治的环境下,太监集团,文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三足鼎立,只有太监集团是真正与皇家一体,没有方向之争。
武将们为了功劳,或许会主动挑起战争,文官们为了抢权,也会故意设置一下障碍,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但是太监们除了喜欢贪几个钱,绝对不会跟皇室反着来。
大明的前期的政治体制与清朝有显著的不同,区别就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是完全控制在內监的手里。
虽然朝廷有户部,但是户部除了农税,商税几乎等于没有。如今的海关也好,大型工场也罢,几乎都是內监控制,以至于朝廷需要问皇家内库要银子,才能填补窟窿。
文官们为什么要反对下西洋,还不是因为下西洋赚的大量金银,并不是缴纳给国库,而是收于内库。
国家的金银流通全部都是內监控制,官窑,织行,包括茶叶,除了內监就只有一些私人行会控制,户部当然想要抢了这份收益。
以朱瞻基想来,几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主要就是文官们的圈套。
通过一场顺水推舟的战争,一下子把宦官集团,勋贵集团一网打尽,同时限制了皇权,这可是一石三鸟。
自土木堡之后,皇权就被限制在了皇宫,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宦官们在这样的局势下,也根本谜语了跟文官较量的资格。
自此以后,文官们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大权,这种没有限制的权力,导致了没有监管的腐败,最后一直把大明朝玩完。
朱瞻基不怕现在的宦官集团联合起来,因为十二监,四局,八司,这內监的二十四个衙门,中间的利益之争也是非常严重。
而且外有武将勋贵集团,文官集团,他们现在就是再齐心,也不会成为大患。
他只在乎內监这些人是不是跟他一条心。
得到了王景弘的答案,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你安排一下,今日我就见一下柯枝的国主,还有那些德里人。”
站在新建的大殿门口,能够看到天边被夕阳映照成粉红色的天空,这里的落日真是美不胜收。
长长的车队载着各种御物进入行宫,朱瞻基要在这里待半个月以上,几千人的安置,今日不一定能全部安排好。
刘万凑在朱瞻基的身边,跟朱瞻基讲着在这柯枝国遇到的一些趣事,这次下西洋,也让他的见识丰富了许多。
其实不仅仅是他,朱瞻基身边的所有人都同样如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他们出来已经一年多,走了不止三万里路,一个个都称得上见多识广了。
这种锻炼别的不敢说,最起码他们一个个的眼界都宽了许多。
这个时候,一个小黄门小碎步跑了过来,在高台下禀报:“柯枝国国主携众位王子到……”
朱瞻基点了点头,轻声吐出一个“宣”,就转身进入了殿内。
李亮略微尖细的声音就大呼道:“宣柯枝国主暨众王子觐见……”
这句话被前殿伺候的內监们一声一声传了出去,一直到宫门口。
不一会儿,柯枝国主可亦里携带自己的二... -->>
自下西洋开始,王景弘已经基本清楚了自己这个殿下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方面,他跟那位以赫赫战功登基的陛下很像。
虽然他的性格看似很好,从不轻易动怒,凡事喜欢讲道理。但是在对待敌人的冷酷方面,比那位陛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时候,这位殿下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年轻人。他思维缜密,行事老辣,精于借势,而且非常擅于布局。
这次下西洋,所有的事情他都有了完整的计划,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再来指指点点。
不要说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就是一个成年人也比不上他,那位太子今年已经四十岁,但是在许多方面,都还比不上这位太孙。
他虽然常年在外,不参与皇宫的事务,但是也很清楚,现在基本大部分的内侍,都已经下注在了这位殿下身上。
不要说皇宫那些人,就连他跟郑和,现在不也是投靠了这位殿下嘛!
在这位殿下抵达之前,他就从先期抵达的内侍那里,知道了他的心意。
对德里苏丹国动武,肯定符合大明的利益,但是绝不会符合这位殿下的利益。
因为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太子,而他现在做的越多,以后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就会越大。
更重要的是,这场仗即使打赢了,他也落不到好,只会让陛下和太子更难做。
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口径,王景弘不紧不慢地说道:“殿下,此去西洲四万里,你已答应了陛下,最短两年,最长三年就要回京。如果现在兴起战事,德里距此三千多里,半年之内绝对结束不了,那么西洲……”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我大明如今士气正旺,火枪犀利,只需一万士兵就能打败他们。”
王景弘并没有否认,他很清楚这块大陆上军队的战斗力。这里因为森严的等级划分,士兵根本不想给贵族们打仗,除了一些私兵,可以说毫无战斗力。
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大刀长矛,战事稍有不利,就四分五散。
虽然现在他们也有一些火药,能制作一些简易的手掷弹,也形成不了威胁。
除了一些象兵有可能给大明造成威胁,但是在火器面前,什么士兵都不可能挡住大明的军队。
王景弘坚信,只要给他一万火枪手,他在联络一些盟友,提供后勤帮助,他都敢立军令状,抓住对方的国主。
听了朱瞻基的话,他点了点头笑道:“的确如此,但是殿下如果不留在此,打赢了对殿下又有何用?如果殿下留在这里,西洲就去不了……”
朱瞻基哈哈一笑,这个王景弘跟郑和一般,从来不会直接劝谏,但是通过分析将利弊呈现在朱瞻基的面前,让朱瞻基一目了然哪个选择更好。
其实朱瞻基早已经打消了进攻德里的念头,他现在不过就是试探一下自己的这些下属们,究竟有没有沆瀣一气。
这种试探果然一下子就试探出来了,不过他也没有惩治他们的念头。不管郑和也好,王景弘也罢,他们都是内侍。
在如今的政治的环境下,太监集团,文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三足鼎立,只有太监集团是真正与皇家一体,没有方向之争。
武将们为了功劳,或许会主动挑起战争,文官们为了抢权,也会故意设置一下障碍,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但是太监们除了喜欢贪几个钱,绝对不会跟皇室反着来。
大明的前期的政治体制与清朝有显著的不同,区别就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是完全控制在內监的手里。
虽然朝廷有户部,但是户部除了农税,商税几乎等于没有。如今的海关也好,大型工场也罢,几乎都是內监控制,以至于朝廷需要问皇家内库要银子,才能填补窟窿。
文官们为什么要反对下西洋,还不是因为下西洋赚的大量金银,并不是缴纳给国库,而是收于内库。
国家的金银流通全部都是內监控制,官窑,织行,包括茶叶,除了內监就只有一些私人行会控制,户部当然想要抢了这份收益。
以朱瞻基想来,几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主要就是文官们的圈套。
通过一场顺水推舟的战争,一下子把宦官集团,勋贵集团一网打尽,同时限制了皇权,这可是一石三鸟。
自土木堡之后,皇权就被限制在了皇宫,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宦官们在这样的局势下,也根本谜语了跟文官较量的资格。
自此以后,文官们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大权,这种没有限制的权力,导致了没有监管的腐败,最后一直把大明朝玩完。
朱瞻基不怕现在的宦官集团联合起来,因为十二监,四局,八司,这內监的二十四个衙门,中间的利益之争也是非常严重。
而且外有武将勋贵集团,文官集团,他们现在就是再齐心,也不会成为大患。
他只在乎內监这些人是不是跟他一条心。
得到了王景弘的答案,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你安排一下,今日我就见一下柯枝的国主,还有那些德里人。”
站在新建的大殿门口,能够看到天边被夕阳映照成粉红色的天空,这里的落日真是美不胜收。
长长的车队载着各种御物进入行宫,朱瞻基要在这里待半个月以上,几千人的安置,今日不一定能全部安排好。
刘万凑在朱瞻基的身边,跟朱瞻基讲着在这柯枝国遇到的一些趣事,这次下西洋,也让他的见识丰富了许多。
其实不仅仅是他,朱瞻基身边的所有人都同样如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他们出来已经一年多,走了不止三万里路,一个个都称得上见多识广了。
这种锻炼别的不敢说,最起码他们一个个的眼界都宽了许多。
这个时候,一个小黄门小碎步跑了过来,在高台下禀报:“柯枝国国主携众位王子到……”
朱瞻基点了点头,轻声吐出一个“宣”,就转身进入了殿内。
李亮略微尖细的声音就大呼道:“宣柯枝国主暨众王子觐见……”
这句话被前殿伺候的內监们一声一声传了出去,一直到宫门口。
不一会儿,柯枝国主可亦里携带自己的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